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这个城市跟我还算有渊源。所谓渊源,当然也只是“我认识它、它不认识我”的关系。我很早就认识丽江,在很多年里去过很多次,一度很熟。
我跟丽江的渊源,首先是因为我家乡离丽江不远。我外公娶亲之后,据说还考上了丽江的中学,可惜家里没钱供学费,“哭了一场,只得算了”,我外婆说。
96年大地震之前,丽江只是一个破破烂烂的小县城。我小学三年级时班里组织去那里春游,去玉峰寺看那棵当时很有名的千年古茶。在现在的福慧路买冰淇凌吃,我还记得清楚,五毛钱一个双色冰淇淋。也跟老师去某家饺子馆吃了饺子。
带队的班主任是我妈妈的朋友。我在玉峰寺的山茶树下跟她儿子合了一张影,我七八岁,那小男孩四五岁。如今那照片还在,山茶树还在不在我不清楚,我的老师却已不在了,她四十多岁时罹患癌症去世。
当时觉得去趟丽江已经是了不得的远征。在山路上绕啊绕啊绕很久,来去晕车晕得一塌糊涂,今天想想,怎么那么羸弱。
过了几年,丽江地震了。然后丽江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展起来。我家乡的人遥望玉龙雪山,常常酸溜溜地说:“丽江这地震,算是震发了!”
光一次地震怎么能震发呢?事实是,丽江很托了当时的云南省长的福。那省长是丽江人,为家乡建设也算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次去丽江,我才知道当年的和省长已经于六年前在北京去世,“应云南省及丽江人民的要求,其骨灰运回丽江,安葬在黑龙潭公园”,丽江人还是很感念他的恩德的。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去过很多次丽江。亲眼看到街道越来越宽、人越来越多。因为去得频繁,所以还算能抓住这城市的脉搏。就算街道上慢慢涌出许多戴红帽子举着小旗的外地游客,也并不觉得太突兀。当时的丽江有两个老头儿很出名,一个是搞古乐的宣科,一个是卖草药的和士秀。这两人都被游客们吹上了天,我们同事之间说起来却都当笑话。当时我就觉得这两人已经老得不得了,今天不知是否还在世。
当时跟我一起出差的男同事风华正茂,丰神俊朗,谈吐风流,我对他很是仰慕。然而再仰慕也不过一起喝喝酒聊聊天而已。所以现在人们一提起丽江就扯到艳遇、一夜情上面去,我不得不感叹世风日下。姐姐我当年是单身年轻姑娘,还是号称思想开放的少数民族,在这天高皇帝远的地方,身边放着个心仪的现成帅哥,自己却始终以礼相待(哦,如果有人犀利地认为“这是因为帅哥看不上你,你不想以礼相待也只得以礼相待”,请google最近与“成都九眼桥”相关的花边新闻,就会知道:有些事情实在想做的话,无论如何都可以得逞的)。你们今天开口闭口艳遇,艳哪门子遇啊?花里花痴地把我们云南说得像丽春院一样。
后来,我与丽江的频繁接触中断。于是我有十五年没去过丽江了。虽然我常常回到离丽江不远的地方,抬头还能看到玉龙山顶的积雪,可是我一直没有再到丽江去。老鼐去我家乡的历史也有十年,却从来没有去过这个在中国越来越火的城市。
我不带老鼐去丽江,首先是因为懒。以前东跑西跑得太多,现在只想回到父母家就坐下不动。其次,我内心里始终隐隐觉得,老鼐不会喜欢丽江。
这次,我独自带女儿回国,为了路上不耽搁时间,七转八转,选了一条飞到丽江的航线。那是离我家乡最近的机场。这样一来,在多年以后,我又重去了丽江。
然后我就发现这城市已经变得岂有此理了。
岂有此理之一:古城啊,古你个妹啊!这古城跟我十五年前见到的都不一样,更不用说跟我小时候、我妈妈小时候、我外公年轻时候见到的古城对比了。
站在“古城”入口,我突然明白为什么老鼐不会喜欢丽江:这就像成都的锦里和琴台路,充其量是个重建的东西,“古”在何处?
可是我随即问自己:十五年前的古城,已经算是重建,今天这座,最多不过是重建的基础上再再再重建而已。为什么我十五年前没有感受同样的冲击,今天却觉得简直岂有此理?
于是我就发现了岂有此理之二:天哪,怎么这么多外地人!路上全是外地人!密密麻麻的外地人!
这个现象十五年前已经开始,没这么明显。今天简直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古城里充满了说着各地口音普通话的人,游客、顾客、商店和酒吧的老板,都是外地人。我和我身边的家人,我们是丽江的近邻啊,被这滚滚的外地人潮淹没得无影无踪。那个卖给我双色冰淇淋的肤色黝黑的小姑娘,你在哪里?
