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平凡者”的“伟绩”——探访美国麦种传道会总干事潘秋松牧师

(2009-02-22 12:16:00) 下一个

发表于《麦种》第17期

        到达潘牧师家的时候,心头突然浮现出“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诗句。潘牧师的家就是办公室,确切地说,他的办公室就是他的家。脑海中萌生柳宗元的《江雪》的景象,不仅仅是感慨于潘牧师夫妇的孤军奋战,更感慨于他们在“鸟飞绝,人踪灭”的宁静中享受着侍奉的动态。在华人界,能像潘牧师这样集文字工作、翻译、出版,以及神学教育于一身的人实在不多。这可谓是一体多功用。

虽然,潘牧师身材不算高大,但是,他却有着一双可以穿透中国教会未来的慧眼。与其说他的侍奉是当今教会的重心所在,不如说他的侍奉更在于关切中国教会的未来。

在采访潘牧师夫妇的整个过程中,笔者察觉到了他们的乐观与积极的心态,这心态也折射出他们对中国教会的明天同样充满着信心。故此,采访潘牧师也成了笔者的一件愉快的事情。

一、作为跟随基督的文字工作者

在整个访谈的过程中,潘牧师常常用“平凡”两个字来形容自己。

1、蒙恩信主的经历

潘牧师认为自己的蒙恩经历非常的“平凡”。

他的信主与几次死亡事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小学毕业典礼的前夕,他的一位同学因病而早逝,这给他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并促使他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在国中的时候,一对他熟悉的夫妻因为先生赌博,无法偿还债务,最终导致两人一起喝农药自杀。结果,先生身亡,太太却存活了下来。当时他把对这件事情的思考写进国文作业,希望得到老师的解答。结果,老师给了他一句批语,“人死了就死了,不要想了。”这种鸵鸟式的心态,不仅无法解决他的疑惑,更使他对人生问题有了迫切地寻求之心。

一次,潘牧师在报纸上得知一个布道团可以免费发送圣经,他就去拿了一本圣经,后来还参加了一个圣经函授的课程。从外表看,他是在参与圣经的学习,但内心却是怀着一种抵触的态度。不过,从神的角度而言,与圣经近距离的接触,正为他的信仰奠下了基础。

入读高中后,在一次机会中接触到了基督徒的学长。后来,他参加了一次祷告会,在分组的时候,有一位大学教授为他点名祷告,特别是为他的灵魂得救祷告。当时,潘牧师感到极其的震撼,从小到大,从来没有碰触到这个话题,也从来没有人关心过他灵魂的问题。这种关心越过了物质的层面,直接进入他的心灵和精神的世界;这种爱同样超越了理性的障碍,使得他当晚就决志接受耶稣基督。潘牧师认为,神的工作是很奇妙的,引导人信主并不在于我们用何等高超的理论去说服人的理性,乃是神自己在某一个历史的时刻与人相遇。

笔者以为,在中国大陆无神论教育的体制下,知识分子信主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潘牧师却不这样认为。他指出,民间信仰对台湾的影响非常之大,它所牵涉的不仅仅是个体的选择,乃是关联到整个家族,乃至整个村庄的人际关系。在信主之后,他经受了家庭的隔离,被判定为“背叛祖宗”,这也是他们家族唯一的“背叛个案”。人最担心的就是被亲人疏远。虽然,在情感上受了重创,但潘牧师并没有为自己信主而后悔过。因为,付出了代价,所以,更加懂得珍惜这个信仰。

2、蒙召服侍的历程

同样,潘牧师认为自己的蒙召也是非常的“平凡”。

在未信主前,他常常给报刊杂志投稿。信主后,在一间教会的刊物做些编辑的工作,范围很小。当时,他的负担是牧养教会,与文字侍奉还有一定的距离。

走上文字工作的一个转折点,是在潘牧师离开了牧养一职之后,出于谋生的考虑,他为一个出版社翻译了一本书。虽然,这本书放在书架上已经有两年的历史,但从来没有想到要好好去翻译它。这本书的翻译非常的顺利,在很短的时间内,他就把翻译稿送到了出版社,并获得了好评。就这样,潘牧师走上了翻译之路,几乎是一个月翻译一本书,然而,之前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对翻译有如此强的能力。

走上全时间侍奉同样很“平凡”。当时,美国活泉出版社邀请潘牧师为一套丛书做编辑,就这样他们举家迁到了美国,从此迈上了全时间侍奉之旅。这是神预备的全新的方向,与他当时的牧养负担全然不同。

3、对基督教文字事工的界定

1949年前,当时的宣教士认为福音单张不属于教会的文字工作,而今天很多所谓学术交流和文化对话的人,出版的文字根本与信仰无关,或是相违背,那么,到底如何来界定基督教文字事工呢?

