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历史回忆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还记得三元里的教训么?。zt

(2012-04-20 23:34:10) 下一个
Zt
三元里抗英,让英寇落魄失魂的浩气战(1)
发布时间: 2010-11-4 10:18:07 被阅览数: 9 次 来源: 网络


历史再现
 北帝庙誓师

三元里当年是靠近广州城北的一个村落,离城约五里,居民只有几百户,一向靠耕种为生。广州之战爆发后,三元里人民见到英国强盗惨绝人寰的暴行,同时也亲睹了清朝军队的不战而溃和官吏卖国投降的丑恶面目,心中的怒火早已按捺不住。1841年5月29日,当一队英军侵略军来村抢劫并调戏妇女时,三元里人民奋不顾身,当场打死八九个敌兵,并把敌人的尸体抛在东华里口外的猪屎坑里。这是三元里人民给英国侵略者的第一个教训。

广州停战以后,英国侵略者的凶焰直接烧到三元里来了。东华里的冲突,唤起了群众的警惕,也加深了群众对英国侵略者的仇恨。深受迫害的韦绍光(其妻曾被英国士兵调戏)首先挺身而出,号召全村团结起来迎接更大的战斗。全村男女立刻集中到村北三元里古庙前,举起愤怒的拳头,表示坚决反抗英国强盗。他们从北帝庙里捧出三星黑棋,点起香烛,对旗立誓:“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打死无怨。”

与此同时,三元里人民商定了反抗英国侵略者的具体办法:16岁以上60岁以下的男子一齐出动,上阵杀贼;吹螺壳打鼓进兵,只准向前,不准后退;妇孺老弱一律疏散到西海茶头、潭村一带。经过这一番布置,三元里全村男女各个摩拳擦掌,准备与敌人死拼一场。

牛栏岗会盟

韦绍光等人知道,要彻底粉碎敌人的骚扰,进而把侵略者逐出广州,决不是一两个村子的力量所能完成的任务。他们决定联络更多的群众,结合更多的力量与敌人交锋,于是推出代表到附近各村联络,宣传东华里的胜利和三元里群众的计划。

广州城北一带各乡群众也和三元里的群众一样,对英国侵略军的暴行义愤填膺,经三元里派来的联络人的一一鼓动,他们一跃而起,愿和三元里人民一同抗击敌人。

5月26日,奕山向英国投降的消息传出后,有着正义感和爱国热情的知识分子也非常愤慨。萧岗举人何玉成在他的《辛丑首夏书事》诗中曾愤怒地质问清朝官吏:“谁失虎门险,竟生珠海波?”对于清朝军队的不战而降,更有沉痛的叙述,诗中说:“艨艟(指敌人军舰)频进港,将士尽抛戈;休养由来久,临危竟若何?”这时,在三元里人民的倡议之下,他们也积极行动起来了。

当三元里农民到各村联络时,萧岗举人何玉成即以怀清社学团练领导人的身份,柬传东北、南海、番禺、增城连路诸村,各备丁壮,共同保卫三元里。园下田的监生王韶光、高粱材等也利用他们的社会地位,号召东北六社客民,响应三元里农民的号召,准备战斗。为了有效打击敌人,他们建议各乡派代表到牛栏岗开会,商讨组织群众和战略部署。

牛栏岗位于广州城北南海番禺两县交界处,离城约12里,是萧岗、三元里、唐夏各村之间的高岗,也是很好用兵的所在。5月29日下午,各乡代表及社学领导纷纷来到了牛栏岗。曾和英国侵略者战斗了几日的林福祥、杨汝正等也从石井赶来。会上,三元里农民报告他们和敌人战斗的情形,最后议定:各乡自成一单位,各备大旗一面,自举领队一人,指挥作战;每乡准备大锣数面,一有警报,“一乡鸣锣,众乡皆出”;各乡15岁以上、50岁以下男子,一律触动;和敌人作战,不采取正面进攻的方式,而要用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包围战术。散会以后,各乡代表回到本村,连夜动员,准备来日大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