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24年春,也就在崤山大败后的第三年,孟明自我感觉准备好了,就向穆公请缨伐晋,穆公同意了,孟明还是以西乞术、白乙丙为副将,率领兵车400乘出发伐晋,晋襄公随时准备应对秦国的出兵报仇,所以探子很快就把秦兵的动静报告给晋襄公知晓,他命令已继承父职任中军元帅的先且居率兵迎敌。
先且居认为应战不如伐秦,就在秦兵还未入境的时候领兵朝秦国境内进发,中途相遇,被先轸羞辱过的狼瞫向新元帅请战:让我先去拼杀一场,以自己的勇力来洗脱当年的耻辱。
居没有父亲般有成见就同意他的请求,狼瞫就带着百来个挑选出来的勇士奋勇冲向秦军,所向披靡不可阻挡,先且居站在兵车高处,望见秦军已被冲乱了,就挥师发起全面进攻,一下子就大获全胜,先且居救回遍体鳞伤的狼瞫,但他伤势太重、呕血斗余之后就死了,先且居在晋襄公面前为狼瞫请了首功。
孟明败回秦国向穆公领死,穆公又一次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继续委任他担当重任,这个君主用人的手腕很高明,一下子就让孟明甘愿为之赴汤蹈火,他把自己的家财全部拿出来送给阵亡士兵的亲属,这样做,士气就高涨了,孟明更加积极练兵准备下一次的报仇。
同年冬,晋襄公改迎敌为主动出击,带着晋、宋、陈、郑四国兵马伐秦,攻占了两座城邑后退兵。在秦兵第三次败给晋军之后一段时间里,浮躁的孟明变得沉默了,再也不提伐晋的事,许多人在穆公面前攻击他,说他害怕晋国,有辱秦国体面。面对这些,穆公不为所动,依然对孟明信任有加,坚信他一定能够打败晋国。
第二年夏天,孟明一切准备好了,向穆公请求出兵伐晋,并请穆公一同前往观战,他对穆公说:此次再失败,誓不生还!穆公也说:再不胜,我也没有面目回秦国了。这样,君臣带着同等的决心领了500兵车出征了,等到渡过黄河,孟明下令在河岸边把船只全部烧毁,穆公不明所以,孟明说:士兵打仗靠的是气势,我军一连败了三仗,士气已经衰落了,只有借烧船来表示有进无退、誓死进攻的决心,这样士气才会高涨起来(比项羽的破釜沉舟早了几百年)。
面对气势汹汹而来的秦军,晋襄公有些怵了,就听从赵衰、先且居等人的意见,暂且回避秦军君臣、士卒积聚三败的怒气,让他们有所斩获、怨气消泄之后再应对。这样情况下的出兵和应敌对策,就必定是如入无人之境的状况,他们杀进崤山,见到早时阵亡的秦国兵将,孟明大哭,随后祭奠、装殓,秦穆公穿丧服亲自祭拜,放声大哭,引发三军大悲。
回到秦国,穆公拜孟明为亚卿,并把与晋国相邻的蒲津关改为大庆关,借此渲染军功。西戎主赤班,本来因三败于晋军而小看了秦国,想发兵进犯,穆公也探知西戎动静,就借这次大捷余威传檄文给赤班,命他按时上贡,否则就要移师伐戎,赤班见不是路,赶紧改变主意,率领西方二十来国纳地求和,尊秦国为西方霸主。
不要笑西戎的见风使舵,他们的“倒向”不失为是随机应变,要笑见风使舵的,对象应该是“高高在上”的天子周襄王,当年他把周室的安全寄放在重耳身上,现在见秦军大败晋国,就要“封”秦穆公为霸主,跟晋国同等地位,随朝的尹武公劝说:现在秦晋交恶,如果您封秦国,必定会惹来晋国不高兴,毕竟晋近秦远,晋国勤王方便,您还是改封为贺,这样秦国高兴,晋国也不生怨,岂不是好。周襄王听从了,就令尹武公前往秦国,赐穆公金鼓,穆公以年老不便远行,派公孙枝虽尹武公上朝拜谢。
关于“春秋五霸”有二种说法,一种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种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吴王夫差、越王勾践。第一种说法的依据是秦穆公时代的秦国具有称霸的实力,第二种说法把他排除五霸之外,是因为秦穆公没有在中原大会诸侯,加上晋国的实力还强大,秦国还没有达到取代的程度。
【浅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