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释【“理”者,万物之所以然也】,解低头麦穗之惑

(2014-05-19 15:19:37) 下一个
 
 



铛了个铛,铛了个铛,闲言碎语不要讲,低头就往锅里看,锅里熬的什么汤,为嘛快书先开场,麦穗本是胶东郎。
-----------------------------------------------
 
老几说“‘理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低头麦穗不以为然,以“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驳,声言老几说“‘理者’,万物之所以然也”无出处。王二愣子试释如下。
 
 早期儒家“理”的概念或观念:
 
【王二愣子按:这个时期所谓的理,多有条理的意味,如孟子所言,“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孟子·万章·下),这里,先儒们无疑是以以万物之理,万事之理强调了认知的共同性和秩序性,但他毫无疑问地包含了“万物之所以然”的思想。】
 
"义理,礼之文也"(礼记·礼器)
 
“万物之理各以类相动”(乐记)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系辞)
 
宋学早期的“理”:
 
【王二愣子按:宋学早期“理”的观念,仍然将焦点集中于认知中的事物的共同性质,对“理”的内涵作出的理论超越还只限于在语言描述和逻辑概括意义上强调理乃万物之理,万事之理。因此说它基本保持着传统经学的特征。】
 
 “大易之道知其变化之理”,
“大易之道在天地生成之理”,
“吉凶之兆,动静之理。“进退之象,盛衰之理”。“吉凶之验,祸福之理”。“易道广大尽生死之理”。
“刚柔互相切磨,更相变化,然后万物之理得矣”。“天地二气,相荡而成八卦之象,相推而成万事之理。”
(宋·胡瑗)
 
 宋学疑经变古后的理:
 
【王二愣子按:与早期宋学不同,这时期以程颐为代表的宋儒在“理”的观念里注入了本体论的特色,那就是一种形而上的理念,一种不同于人的认知中显现的具体事象的理念而是.强调了万物一理,物我一理,古今一理,至此,宋学的理论自觉显然就有了对经学的超越。结合低头麦穗说的,这一时期的“理”,也许符合他想要的出处或说理论依据?】
 
  
“万理归于一理。”“至如一物一事,虽小,皆是有理。”,“天下之事,归于一是,是乃理也,循此理乃可进学,至形而上者也。”“自理言之谓之天,自禀言之谓知性,自存诸人言谓之心。”“理也,性也,命也,三者未尝有异。”
 
“天下万物,人心物理,皆所同然。”“所以然者,万物一理故也。”
(宋·程氏遗书)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生物之具也。”“理一分殊,和天地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无极者无形,太极者有理。”
(朱子语类)
 
 明代的理论依据或者说他要的“出处”,我暂录王守仁之说:“理也者,心之条理也。是理也,发之于亲则为孝,发之于君则为忠,发之于朋友则为信。千变万化不可穷竭,而莫发与我之一心。”(阳明全书)
 
史论中类似于【“理”者,万物之所以然也】的思想真可谓不胜枚举,上面这些足够了吧。

至于他所引用的“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尽管我不知道它的出处,但在你们所围绕的“理”的框架下,这里的“道”就是“理”,因为无论是老易之道还是佛释之道,早已被儒学一揽子打磨发酵成了自己的东西,所谓“道理”,”道理”,无疑就是儒学的结晶,而老几想要说的也正是这些东西,那么,他恰好在懵懵懂懂,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中,给了老几的“‘理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一个有力的注脚。
 
缀及:
 
无论是否学术讨论,文字通顺,文本标准,让人能看得懂是起码的要求;
我相信,老几会有更专业贴子来回答你的问题,想来那要比我深入得多;
如果有什么话说重了,不要生气,不要像我一样太楞、太着急。


2014-05-19

无聊庵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