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丑父是齐国的大将,当时在位的是齐顷公,他领兵与晋、宋、鲁、卫四国联军对敌。
上篇说到齐顷公为博得母亲萧夫人一笑而不顾大臣国佐的劝阻作弄了晋、鲁、卫、曹四国使臣,这件事给齐国埋下一个祸根,这四个使臣不忿被作弄,当即就在国宾馆歃血为盟,立誓要报这一笑之仇,回国后,先后都取得了大权,这就有了发兵伐齐的可能。
最早发兵的是晋国,因为当初的独眼使者郤克不久被晋景公任命为中军元帅,他说服晋景公出兵,而鲁国的大权在东门遂死后,也落在了秃子使者季孙行父的手里,本来鲁宣公是不愿意得罪齐国的,无奈强不过命死了,继位的鲁成公才13岁,国政也就由季孙行父操纵,这两国就联合发兵伐齐。
齐顷公探知后就发兵迎敌,还没有真正交锋,就得知卫国跛子使者孙良夫领兵进攻空虚的齐都,齐顷公见卫国这样的小国也敢来摸老虎屁股,恼怒之下就先回兵杀败卫军,孙良夫被打败后很不解恨,就跑到晋国借兵,得知晋、鲁已经联合起来伐齐,就通知曹国公子首参与,这样就变成四国联军来对方齐国了,齐顷公和手下将领都自我感觉很好,面对联军也不怎么在乎,反而在第一仗初试锋芒时候就折了晋国威风后更志得意满了。
第二天,齐顷公亲自上阵,他身穿锦绣铠甲、坐着专用的金舆,命令士兵:张弓侍候,紧随自己的奔驰放箭。布置完就一车当先奋勇冲向晋阵,齐兵也就随着鼓声冲击、放箭,一下子就把前面的晋兵射倒许多,连元帅郤克、大将解张也都中箭了,历来打仗靠气、气一歇就会败,兵败就会如山倒,到了后来就不是死于敌人的枪、箭,而是死在自己人的脚下。
解张和另一个大将郑邱都明白这个道理,眼见主帅中箭要坚持不住、齐国就要大胜的关键时候,用袍袖遮住郤克受伤的手,鼓励他继续用力擂鼓,这样鼓声就没有停顿,后面的晋兵并不知道前面怎样,一听鼓声大作,以为是胜利了,就都拼命向前冲击,他们的兵力比齐国强多了,这么一冲锋也就把齐国的气势压下去转胜为败,齐顷公挡不住就后退。
见齐军阵势摇动,晋国那个敢斩赵盾御者的大将韩厥更是瞄准齐顷公的金舆奋力追赶,把齐顷公和逢丑父等少数兵马追进了华不注山,逢丑父见形态危急,就让另一个将领突围去搬救兵,自己与齐顷公换服装、金舆,齐顷公很“大方”,没有推辞就让出自己名贵的金甲、金舆,逢丑父穿上后就令人驾着金舆假装要逃跑,借以吸引晋兵的追赶,这时候韩厥领兵追上来把他围住,向成为囊中物的假齐侯施礼,要“请”他去晋国,逢丑父镇定自若说自己口渴了,要求先取水喝,韩厥同意了,假齐侯就把一个水瓢递给旁边的真齐侯吩咐:“逢丑父,你替寡人找点水来。”真齐侯就赶紧应命接过水瓢接了一瓢水递给假齐侯,逢丑父故意嫌水不干净,让他重新到山的那一边接,齐顷公按吩咐走了,韩厥见困住了“齐侯”,也就不在乎去接水的“逢丑父”,这样齐顷公终于侥幸逃出包围圈遇到齐国救兵。
等了一会,逢丑父估量齐顷公出围了,才随着韩厥去见郤克,郤克见过齐顷公,一看拿到的是假货很生气,逢丑父也就不隐瞒了,承认自己的身份,郤克要把他处死,逢丑父临死毫无怯色,郤克佩服他忠勇,也就放过他,只是把他囚禁起来。后来晋、齐和谈成功,逢丑父还回到齐国,被齐顷公重用为上卿,华不注山也因齐顷公的金舆停留过而改名为金舆山,这是后话。
【浅评】逢丑父名丑品行不丑,在生死关头能舍死护君,是真忠臣;相比于臣子,齐顷公为博一笑羞辱使者在前,危难之时舍臣逃命于后,倒也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