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高明处在于作者没有走一般传统“才子佳人”小说“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套路,曹雪芹敢写好人的缺点,坏人的优点,创作出了很多正邪两赋式的人物,充分地表现出了人性的复杂与难测。晴雯就是这样一个独特的形象,她既美丽率真又尖酸刻薄,和传奇中俏丫鬟们的伶俐温柔的样板性格形成截然对比,十分令人难忘。
晴雯的美和巧都是公认的,可是她不像童话人物能够百善集于一身,她有一个致命的缺点:暴躁。她的脾气出名儿的坏,抱怨宝钗,抢白黛玉,挖苦袭人,奚落小红,经常体罚小丫环(打得小孩子们梦里都怕,碰了墙就以为是晴雯姐姐打的),而且跟宝玉吵架,还当着王夫人骂人。所以晴雯一直不怎么得人心。王善保家的那些老婆子们恨她倒罢了。连鸳鸯、紫鹃等人说起来,经常提到和袭人的友谊,却没人说跟晴雯是一伙的。宝玉对女人的肚量很大,可是也没修炼到喜欢野蛮女友的地步,他对晴雯的评价是“满屋里就只是她磨牙”。尽管遇到“豆腐皮包子”类的东西也会想着留给她吃,跟她的关系远不如对袭人亲密。
宝玉忙碌的情感生涯中,真爱的是林黛玉,疼爱的是史湘云,遥爱的是傅秋芳,难爱的是薛宝钗,依恋的是花袭人,暗恋的是秦可卿。尽管晴雯是他身边最美丽灵巧的丫鬟,可宝玉对她从来只是欣赏和爱护,却始终没有儿女情长的眷恋。
换衣服时晴雯砸了扇子,宝玉抱怨说她“蠢才”,“明日你自己当家立业,难道也是这么顾前不顾后的?”言下之意他视晴雯和他房中其他的女孩子一样,将来是打算归还她们的人身自由,放出去由爹娘作主择配的。(晴雯开始的时候有父母,而且地位不底,所以敢欺负小红。作者后来为了增加“抱屈夭风流”一章的悲剧性,才把晴雯变成孤儿。)而晴雯因为是老太太派到他身边的,一直有个大家终究在一起的错觉,所以口角锋芒,傲视同伴,连对宝玉说话都夹枪带棒的,很不客气。听说宝玉无意留她在身边,立刻和他大吵一场,后来还得宝玉让她撕了几把扇子才消气。
“撕扇子”一节显示了宝玉宽厚的个性,可是哄她并不意味着爱她。毕竟人只有跟亲近的人才会真生气。宝玉和黛玉吵闹,和袭人赌气,和湘云拌嘴,但对别的女孩子都客气忍让。他对晴雯无理取闹的容忍正说明了她根本不在他意里。
晴雯对宝玉却是一往情深的,否则不会听到袭人用“我们”就气得七窍生烟。不管是驱逐偷窃的坠儿,还是“病补雀金裘”,她对维护宝玉的利益不遗余力。只是她的性格和教养让她对爱的表达经常夹杂着急风暴雨式的怒骂。
宝玉对所有的女孩子本来就有一种超越了情欲和肉欲的推崇和热爱。对他身边美丽而灵巧的晴雯自然更欣赏一些。欣赏归欣赏,他可从来没有占有她的欲望和冲动。她冬夜受凉后,宝玉让她进被窝“渥渥”,如此亲近而两人并没有什么暧昧之举,一方面固然说明晴雯不是个靠色诱主人上位的“狐狸精”,另一方面也说明宝玉对她没有性欲。此时的宝玉情窦已开,和丫鬟们早就有过“初试门”、“洗澡门”的风流事了。
晴雯对他的爱,宝玉是懂得并感激的。金钏之死已经令他五内催伤,晴雯之死越发令他耿耿于怀。因为他的缘故,两个少女夭亡了,这让珍惜一切美好人和物的宝玉格外伤感。他出城祭奠金钏,写“芙蓉诔”悼念晴雯,固然是惋惜她们夭折的生命,更多的确是弥补他心中的愧疚。(宝玉听说可卿之死吐血,听说黛玉回家发呆,听说袭人要走就着急害怕,都是生理性的反应,直接而真切。可对金钏和晴雯的死,他的反映是外化的,以祭奠和写作来抒发悲痛,显然形式大于实质,正说明他对这两个少女的感情是愧疚,而不是爱恋。)
除了多年相伴的情分外,宝玉对晴雯之死的痛惜在于美好生命的夭折。他不理解“一盆才透出嫩箭的兰花”为什么要被送到“猪圈”一般污浊的环境中去枯萎。“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晴雯(碧空彩云)毕竟为阴霾所遮掩,人性中的嫉妒和愤怒正是弥漫在大观园上空的“乌云浊雾”,只是那时候宝玉还不明白。
王夫人一见晴雯就怒不可遏,说明了袭人不是陷害晴雯的人,试想袭人真打了晴雯的小报告,王夫人用等到“抄检大观园”时才知道这个狐狸精的存在吗?况且书中说的明白,向王夫人检举晴雯的是王善保家的。袭人当年的小报告是为了防止宝玉和黛玉这对表兄妹闹出不名誉的自由恋爱,“人不成人,鬼不成鬼”的,毁了宝玉的前途。宝玉真和晴雯闹出点儿绯闻其实反而不算什么,公子对丫鬟本来就有性占有权,王夫人何至于那样气急败坏。
王夫人在意的不是晴雯的妖调,而是她长得象林黛玉,这个病弱的少女才是王夫人的心病。宝玉小时候为她砸玉倒罢了,长大之后,听说她要走就发疯,闹的贾府上下无人不知宝二爷对林姑娘一往情深,这能不让王夫人恼火憋气吗?黛玉是贾母的心尖子,王夫人再生气也不敢在她身上发作,所以就把怒火转移到了晴雯身上,故意罗织了一个可怕的风化罪名,让她在羞耻中死去。
晴雯之死造成了宝玉和袭人之间的猜忌,种下了日后两人分手的裂痕。尽管袭人没有亲口向王夫人进晴雯的谗言,但后者的枉死毕竟和她当年的那番话有关。晴雯的早夭反而加重了她在宝玉心中的分量,她成了他记忆中那一片不散的彩霞,明丽绚烂,直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