潘牧师认为,基督教文字事工必须以圣经为基础,不能在圣经之外从事所谓的“基督教文字工作”。而且,它还应该与教会的讲道理念相近,成为讲台的帮助。潘牧师以小说《白鲸记》为例子,说明了基督教文字事工应当要以真理的传递来达到领导世界,而不是被世界牵着鼻子走;不是随着时代的变动而改变文字工作的福音内容。方法可以改变,福音本质不能改变。此外,基督教文字工作者要有先知的眼光,不断开拓视界,扩展神的国度,对于时代的弊病不仅不能回避,反而要发出先知的声音。文字就是先知的声音的一种方式。

二、作为翻译者

1992年至20087月,潘牧师单独翻译,以及与别人合译的书籍达75本。16年的时间不算短,但对于翻译工作者,75本译作不算少。

1、翻译作品概览

潘牧师翻译了不少重量级的注释书籍,比如:D.A.卡森的《约翰福音注释》,孟恩思的《启示录注释》,戈登·费依的《腓立比书注释》等。神学类的书籍,比如马歇尔的《新约神学》,D.A.卡森的《神的全权与人的责任》等。原文学习类的书籍,比如:孟恩思的《圣经希腊文基础》等。专题类的书籍,比如D.A.卡森的《认识新兴教会》,彼得·史卡吉罗的《建立高EQ的教会》,约翰·派博的《耶稣的受难》等。这些书籍,不仅分量重,而且,页数也多,这些书籍能被介绍到华人世界,实在是出于神的恩典。

2、对于翻译人才的培养

潘牧师之前是为其他出版社做全时间的翻译,而在麦种成立之后,就不能专心一意地从事翻译的工作。尽管翻译已经不能作为他工作的重心,但对翻译人才的培养却被列入了他的工作日程。

麦种现有新译者20来位,他们分布在美国、台湾、中国大陆等不同的地方;他们基本上都是本科生,他们的第一本译作都是为麦种而做,这与其他出版社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在培养新手的过程中,是否会减低书稿的翻译水准与译文的品质?潘牧师认为,基本上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每一本译作最后都要经过他亲自编校,就算有些新手翻译的很不理想,但出于对质量的考虑,潘牧师会重新来过。这让笔者看到了培养千里马是需要成本的,花钱训练新人的理念看似荒诞,却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定律。

笔者就国内出现的很多新翻译小组与机构,征询了潘牧师的意见和看法,以及他们要做哪些方面的准备等。潘牧师的回答非常的爽快:越多越好!但是,从事翻译工作的人需要熟悉圣经,并有一定的神学基础。在英文和中文方面,需要不断地加强。

3、关于翻译者的偏爱问题

翻译工作者常有一种偏向,就是译者会专门选择个人喜欢的书籍作为翻译的对象。比如,潘牧师非常钟爱卡森的著作,这对译者来说是喜还是忧?

潘牧师认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喜欢的作品。他以自己为例,假如让他翻译婚姻家庭之类的作品,他会感到非常的痛苦。这不是说婚姻家庭不重要,而是这类书籍不适合让他来翻译。如果是翻译圣经注释方面的作品,便有如鱼得水之感。从专业的角度而言,这样更加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准,以及译作的质量。

另外,各人所领受的异象并不相同。有人要投身神学书籍的翻译,而有人则投身于教会历史方面的翻译。因此,译者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也可能会加强自己所领受的异象。

