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身居斗室 心怀天下青年作家廖伦焰印象

(2009-06-09 03:03:12) 下一个
身居斗室 心怀天下

青年作家廖伦焰印象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记者 雷宇明


采访廖伦焰之前,记者通过熟悉他的朋友了解有关廖伦焰的基本情况,好多人说他是一个“怪才”,甚至是一个“怪人”。因为他平常好像不爱与人交往和接触,虽然本是农业银行的一位职工,但爱好却相当广泛,不仅搞文学创作,而且对法律问题很感兴趣,他本身就是一位律师,人们经常在司法机关见到他的身影。
拨通了廖伦焰的电话,与他说上几句话后感觉到,并不是想像中的终日沉思不苟言笑的感觉,爽朗、热情,甚至有些健谈。也不知年龄大小,但他对记者称呼“老师”,让人感觉有些不自在。不过,也许就象北京人见了人都叫“师傅”一样,也就坦然地接受吧。
终于到了盐亭,这座位于四川盆地北部的一个山青水秀的小县城,也许是20多年改革开放的春风,终于使这座被唐代大诗人杜甫用诗赞美过的县城焕发了青春与活力。以县城中心十字街为核心的东南西北几条街道,全成了新建的商业区。绿树浓荫下,是熙来攘往的人群和不断鸣着喇叭的各种车辆。
约好在文武街见面,只见一位身着浅蓝色衬衣,戴着一副度数较高近视眼镜的,身高在170以上的精神饱满的男子早已挥手向刚刚下车的记者打招呼,这就是廖伦焰了。
廖伦焰的家就在这条街道一个院子的4楼。一进入室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摆放在客厅和餐厅之间的一排排书籍。靠窗的写字台上,堆满了各种资料和写作用的稿纸。
“房子很简陋,现在就我一个人在这里住,这房子还是前妻的呢!”原来,40多岁的廖伦焰已经离婚,如今又成了一个单身汉了,10多岁的孩子与前妻一同生活。至于离婚的原因,他说只能用性格不和来说明,具体也不好说。
“我现在几乎是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里!”廖伦焰说,“我的生活还是很有规律的,每天一大早就起来爬上对面的凤凰山,一边爬山一边思考各种问题。由于我有500度的近视,所以不用眼镜时根本看不清人,好些人从对面走过来给我打招呼我一点也看不见,所以好多人认为我像个怪人一样不与人接触交流,其实是眼睛看不清的缘故,有时也的确是在思考问题而忘记了外界的反映。”难怪好多知道他的人都说廖伦焰是个“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的“怪人”。
其实,廖伦焰说他是一个最渴望与人交流的人。他说,人生最快意的事情,就是“闭门读经书,开门迎嘉宾”。每当他登上高山公园的山顶时,他总是突然有了许多奇思妙想,他说要是有一个或几个朋友与自己交流一下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廖伦焰可说是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廖仲宣曾是盐亭县最有名的文人,是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其诗歌、散文、故事和曲艺等作品在全国和省市多次获奖,出版过《文同传奇》、《元妃嫘祖》等10多本作品。母亲是一位小学教师。家中兄弟姊妹共6个,廖伦焰排行最小。
“看来你是遗传并继承了父亲的文学才华,是不是从小受父亲影响很大呢?哥哥姐姐们像父亲一样从文的多吗?”记者问。
没想到廖伦焰很爽快的就进行了否定。他说,家中6个孩子中,只有他一个人算是在“从文”的,但父亲是根本反对他们这些做子女继承他的“衣钵”,因为父亲作为“笔杆子”在反右和“文革”中都被折磨得怕了。父亲也没有教过他如何进行文学创作,对他写的东西也不看。
1984年高中毕业后,廖伦焰就参加了工作。一开始是在玉龙镇做农业信贷员,又做农经员。工作之余,廖伦焰的爱好比较广泛,尤其是爱好摄影和写些新闻报道或论文向报刊投稿,每次哪怕发了个“豆腐块”的稿件,都会令他欣喜若狂。
没有上大学是廖伦焰深感遗憾的事情,但他在工作之余通过自学考试终于拿到了西南政法大学的法律专业文凭,他还是四川省教委当年表彰过的优秀自考毕业生。
1993年到1998年,廖伦焰用了5年的时间创作了一部4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极点》,1998年6月由香港华夏文化出版社出版。以后又创作的长篇小说《性罪》和多篇中短篇小说。
廖伦焰说他创作的原则是不为名不为利,追求一种现实主义的风格。他要让自己的作品记录自己生活过的时代,“10多20年前的事情现在要回忆,我自己也记不清多少,有时我自己还得通过自己的作品来了解那些过去的岁月往事。”
“为什么会突然对历史有了浓厚的兴趣?为何对诸葛亮这一人物特别关注,有人说你骂诸葛亮是想出名,你究竟是怎样看这些问题的呢?”记者问。
廖伦焰说,他是从事文学创作的,闲来也看一些历史书籍。在读《三国志》时,发现小说《三国演义》关于诸葛亮的许多故事情节都是作者的杜撰,于是就想对诸葛亮和三国的历史作一番研究。“我关注诸葛亮现在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目的,就是希望普天下的中华儿女,都能在了解真实诸葛亮的基础上,以史为鉴,共同地为中华民族永远地告别内战做出努力。”
“至于有人说我想出名,我坚持的是科学态度治学,不在乎别人说什么。不过,我有一点情况想在这里说明一下,这个世界上可能没有人会为了哗众取宠或是想出名,而愿意用10年时间把自己弄得一身是病,也不会让这10年来的业余时间,全部生活在一个人的空间、一个人的社会之中。孤独和奋斗是我生活的主旋律,过去是如此,现在也仍然如此。”
廖伦焰关注的领域是相当广泛的,不仅文学与历史,甚至对宏观经济方面的问题,也常常是他深入思考的内容。作为一个身居小县城的普通银行职工,为什么能够“身居斗室”而“心怀天下”呢?
作为一个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的人,廖伦焰说对他人生观影响最大的是1978年。当时全社会提倡一种“攻城不怕艰,攻书莫畏难”的气概,给他心灵以极大的震撼。当年,由于家住县城北街十分潮湿,15岁的他竟然得了风湿瘫痪,甚至差点失去性命。辍学在家的他,每天都要到县文化馆前的阅报栏看报纸,当时全国正在开展有关真理标准的讨论,报上同时介绍了许多名人和伟人的事迹。同龄的孩子还在学校读书,无法读书的他却有了读报了解天下事的机会,使他从此培养了关心天下大事的习惯。
“易中天在《百家讲坛》品三国很是火爆,你看这个节目吗?你看时与其它观众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吗?”
廖伦焰说,他也爱看这些节目,但看时常常有一种想冲上去与易中天辨论的冲动。“如果让我去讲,我自信不会比易中天讲得差。易中天讲的三国实际上有点象传统的评书,各种观点都引来一点,有吸引力但没有正确的史学观,没有联系到生产力水平及社会状况,没有研究战争的危害和封建专制主义的危害,好像大家都是英雄,谁会打仗谁就是英雄。”“如果我在《百家讲坛》上来讲三国,特别是讲诸葛亮,一定会比他讲得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