夕阳影里一归舟

行而知天下,摄而录我知,文而记我得,阅书阅人,皆为快事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粗盐粒的冬牧场

(2015-10-08 19:55:01) 下一个

撰文/摄影:夕阳影里一归舟

 

遇上李娟, 纯属偶然,何许人也?风格手法?全然不知。下载的几篇文章,先翻《冬牧场》,就是冲着题目,大气,其他没有预想或期望。接下来的一天半里,看得天昏地暗,直到双眼模糊,改听,听机械阅读烦了再眼读。这个李娟,自己玩得惊天动地,害读者也一起幸苦。

《冬牧场》是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作者随新疆阿勒泰地区的一家哈萨克牧民在北疆游牧三个月。冬天零下四十度,雪是唯一的水源,虽然她不用去牧羊,却每天要走很远去背雪,累到后来发誓不再洗头洗澡洗衣服,女孩子和城镇熏陶的矜持习惯放下得那么彻底。在生存面前,讲究是徒劳的。在沙漠里,几个月没有蔬菜和水果,以致满口长疮,这也不算什么。风刀子雪刀子里天天铲羊粪,赶小牛,背雪化雪,收拢羊群,时时夜里冻醒。。。非常人能受。最难受的是寂寞!有手机吗?有网吗?有电视吗?有电话吗?有报纸吗?有收音机吗?有人吗?!放羊的每天出门一呆就是七、八个小时,一个人,作伴的是吃草的羊,如锅的天空盖在白茫茫的荒原上,还有彻骨的饥寒。荒漠里的生命是暗淡的,除了白色就是暗褐色。长冬漫漫,正如作者所说:“这绵延千里的家园,这些大地最隐秘微小的褶皱,这每一处最狭小脆弱的栖身之地……青春啊,财富啊,爱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无声”。在这样如刀斧劈开的极简环境里,人就像是长了腿的空口袋,需要不停地往里头装东西吃才有安全感。但是这本书看完后并不忧郁或悲伤,哈族人世世代代的生存方式,苦乐匀杂,一点不缺爱善。

《冬牧场》可以讲很多,想很多,留待读者自己去发现,我最感兴趣的是创作手法。纪实也有创作,按时间顺序的流水账是最容易的,很高兴作者没有偷懒。四章三十五节,分类写冬窝子,荒野的各位主人,食物和访客,以及串门。最出彩的是前两章,剥茧递进,厚实又诙谐,展开了冬牧的全景图。后两章开始松软,几个小故事重复,层次也单薄了,一副急于打包回家的样子。作者在阿勒泰牧民中长大,我想是朴实的大地和人造就了她朴实的文风,字句毫无雕琢,大段大段的原生态,偶尔夹上她的感慨,容我摘几句:“太阳未出时,全世界都像一个梦,唯有月亮是真实的;太阳出来后,全世界都真实了,唯有月亮像一个梦。”“一进入荒野,当你微弱的只剩呼吸时,感到什么也无法填满眼前的空旷与阔大时, 就只好唱起歌来,只好用歌声去放大自己的气息,用歌声去占据广阔的安静。”“天地之间空无一物……那像是世界对面的世界,世界尽头的世界,无法进入的世界。我们还是沉默着慢慢进入了。”莫说她是草原最后一块未被污染的原玉,我觉得她的文字更像一块块大小不一的粗盐巴,有棱有角,看起来暗淡,放碗里嘎巴响,吃胃里回味良久。《冬牧场》的李娟是纪实的,也应该止于纪实,她试图解开更深层的迷惑,比如游牧与定居,逐渐抛弃传统生活方式的下一代…..她很吃力,印象中她用得很多的一个形容词就是“无话可说”。不如干脆不说,历史自会回答。

作者李娟是个乐观的女性,在挫折和磨砺中总能看到光亮。开篇时对她的印象是不修边幅,趿拉着拖鞋,脚后跟皴着露在外头毫无觉察,蓬头散发,大声说话的那种女子。读完书,看到她的照片,原来是位瘦小个子的戴眼睛女性,笑得浅浅,真是颠覆。她把自己的娇养之身,放逐到生存边缘数月,不管最后写得怎样,都足以让我静默。

止笔于2015年10月8日凌晨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夕阳影里一归舟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flyflower' 的评论 : 谢谢回读!我想还是和生存环境有关,萧红的年代和她的身世,饭都吃不饱,时常饿着肚子,居无定所,再碰上的几个男的都不负责,想乐观都难。她的《呼兰河传》还偶而透着俏皮,后面写的都苦极了。李娟虽然在边远,还是衣食不愁,去吃苦也是她自找的。嗯,我也想知道她怎么样了,好像她比较低调。
flyflower 回复 悄悄话 在读你的读书笔记。看到李娟这篇,原来也有人跟我一样记着她、念着她。十多年前偶然发现了她,读了阿勒泰系列,真茁壮顽强的生命力啊!让我想到萧红的文字,都如野地长出的小草,自生自灭的那股子倔劲,让人又怜惜又敬佩。不同的是李娟阳光向上,萧红悲观绝望。现在李娟不知怎样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