4、中文翻译的未来与出路

目前,华人教会以及一批华人学者,强调用汉语理解神学,提倡汉语神学,这似乎预示着翻译事工在未来侍奉中的地位会受到影响,而翻译工作者的工作价值也将相应的受到影响。

对于这个问题,潘牧师坦言华人教会还没有产生真正的神学家,目前在市场上传播的汉语神学大都流于偏差,以汉语为主,神学为末。

中国教会在过去的几十年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且,也有一批人创作了不错的作品,但是,福音在中国的历史毕竟太短,众多优秀的神学作品仍然是用英文创作的;在信仰上,我们仍然不够成熟,还需要更多深入的思索。大凡西方的学者在思考层面都较周全,因为他们的阅读面广,思想空间大。总之,我们不能以期望西方学者的眼光来期望华人学者。比如卡森,虽然他只是一个新约学者,但他可以很全面的对整本圣经进行解释,所涉猎的领域甚广,华人学者是很难达到这一点的。当然,西方教会在神学上的发展也遇到了瓶颈,博士研究基本上是小题大做。不过,这不表示西方教会已经落后于中国教会。因此,中国教会对翻译作品依然有着极大的需求量。

此外,经过翻译的书籍虽然会大打折扣,而且,很多基督徒也不习惯西方文化的结构和思维模式。但是,翻译者不能照本宣科,而是吸收优点,用中国人能明白的语言表达出来。故此,翻译是一个桥梁。

三、作为出版者

2000年,潘牧师创立了美国麦种传道会,并于2002年出版了第一本释经工具书《解析式新约经文汇编》。

1、出版的理念与使命

在麦种传道会的网站上,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的使命是要以神的话来建造神的百姓,透过文字、传道事奉来达到这个目的。目前华人教会与西方世界的圣经学术水平有很严重的差距,为了弥补这样的差距,我们认为文字书籍的出版是快速连结的方法之一。”

这就是麦种传道会的出版理念和使命。

作为出版者,他拥有出版的主动权,但同时也要考虑书籍出版后的市场反应。不过,潘牧师坦言,市场不是他的取向标准,神的托付才是取向标准。

在过去三十年间,华人教会界的出版品,凡属教科书或学术类大多难以平衡收支,释经书籍更成了赔钱货,以致只有极少数有负担的机构在承担这样的工作。然而,越是不出版此类书籍,就越难与西方世界的研究成果接轨,也无法提升华人教会的解经素质。麦种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处境中激流勇进。

2、麦种在华人教会出版界的角色

19184月,中国教会出版了一本叫《中国基督教中文图书分类目录索引》的书,该书共刊登了3451种图书。可见,当时在出版这一工作上,已经获得很大的成就。经过最近半个多世纪的控制与“毁灭打击”之后,今天的中国教会,在出版界重露头脸,不过,中文释经书籍仍然不多,优秀的更是凤毛麟角。麦种在目前这个大环境下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潘牧师的回答令笔者感到意外:现在出版的书籍已经太多了,但问题是基督徒都想选择好书。因此,坚持出版好书成为麦种不变的发展思路。

再则,在出版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来自同行的竞争,竞争往往会令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不过,竞争也可以产生可敬的对手来。潘牧师盼望能有更多可敬的对手出现,毕竟,还有很多优秀的释经书籍没有出版。只要开阔自己的心胸,一切事情就都会成为益处。

3、由出版而来的压力

潘牧师自认为出版工作“叫好不叫坐”,它属于“孤单的工作”。可见,出版工作的压力是很大的。

经济压力在所有的压力中首当其冲。不过,神的供应在过去的六年中从没间断。潘牧师以《马歇尔新约神学》的出版为例,有一对年老的台湾夫妇,每次都出席潘牧师的讲座。他们三请潘牧师夫妇吃饭,经过深入地了解之后,他们全额地支持了《马歇尔新约神学》的出版。从那之后,他们一直支持麦种的出版工作直到今天。

像《马歇尔新约神学》这样大部头的书籍,麦种每年都要出版一至两部,其中所牵涉到的经济需求也就会不断地上升。

此外,市场销路带给出版社的压力。有一段时间,潘师母为销路的问题而夜不能寐,这险些让她患上抑郁症。后来,潘牧师自己接管了市场营销的工作,按他的话来说,什么都不管就是最好的管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不少的神学院在这个时候打来了电话,纷纷邀请潘牧师前往传授《新约神学》,《马歇尔新约神学》的销售问题就这样一步一步迎刃而解。

这就是信心之路,有惊无险。在他需要钱的时候,神打发钱来;在他需要人的时候,神打发人来;在他需要拓展市场的时候,神就为他开路。

4、出版与设计

麦种出版的每一本书,在设计上都很精美,而有些出版机构出版的书则很简陋,精美是否增加费用而导致读者不愿意出钱买书呢?

