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席琳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蔡元培担保马非百进北大

(2006-04-26 20:00:06) 下一个


蔡元培先生辞世60年了,他生前的学养、风范,至今使人心仪;而他与马非百一段鲜为人知的交往,尤其叫人见贤思齐,倾慕不已。 

马非百,原名元材,字若村。1896年诞生在湖南隆回一个小山村里,是现代著名历史学家。 

马非百出生于一个三代秀才之家,少年聪颖,秉赋异常。他在村校读书时被前来视察的督学发现,带回县里,送入速成中学,毕业后经过刻苦自学,1919年考取了北京大学文科。 

在入学时,马非百却碰到了难题。当时北大有个规定:新生入学,要有一位京官担保。隆回无人在京任职,与其它京官也是毫无瓜葛。入学已成泡影,年轻气盛的马非百就给校长蔡元培写信,尖锐地批评了京官担保这种陈规陋习的守旧和迂腐,指责这种制度与当时“五四”运动所提倡的民主、科学精神背道而驰。信末坚决表示:如非按此实行不可,“我宁愿退学,也决不低头求人!”信寄出去了,马非百吁了一口长气,对入学之事,他已经不抱希望。打算在京再盘桓几天,就收拾返家了。 

谁知事情竟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只隔了一天,马非百就收到了蔡元培校长的亲笔回信。抖开来看,这信开头就称“元材先生”,紧接着对非百的批评意见深表赞赏,认为是很有见识和道理的。但是“京官担保”的制度是经教授会议决定制订的,不便擅改。怎么办呢?“如先生不以我为不合格,就请到校长办公室找徐宝璜秘书长代我签字”云云。信尾则署名:“弟元培谨启”。 

一位鼎鼎大名如雷贯耳的北大校长,竟向一个素昧平生的远乡学子亲笔复信,解决他人学的难题,而且态度是这样的谦虚、恳切,真是不可思议!马非百先是受宠若惊,继而欣喜欲狂了。马非百顺利地进了北大。自此,他如鱼得水。在这所名重天下的高等学府里,他与蔡元培后来成为忘年之交,也接受了李大钊、陈独秀、辜鸿铭等名教授各种派系的学问和思想,并与毛泽东等革命青年不时聚面,使他有了明确的进步倾向,奠定了他后来成为一个著名历史学家的思想基础。 

马非百1984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他一生致力于秦史和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留下了《秦史集》、《秦始皇帝集传》、《桑弘羊传》、《管子轻重篇新诠》等许多博大精深的专著。他是第一个肯定秦始皇功绩的学者,胡适赞誉他“非百百非不非秦”,郭沫若著作中引用他的论述甚多,德国、日本等国对他的著作翻译甚多。

马非百简历  马非百(1896~1984),湖南隆回永固镇人,出身于“三代秀才”之家。1919年4月前往北京考学时,在长沙途中暂住蔡和森家两个月,认识了毛泽东、周方等人。同年6月考取北京大学文科。1926年应成仿吾先生之聘,担任黄埔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历史教官、政治教官。广州起义后回到开封任中州通讯社总编辑。1928年到河南中山大学文科任教,讲授“清史”。1930年春第二次到中山大学任教,讲授“中国经济史”、“世界经济史”等课。他讲课深受学生欢迎,用的讲义是以日本人山川均的《唯物史观世界经济史》和郭沫若的《古代社会》为基础自己编写的,公开宣布以商务印书馆印行的英文本《资本论》为重要参考书。这门课开始只有30人选修,后来听课的人越来越多,最后只好改在全校最大的一个教室上课。1947年,第三次到河南大学任教,担任历史系教授兼训导长。在苏州曾是负责校务的“三人小组”成员之一。建国后的1949年参加了北京华北大学政治研究所的学习,后任中国历史博物馆设计员兼办公室主任。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文革”中失去自由,粉碎“四人帮”后,继续笔耕不辍。著有《秦集史》、《秦汉经济史料》、《秦史纲要》、《桑弘羊传》、《秦始皇帝集传》等。 

M:(不知是谁写的,本人略有修正补充在后)以上确为事实。但有一更正:应为两人担保才可入学。蔡元培的回信是派其秘书送来的,送信的秘书和徐宝璜秘书长两人担保,方办妥入学手续。

其北大是肄业。

广州起义后离开黄埔是出于无奈:其弟马子谷先生为中共党员,不光参加起义,还把指挥部设在马家,事败后受通缉。为避牵连,马非百与夫人携四岁子昂逃至河南。

马子谷逃至武汉被抓。后经方鼎英(原为"军阀",后起义)相救出狱,脱党。协助中共陈希周等人培训国民党军第70军抗日干部(陈希周经潘汉年、郭沫若、和叶挺军长的安排,率许德瑗、朱江户、和马子谷等人到当时在上海抗战的第七十军作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后又程潜将军起义前,也曾派程星龄、马子谷去与解放军联络,对起义的顺利进行起了很大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在湖南省人民政府委员兼省民政厅副厅长位上于60年代初期去世。

附:许德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