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残缺的缘故,断臂的维纳斯比一般完美的雕塑更吸引世人。据说《红楼梦》原稿八十回以后的章节在传抄中迷失,让读者在焦急失落之外,也能感觉出一种特别的缺憾美:没有结局的故事等于有无数的结局,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领悟和喜好创造出自己想要的结尾来。二百多年来《红楼梦》为文人们推崇备至,固然是因为作品本身出色,但也多少因为这个没有结局的故事给了学者们更多自由发挥和相互攻击的空间。
未完的《红楼梦》提供给小说爱好者一个独特机会,可以看到一部作品在完成前的许多原生状态,前面的暗示和铺垫与后面没来得及衔接的情节仿佛是“天才的横断面”(张爱玲语),让人能够揣摩作者的匠心与手法。对很多红迷而言,《红楼梦》不是一部小说,而是一个小宇宙,有无尽的探索素材和无限的可能性。
小女子不是“红迷”,但也未能免俗地喜欢猜红楼结局之迷,恕我冒昧狂妄,下面想和列位看官一起分享根据脂评和前八十回线索而推测出的佚稿情节。
根据脂评,省亲时所点的四出戏都是伏笔, “ 离魂 ” 一出伏黛玉之死,想来黛玉应该是象杜丽娘一样痴情早逝,宝玉只得娶了宝钗。那时迎春已死,探春已经出嫁,成了外藩王妃,但贾府从经济到政治开始全面败落,可宝玉还是不务正业,宝钗规劝不果,夫妻间感情冷淡。
脂评说“乞巧”伏元妃之死。她的死应该是被娘家带累的,正如杨贵妃的死是因为家族肇祸一样。前八十回里,贾府已经犯下了多宗罪行。江南甄家被皇帝抄了家,贾府居然敢窝藏钦犯的赃物,这是反朝廷的不忠之罪;贾珍在居父丧期间,搞起了大规模的聚赌行动,贾琏在伯父尸骨未寒的情况下就纳妾,这些都是不孝之罪;贾赦经常派儿子出差,和外州官员勾勾搭搭,犯了结党营私之罪;贾赦在雨村帮助下,强买石呆子的扇子,犯了制造冤狱罪;贾政组织儿子孙子作诗赞扬林四娘,讽刺地方官吏守军作战不利,犯了讽刺官军罪;凤姐放高利贷,犯了侵害小民的聚敛之罪;贾宝玉和小旦蒋玉函勾勾搭搭,以至忠顺亲王吃醋,身为贵族子弟而流连优伶,是不谨之罪。在贾府鼎盛的时候,这些事儿或许不算什么,但是当贾府败落的时候,就会遭到政治清算。
贾府是怎么败落的呢?根据脂评,可以从“一捧雪”这出戏里看出端倪。“一捧雪”讲的是儒生莫怀古的朋友汤勤觊觎莫的爱妾雪艳,于是设计陷害,怂恿权贵严世藩索要莫怀古的家传宝物 ------ 玉杯“一捧雪”,莫制作假杯被识破追杀,后来有人劝莫怀古把爱妾雪艳送给汤勤免祸。雪艳在洞房刺杀汤勤后,自刎身亡。
从脂评可以看出,贾府的败落也是因宝物致祸。陷害贾府的“汤勤”,就是一直和贾府走的很近的贾雨村。索宝的权贵,很可能是和贾府有过节的忠顺亲王。贾府的宝物只有一样 ---- 通灵宝玉,可那是贾宝玉的命根子,贾府自然不能给别人,于是制造了一个假的,或者索性说是丢了来搪塞。然而,贾雨村对贾府的情况知根知底,而且贾府向来把他看作是自家人,所以无法瞒天过海。忠顺亲王是皇族近亲,他的势力远远大于贾府,而且也高于北静王这样的远支郡王,被贾府欺骗后一定会设法报复。在他的运作下,贾府“从前所做事,没兴一起来”,由于贾家有窝藏甄家财物的大罪,于是也被抄家,元妃受连累而死。四大家族,一损俱损,全部败亡。贾府还经受了一场大火,荣华富贵,霎时灰飞烟灭。
贾家“树倒猢狲散”,“各自寻求各自门”。凤姐由于放高利贷、杀人召祸被休,尤氏因为过于从夫,未尽人妻规劝之责被休。王熙凤羞惭而死,留下孤女巧姐受尽“狠舅奸兄”的欺凌。幸亏刘姥姥救出了巧姐,把她嫁给板儿。惜春执意出家,不想落在几个“秃歪拉”手里,多亏贾芸仗义探庵;孤高的妙玉被赶出大观园后,落到匪人手里,最终是“红颜屈从枯骨”的命运;湘云嫁的丈夫倒是“才貌仙郎”,但很快就夫妻永别;李纨和贾兰相依为命,身为罪人子孙,难以靠科举发达,于是贾兰从军,想靠军功来重振家声,但不久战死。李纨有了朝廷的嘉奖,却没有人生的希望。
贾宝玉被拘留在“狱神庙”的时候,“通灵宝玉”被抢走,但受到小红和茜雪的安慰。后来大概靠了北静王的干预,宝玉才出狱。他的落拓个性不改,袭人彻底失望,于是离去,临走前有“好歹留着麝月”的嘱托。袭人回娘家后被嫁给了蒋玉函,男旦的社会地位比妓女还低,嫁给蒋玉函,对一心要争荣夸耀的袭人来说,是沉重的羞辱和打击。宝玉此刻身边还有宝钗和麝月,然而他还是不思进取,宝钗讽谏无效,日益失望。
宝玉厌烦宝钗的唠叨,越发怀念和黛玉心灵相同的日子,烦恼中碰到了来给他送玉的甄宝玉(脂批),意识到他所经历的富贵温柔,都是梦幻泡影。只是他对黛玉的情痴不减,未能彻悟,于是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让他在“风月宝鉴”里看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青埂峰下的一块石头,而黛玉和宝钗是一个人的两个阶段,黛玉是少年时的宝钗,宝钗是成人后的黛玉,钗黛原是一体。(这就是“太虚幻境”里金陵十二钗只有十一幅画的原因。)于是宝玉斩断情痴,“悬崖撒手”,出家为僧。
《红楼梦》第一回的回目是“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识通灵”一段很直白,但“怀闺秀”则很含糊,雨村是对娇杏念念不忘,可是她是甄家的丫鬟,无论如何跟“闺秀”扯不上边。倒是他的那副对联“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赫然嵌进了黛玉、宝钗和他自己的名字,十分惹人遐思。因此我大胆推测宝钗最终改嫁给了贾雨村,因为只有她的名字和形象当得起“雪”“艳”两个字。也许一直以来贾雨村对贾府的倾扎和陷害都源于对这位“闺秀”的觊觎。
而所谓的甄宝玉,应该就是青年版的甄士隐,他的一生提供给贾宝玉另一种参照,当他失去最爱的人(英莲)时,尘世的生命就没有意义了,只能在彼岸取得解脱。英莲(香菱)长得象可卿,可卿长得象黛玉和宝钗,从反面又印证了“钗黛合一”的理论。对贾府来说,甄英莲(真应怜)和秦可卿(情可卿)都是来历不明的孤女,最爱她们的人分别是甄费(真非)和贾珍(假真),这里面的对应关系仿佛是镜子里重叠的意象,复杂到无从理解的地步。这种模糊性与对应性可能正是《红楼梦》的魅力所在吧。
以上纯粹是个人愚见,欢迎各位的不同看法。
——一个结论,背后是密密麻麻结结实实的红学知识,让采心叹服。
昨晚被孩子耽搁了,今上来继续补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