潘牧师说,设计精美与费用不会有太大的关联;设计精美会增加书籍的品质。麦种出版的书籍设计都很精美,但价格并不会高出其他出版社的同类书籍,甚至还要便宜。对于读者来说,这样更能让读书成为享受。

5、麦种如何进军大陆基督徒市场?

19121913年,在中国地方性和全国性的教会会议上,宣教士们都要求建立一个制度,使中国教会能够经常反映所需要的图书,后来,中华续行委办会成为这项任务的负责机构。面对日新月异的中国教会,麦种出版社要计划如何进军大陆这一庞大的基督徒市场呢?

潘牧师对此问题显得较为保守,他表示,麦种要以合法的管道进入大陆。现在时机还不成熟,需要继续等候。笔者认为,撇开政治的因素不谈,中国教会对释经类的书籍已是渴求至极。教会的复兴离不开讲台的重建;讲台的重建离不开神圣言的传递;神圣言的传递离不开正确的解经。因此,大陆教会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渴望着“麦种”能破土而出!

四、作为神学教育者

潘牧师作为神学教育者,的确是不“平凡”的。他没有取得神学教育的任何头衔,但却在神学院任教。

1、自学原文

潘牧师在希腊文和希伯来文上自学成才,最终成为独当一面的原文专家。

在大学时期,他就接触到了希腊文。他教会的传道人邀请了几位弟兄姊妹一起学习希腊文。虽然,该小组的寿命不长,但为潘牧师的希腊文学习打下了基础。从那以后,他单独自习,并自行整理出一套学习的方法。

学习希伯来文也是如此。凭着刻苦与坚忍不拔的精神,最终在两门原文上渐入佳境,且成为师傅。

2、任教于神学院

在台湾的时候,潘牧师就已经在神学院任教,当然,科目也就是圣经原文。来美国后,潘牧师曾任教台福神学院、美福神学院等华人神学院。

3、各处开讲座与培训营

潘牧师的足迹遍及世界很多地方,他一年安排讲道的时间多达500个小时。这实在是神为他开了传道的路,让他能接触不同的教会,了解他们不同的需要。并且,在他所到之处,都留下美好的脚踪,收效良好。

4、对大陆神学教育的展望

潘牧师指出,西方的神学教育太过于强调对学位的追求,这很容易用既定的模式去衡量一个人,在广度上会存在缺陷。比如,博士的学识越来越窄,他们的知识面局限于自己所研究的层面,对于其他方面的信息则普遍的缺乏认识。中国教会将如何面对这一个既定的事实呢?尽管,我们的神学教育尚未走上轨道,更谈不上与国际接轨,但对于西方神学院所存在的弊病,我们需要防范于未然。

此外,大陆一些教会认为在国内办神学院,是否需要取得国外神学院的认证?潘牧师认为,这是错误的思想。让谁来认证,要以怎样的标准来认证,这些问题目前尚难以有定论。就是北美神学院协会(ATS)所定下的标准都不能成为普世神学院的标准。

关于师资的问题,潘牧师表示有一些担忧。虽然,海外有很多的师资,但每个人基本上都承担着很大的责任。况且,从国外进入大陆教学,其中的困难目前也无法得到全面的解决。因此,大陆的当地教会需要先培养一批神学教育的“精英份子”,让这批人能有机会出国走一走,开阔他们的眼界,吸收国外的优点。然后,让这一批人成为神学院的中流砥柱。

最后,潘牧师也谈到了神学院图书馆的问题。一个好的神学院必须有足够的藏书。大陆教会身处信仰不自由的环境之中,汇集大量的书籍必然是冒险之举。不过,为了神学教育的发展,冒险还是值得的。笔者觉得,大陆教会今后要开办神学院,一定要把麦种出版的全套书籍采购回去,这些书籍最适合的场合无非就是神学院。

 

    对潘牧师的采访持续了将近三个小时,其实,要在这三个小时之内完全介绍潘牧师的事工是不可能的。最后,笔者引用麦种网站上的一段话来总结潘牧师与麦种传道会的事工:

“我们盼望透过圣经教导,按着正意解释神的话语。所以,无论是现场的讲道、授课,或透过录音、录像的课程,无论是传道人的在职进修、信徒领袖的装备,盼望能够使属神的人得着充分的装备,行在神所喜悦的道路上,使荣耀归给神。”

 

 

                                            2008-10-18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