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妹妹的诚恳,在这个坛子撒出了几粒温润色彩的萌芽,毕竟壮怀激烈不可能是一个人永远的姿态,毕竟更多的人包括更多没有发言的人喜欢温和理性-----左左右右,有理没理,起码读来舒服。
另妹妹的诚恳,也许只是阿拉斯加一阵早春的暖流------白令海边或许永远都没有季节转换的春讯,毕竟有人确信意识形态没有中道可选。Anyway,还是让我们不要轻率地忽略另妹妹的诚恳所带来的基础意义吧。
茶谈设置的初衷,可以说是为互掐,也可以说是为了思辨。思辩仅仅有诚恳显然是不够的,思辨需要"证明",证明需要逻辑。美国大学对想要获得哲学学士,或者喜欢哲学的同学设置的课程中,开宗明义的提出了对逻辑中错误"证明"的警惕。事实上这些忠告不仅对那些年幼的学生,对成年人或者更加有益,因为是逻辑的就一定是经验的,成年人似乎应该少犯常识性的错误,但架不住成年人因为吃盐多了,过桥多了就让我们的自信一不留神变得夸张起来,这显然也包括俺自己。
好了,让我们看看美国教授对于众多错误的"证明"是怎么归类的吧。
首先,切忌人身攻击,简单的说,就是对人不对事的证明。他们举例说,“即使马丁·海德格尔这个病态撒谎者几乎人尽皆知,这也丝毫不能使他对现代技术的观点变为错误思想”。你完全可以因为海德格尔曾经是德国纳粹的支持者而厌恶他,你完全有理由对他叙述的真实性予以悬置,但悬置不等于否定,更不等于推翻。因为你早晚会"为你这种浅薄的人生攻击而感到愧疚"。
第二,诉诸情感。“仅仅凭借引发、玩弄听众和读者的感情从而确立结论的证明称为诉诸情感的证明。”这里,教授们说“如果你不相信,将会在地狱中被焚烧致死”从而向你“证明”上帝的存在。这不是证明,是恐吓。文学城有“是女人都要有一个爱马仕包”的高论,如果不是非黑既白那么多少是暗含着某种"可笑的恐吓”吧?
第三,稻草人。通过歪曲一个观点,来“反驳”某人的观点。或假造命题,你说东我说西,这可能最为常见。
第四,偏离论题。一个人表达了一个观点而这个观点实际与主题无关。如果在讨论知识分子、公共知识分子的话题中,突然让人对耶稣,特雷莎或者孙中山是否能够被称为知识分子作出评价,其实是不合时宜的。
第五,循环论证。这里我暂且应用维基百科中抄来的例子:
例1
甲:圣经写的都是对的。
乙:怎么知道圣经写的都是对的?
甲:因为圣经是上帝写的,而且上帝不会说谎也不会犯错。
乙:怎么知道的?
甲:因为圣经这么写。
例2
甲:大雄是卖国贼,因为他替胖虎这个间谍辩护!
乙:怎么知道胖虎是间谍?
甲:因为大雄这个卖国贼替他辩护。
甲的论述相当简略,考虑未明言的隐藏默认,大致涉及了以下命题:
p_1: 大雄是卖国贼(待证明)
p_2: 胖虎是间谍(待证明)
p_3: 大雄替胖虎辩护(经验事实)
p_4: 帮间谍辩护的人就是卖国贼(隐藏默认)
p_5: 卖国贼帮忙辩护的人就是间谍(隐藏默认)
第六,非黑即白的错误。这里教授们所举的例子是,假如有人对你说,“要么上帝存在,要么无法解释宇宙。因为宇宙必须有解释,,所以上帝存在。”这个证明只提供了两个选择,上帝存在或者无法解释宇宙,它忽略了第三种可能:不牵涉上帝对宇宙的存在做出解释。当实际存在更多选择而证明只限于两种选择的时候,我们就犯了非黑即白的错误。对毛泽东,对普世价值,对香港一泡尿,甚至对日本越南菲律宾,事实上存在太多可能的评价。沉淀并思考评价的多样性,也许会让我们变得更加丰厚一些。
在把握逻辑的过程中,我欣赏一句话叫做“等待是一门失传的艺术”。早一点思考,慢半拍发言,让自己对输入的信号有一个是否接受的缓冲,也许可以大大减少太多的争论。毕竟在思考中批判还是在批判中思考,是任谁都绕不过去的一个挑战-------谁都不愿承认自己是没有理性的人,对吧?
道德,文化,政治,尽管并不神秘有些甚至是非常容易辨识的大众话题,但无论你属于那条阵线,最好能从知识出发而不是以感情划界。信口开河,率性而为,有时候是火上浇油,有时候东一棒子西一榔头,常常是答非所问,很是有些自寻无趣--------一个极力想表现自己在文化、政治上是有造诣的人,往往是给人们带来笑话最多的那个人。这种事情太多,又怎么寄望各位心静如圣?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瞎掺和,徒添乱而已矣。
《哲学导论:思想的力量(第六版)》
2014-05-04
无聊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