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管仲临终荐相----《简要东周列国故事》(48)

(2010-02-06 18:39:20) 下一个
    公元前649年冬,齐国的栋梁大臣管仲病倒了,齐桓公去探视,见他已经病重难返,不觉垂下泪来,询问管仲:在他身后谁可以继位?

    管仲叹息说:最有才能的是宁戚、宾须无,只可惜这两人都先自己而去了。
    以前介绍过,宁戚是借“浩浩兮白水”求得功名后很有建树,宾须无是护郑厉公夺位的大将。

    齐桓公说:除这两人外,难道就没有可以任用的人才吗?公孙隰朋怎样?
    公孙隰朋就是当初去鲁国带回管仲的使者。

    管仲回答:公孙隰朋不耻下问,公而忘私的品行是很好,但他就如我的舌头,人死了,舌头怎么能长久呢?他不会有多长时间可以来辅助主公的。

    齐桓公又问:鲍叔牙怎样?我想委政给他。

    管仲说:鲍叔牙的人品很好,是一个君子,但他为人过于耿直,没办法容忍人家的某些缺点,这样就很难跟别人相处得好。

    齐桓公再问:易牙呢?

    管仲说:易牙万万不可,即使您不提到,我都要请您以后远离他们三个(指齐桓公最亲近的竖貂、易牙和开方),您再继续宠信他们,以后一定会被他们所害。

    齐桓公不相信,就以竖貂自宫、易牙烹子、开方弃位的行为来替他们说明忠心。

    管仲非常清楚这三个人对齐国的危害,就不惜花费自己最后的一点气血来分析给齐桓公听:性是一个男人最珍贵的东西,身体来自父母,他连自己的宝贝都能够自残,还有什么事做不出来?易牙烹子更是骇人,父母、儿女是最亲近的人,他连儿子都能杀,还有什么人他不敢杀?再说开方,他放弃卫国的君位,所图谋的东西就比这个放弃的东西要大,这就看出他的野心了。

    说完再三请求桓公在自己死后一定要远离这三人,齐桓公听管仲分析得有道理就反问:你既然知道他们是小人,为啥不早些时候把他们赶走,为啥等到现在?

    管仲回答:我知道他们是小人,但有我在,他们做不出大的坏事来,就如同有了大堤,水没办法溢出来一样,现在大堤就要没了,没了大堤就要防备水患。齐桓公听从了,管仲也就放心的闭上了眼睛。

    管仲死后,齐桓公就任命公孙隰朋为宰相,但才一个月也跟着死了,印证了管仲的预言。隰朋死后,桓公要拜鲍叔牙为相,鲍叔牙推辞了,桓公以再也没有人可付托来逼他就任,鲍叔牙就以赶走“三贵”为条件,齐桓公硬下心来按他说的做,鲍叔牙才上任。

    “三贵”走后,齐桓公极其不习惯,才几天就觉得浑身不对劲、日子过得枯燥无比,就重新招他们回来,鲍叔牙性格耿直,没有管仲的用人策略和治人才能,容忍不住就气病了,不久也就病死,鲍叔牙一死,齐国再也没有人才可以制约“三贵”,齐国的大动乱就要揭开序幕了,齐桓公也自吃苦果,死后连一个收尸人也没有,后人叹息齐国是离不开管仲的。

    【简评】管仲无疑是一个超越的政治家,在他的治理下齐国才得以大治成就霸业,但在他死后,齐国所发生的动乱来看,管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齐桓公不听话,那么是齐桓公的责任;相反,他对管仲是极其信任,所以没有提早布局好三件大事就是管仲的过错:一是没有帮助齐桓公确认继承人,虽有初定公子昭以后继位,但没有定名分,也没有为他打下一个基础;二是自以为能控制“三贵”而放任,其实也就是一种互相妥协的暧昧处事方式;三是没有培养(或者招聘)顶替自己的人才,这也有揽权之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