站在一个自己曾经很熟悉的地方,看到这地方充满了手腕上戴满粗银镯子、胸前累累赘赘挂着古怪式样的项链、穿着鲜艳扎染长裙和绣花布鞋、一脸酷相地作少数民族状、却明显是汉人模样的年轻男女,这种感觉是很苍茫的。这种感觉你们永远不会明白。你们穿着我们的服饰,眼里却没有我们的神色。你们的脸上画着精致彩妆,双颊上却找不到我们的阳光痕迹。你们在路边的酒吧里弹吉他、唱英文歌、喝咖啡——纳西族女孩子和男孩子这么多年来何曾弹吉他、唱英文歌、喝咖啡?
我也去了束河,这个号称中国最休闲地方之一的小镇。我十几年前当然去过束河,那时的束河当然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现在的束河充满了新盖的仿古房屋,各种酒吧咖啡馆,甚至还有一家法式点心店。我妈妈看着潮水般涌来的年轻男女,困惑地说:“这些人是不是在大城市里住惯了,没见过这些矮房子啊?这些矮房子不就跟咱们家的一样吗?”
是的呀,妈妈。就像你看到摩天大楼会惊叹,这些人看到木头矮房子也会惊叹呀。
我妈妈很不屑地说:“可是摩天大楼我不羡慕啊,这些人好像很羡慕矮房子。”
是的呀,妈妈。所以你是个云南人啊。你在画中住,别人只是来看画的而已。最可怕的是,看来看去,看画的人就忘了画,只顾互相看了。
如果老鼐到丽江来,他最感兴趣的可能是白沙壁画。而各个装模作样的古城古镇什么的,估计统统看不上眼。我家老鼐是有慧眼的,不一定要看破旧的东西,但是一定要看“原来”的东西。只是在今天的中国,这个爱好越来越不容易满足。
丽江跟我小时候所认识的丽江,那是完全不一样了。跟我十几年前认识的丽江相比,变化也实在很大。商业化的痕迹太重,整个城市变成了一座商店。小资们误读了丽江,或者说,误导了丽江。于是丽江慢慢就会变得跟桂林三亚没有两样。
但是我转念又想:如果丽江不这样发展,也许会像今天中国的很多小城市一样,乱开发、乱发展、乱盖房、乱丢垃圾污水,乱砍树。现在身为这么有名的旅游城市,基本的环保至少能做到,城市规划也至少能统一。旅游产生的垃圾,也比工业垃圾容易清理。另外,如果丽江不这样发展,我又怎么能一路坐飞机一直坐到丽江?所以得失如何,毕竟不好说。
况且,来丽江的小资们,貌似是很自得其乐的。你们以为找到了阳光、闲适和所有美好的东西。你们向化装成小资的外地商人们购买假银首饰和仿毛披肩,你们在酒馆里一扎扎喝啤酒,在客栈里学着当地的猫发呆,在广场现代化的大屏幕下面跳舞。你们新奇,你们激动。
丽江对于你们来说,不过是一次偶然的艳遇;对我来说,却是我邻家的女孩。你们沉迷于这偶然的艳遇,我却嗟叹邻家女孩虽然锦衣玉食,但纯真一去永不再来。
=====
(P.S. 我把这篇文章的大意向老鼐汇报了一下。老鼐说:“此文观点有可取之处,但充分反映了一个少数民族女人的倨傲。”我说:“傲你个头。”)
苗哥的感谢已经托我向眉子传达到了~~~~
行了行了,我心领了。你这冷美人,怕是已经热情到接近极限了。
眉子的,你怎么说?
好吧,那么我唱“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好不好?
我倒是想表示热情啊,可惜从来没有扑倒人的习惯啊。
你去云南喝茶,我保证不倨傲。收了茶钱以后再倨傲也不迟~~~~ :)
谢谢。
靠,就谢谢两个字?!
看到了,谢谢。转载没问题。:)
Take care.
哦,你动作快嘛,也看到了?
月圆之夜,祖屋之巅。一猫站立,天外飞仙……
可惜木房子没法保持长久,注定了要破败,一破败又不容易修整。大家为了省事又为了漂亮,干脆拆掉。
是,大城市那肯定更明显了。
美景有人欣赏倒也是好的。但怎么样才能既发展又保持传统、既友好又保持骄傲?这是个问题,大问题……
宝猫月圆的时候总是站在屋檐上吗? 好亮的眼睛! une chatte-garou?
