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在大国之间的关系中,秦穆公和晋文公执政时期的秦晋关系算最友好了,从庇护重耳开始,到晋文公称霸这段时期,秦国为晋付出的多、得到的少,但关系总算一直友好,发生变化的根源还是利益问题,具体的导火线是许国。
却说晋文公在践土大会诸侯,除敌对的大国楚、不参与中原事务的秦外,就只有一个小小许国敢不买账拒不赴会,这是晋文公这个新霸主所不能容忍的,就在会盟结束后,率领晋、齐、宋、鲁、蔡、陈、莒、邾八个会盟国,还有专程赶来的秦国、被特赦急于立功的曹国等十国兵马浩浩荡荡杀向许国,许僖公吓坏了,赶紧派人向楚国求救,等不到救兵就赶紧向晋文公求降,由于有厚重的礼物送给各诸侯国,晋文公也就同意受降退兵,各诸侯分别归国,临别的时候,秦穆公和晋文公这对翁婿约定:如果以后有需要用兵之处,秦晋二国要互相帮助。
许国的事情本身并不复杂,复杂的是在征伐许国的过程中插入了郑文公的小动作,郑文公是重耳流浪生涯中遭羞的三个主要人物之一,只因见机转舵得快避免了曹国、卫国的下场,但投降之后见晋文公处罚曹共公、卫成公太重,就有兔死狐悲的感觉,加上担忧晋文公记恨自己,就产生脱离晋国的念头,向晋文公托词归国不参与讨伐许国的行动,叔詹猜中他有背晋的想法,就劝阻郑文公,但没有效果。
郑国已经是软脚蟹,既然背弃晋、就要委身楚,郑文公派人去楚国,要修复跟对方的关系。但这一件事偏偏让晋文公发现了,在从许国撤军的途中就要讨伐郑国,但被先轸以“兵已疲”为由说服了,就决定休整一年后再讨伐郑国。
第二年,重耳又要大会诸侯伐郑,先轸说:郑国是小国,靠自己就能解决,何必再劳师动众?文公说:其他国家可以不参与,但与秦国有约定,是一定要请他们出兵的。先轸继续劝阻:郑国地理位置重要,以前是齐、楚争夺的对象,秦国也有称霸实力,难保不对郑国有私心?还是不要让他们出兵的好。重耳认为郑国与秦相距很远,对秦没有什么好处,所以没有听从先轸的意见。
秦穆公接到书信后就按照约定时间,在九月份带着百里奚,以孟明(百里奚的儿子)为大将,杞子、逢孙、杨孙为副将率200兵车出发,屯兵在郑国南部;此时晋国兵马已经屯兵在郑国的西部了。
面对两个大国的兵马,郑文公怕了,召集大臣商议,叔詹的看法是:先派说客去见秦穆公,只要能说动秦国退兵,晋国就有办法对付了。郑文公同意了,就问由谁去当说客?叔詹就推荐了一个叫烛武的老人,当时烛武已经70岁了,须发全白、步履不稳,郑文公一见面就怀疑他是否有能力,在叔詹的一力推荐下才拜为亚卿,这个一瞬间就变得大贵的老人就坐在竹篮里由兵士用绳子缒下城楼来到秦国兵营大哭,兵士觉得奇怪就带他来见穆公。
历来的说客,要说动人家,无非是胆大、心细、反应快;能够不怕死,能够抓住对方的心理活动,能够及时把握时机应变。老烛武这个新亚卿也不例外,他向穆公分析讨伐郑国只是对晋国有利;晋国强大对秦国只有害处没有好处;郑国愿意成为秦国的属国。这三方面说中了穆公的私心,心也就被说动了,在一旁的百里奚赶紧劝阻:烛武是说客,不能一味听他说的,秦晋友好对双方都有好处,不应该为了一个郑国而损害这种关系;再说,郑国距离秦国远,没办法真正占有它,还是不改“秦晋之好”初衷好。但百里奚的“苦药”已经没有烛武的“蜜汤”有效力了,他说不动穆公已经改变的想法。
穆公决定与郑国结盟,他与烛武歃血为盟后不但不跟晋国同步伐郑,还留下三个副将帮助郑国守城抵御晋国,随后连招呼也不打就自行班师回国。重耳得知穆公变卦后大怒,狐偃就自告奋勇要领兵追打秦兵,文公稍为冷静后还是念及穆公昔日的恩情,暂时忍住这口恶气,但跟普通家庭一样,“秦晋之好”的蜜月已经结束了,下来要面对的就是刀枪剑戟。
郑国利用烛烛武说退秦兵,但危机并没有消除,晋国围攻得更厉害,必须想办法退晋兵,郑文公又想请老浊武出马,在一旁的石申父自告奋勇要出头去见晋文公,郑文公同意了。
石申父采取的策略是:先服软送厚礼,换得人家能接待自己,使自己有机会甩动舌头。这一步算做到了,随后石申父用话来打动重耳,因为他知道晋文公很看重公子兰,这个公子兰是郑文公的弟弟,一直在晋国追随晋文公。他请晋文公让公子兰回郑国监国,郑国保证从今以后追随晋国,再也不变心。这一席话很有效力,重耳就提出两个条件:一是立公子兰为世子;二是把叔詹送到晋营来治罪,除非满足这样两个条件,否则不会撤兵。石申父把重耳的话带回郑国,郑文公同意第一个条件,对于第二个条件心存不忍。叔詹为保护国家自愿去见晋文公。
晋文公一见叔詹,就大数他的罪过,并令人烧火要把他烹死,叔詹毫不胆怯为自己辩解,重耳被说动了,就放他陪公子兰归国。
晋国撤兵,晋、郑关系修复好,但秦晋关系却恶化了。
【浅评】秦穆公是东周时期一个有名的诸侯君主,他一下子被烛武这个老头子一席话说动而背弃晋文公,阿笋有些怀疑冯老先生笔下的真实性。如果是史实,那么秦穆公下的就是一步臭棋。从东周的故事中,印证了这么一句话:世上没有永久的敌人,也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