中国的木房子是关键呀,越是古都越没有啥原样的东西了可看了,像西安,完全是想象中的千年古都嘛。
没想到引出这么多老乡来。
巍山只去过一次,很多很多年前了。据说现在因为茶马古道的关系,也发展得很厉害。
这是大势所趋,没办法。只希望再怎么发展,环保什么的至少跟上。作为少数民族,我还希望家乡能保持少数民族的独特性和骄傲精神。不知道这在长期来看算不算是奢望。
很高兴见到这么多云南老乡。祝大家周末愉快。
在丽江住过二年,那挺长时间了。
我与托小猫的相似度应该在百分之六十以上。大家都说她像我,但是猛不丁从某些角度看,她很像她爸爸。
我在北京是感觉完全不能融入的,住多少年都是一样。但那本来不是我的家乡,所以我也不惆怅。
是的,“太阳很好”那张照片,后面的房子就是我家的新屋。
我在丽江住过2年,住在金虹巷,对于丽江 是太熟悉了
哇 在那看到小猫的照片的?我一直在努力想象中
写错了。我是想说“不能用“。
我就是因为地震知道丽江的。然后在文学城看了很多人丽江的游记。结果记得最清楚的就是那里有很多外地人开的旅馆。嘿嘿。
可惜了可惜了,你的钱如果塞给我,我保证不倨傲!要倨傲也收了钱才倨傲!:)
很多游客大概还是喜欢的。毕竟城市建设还算不错,至于商业化嘛,不买不就得了?呵呵
矿山啊……唉,抱抱,抱抱。所以有的时候我也想,搞旅游就搞旅游吧,就算人多点、乱点,也总比搞工业好。
大理开采大理石的规模,也挺恐怖的。苍山其实也挖得千疮百孔了。
你们俩说的不矛盾。“修建”和“推倒重建”是不一样的。丽江的土木结构房子跟罗马雅典的石头建筑不能比,注定了不容易被“修建”。若要漂亮整齐,只能部分或彻底推倒,按原来的风格重建。
所以罗马雅典的古建筑虽然只是残缺,经历了千年却仍然巍峨,就算哪里塌了坏了必须要修,原来的石头拿过来还能用上去。木头房子就不一样,时间一长,那木头都朽烂不能用了。所以木头房子又要古老又要漂亮是非常难的一件事。也正出于这个原因,以木头结构为主的古城不可能太古。
你说得很对。丽江人也许很乐在其中,这个致富简直是飞速。古城里那些原来的房主,把铺面租给外地商人,自己在家里吃房租都吃不完。另外,我觉得丽江总的来说还算可持续性发展,环保还不错。
游客也许大多数也喜欢这个调调。真正感到茫然的只有我这种既非游客又非本地人,身份尴尬却又神神叨叨的“近邻”,干点抚今追昔的无聊事。
“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几多风雨……”
丽江最开始那几年老外很多,现在慢慢没有老外了,大多数是中国年轻男女。定位不一样了,以前是古镇,人们去看白沙壁画等古遗迹。现在变成了仿古现代休闲小城,人们去那里喝咖啡买东西。
谢谢。中国的缩影不敢说,只是一个来自小地方的人对一个小地方的个人评价而已。:)
商业化得简直令人触目惊心,我常想,那么多商店,难道都能维持?谁没事儿老买东西啊。
云南真正原始味道的地方外人看不到,若真看到了,那就不再有原始味道了:)
说实话我觉得大理比丽江还要岂有此理。大理在很多年以前我就已经觉得岂有此理了。但是这两个地方我都很熟,所以我的判断加入了浓烈的个人色彩,有怀旧、遗憾、怅然等等情绪,也许不够客观。
事实上这是个两难的选择:要搞旅游,肯定要有外人进来;外人进来得多了,城市慢慢就会按照外人的口味改变。然后我们就会慢慢觉得那城市变成了外人的城市。可是若不发展,难道还让大理人现在住着摇摇欲坠的土房子,每天早出晚归地打鱼么?
两个城市相比,我觉得丽江第一步棋下得比大理要好,所以一开始那几年不给我岂有此理的感觉。可是时间一长,其实也差不多。
罗班长没有我这种“近邻”感,所以其实还是可以一去,权当艳遇。
严肃,严肃。 :)
要是这么想,那罗马,雅典,以及任何有古老历史的地方都可以不去了。因为他们都是修建的结果。难道没有修饰那些建筑真的会留下千年? 早就是一堆废墟了。
4月,两个70岁左右的老外朋友要去丽江,等等听观后感。
尽管商业化了,去还是该去,在现代休闲中欣赏那里的古典。没有任何办法可以让过去永远留下,历史发展规律。尽管是古典还是有现代的下水道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