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的新生(三)

(2013-11-18 10:01:30) 下一个
每一个人有不同的家庭出生背景,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外部环境,不同的人生阅历,当然会有不同的信仰,或是宗教的,科学的,哲学的。我的感受是,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总是会有一个什么精神追求的。 小孩子未成年咱们暂且不多讲,作为一个成年的人,总会有一种物质的东西所无法满足的空虚感。当你一切都很顺遂时,你也许会有暂时的满足感,甚至快乐感,但那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只有你感恩而且知足时才有可能有的那种喜乐,圣经里圣徒保罗在监狱里或被软禁时,物质的缺乏,身心的不自由,甚至生命都缺乏保障的条件下,还能说:我大大地喜乐。我不缺乏。我靠着主,什么都能做, 既能处丰盛也能处缺乏。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喜乐与满足的含义和内涵。它与物质毫无关联,甚至我敢大胆的说,对我们普通人来说,物质的丰富反而有可能妨碍我们体会那简单的快乐,你会自然地觉得这是我自己努力得来的,或是我应份的,而根本不会珍惜它,也不会有感恩之心,相反很快就会有一种更大的不满足感,尤其看见别人有的你没有时更会有羡慕嫉妒恨之心理,马上又会开始往新的更高的标准攀登,然后又会开始新的一轮的空虚的循环, 就像所罗门王在《传道书》里所描述的一样,一切都是空虚。太阳之下无新事。而当你境遇不顺遂时,你更会容易怨天尤人,心存不满,甚至嫉妒他人,贪恋别人的东西,更可怕的是有人还由此走上犯法的道路。
 
也许有人会说,不是每个人都像你描述的那样。是的,但我说的是一个可能,且是极大的可能。或者又有人说, 不是有伦理道德吗?到了万不得已,不是还有法律吗?不可否认,伦理道德在一定范围或程度是可以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大家有目共睹的例子就是,现在中国大陆因传统伦理道德被严重的破坏后又没有新的信仰可代替时,整个社会所面临的道德混乱局面, 人心的贪婪与自私,亲情与爱的被践踏;反观其他对儒道家传统文化继承发扬较好的几个邻国或地区,似乎整体社会的道德面貌要好些。但与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清明盛世比起来,我们物质发达得太多了,但整体社会的文明并未随之相应进步, 反倒是退步。不仅中国如此,亚洲如此,欧洲也如此,全世界都是如此。这不是我说的,许多有识之士说过,大家也有目共睹。说到法律,它只是辅助工具或手段,它根本解决不了人的心灵的空虚感。
 
至于各种宗教,因为我没有具体研究,也达不到其学术或修养水平,我不能妄加评判。但却可以依着我自己的浅薄的对信仰的探索与寻求谈自己的经历与感受。
 
我读过林语堂写的他自己的信仰历程,由一个从小在基督教氛围里长大,被动受洗,到叛离,追寻别的宗教,最终返回基督教的过程;列夫.托尔斯泰的《忏悔录》也有相同的寻找轨迹,只是后者始终无法在他自己所属的所谓上层社会里找到真正的对基督教信仰的信心,而只有在贫穷的劳动者身上才可以完满的体现。这正好说明物质的满足或追求不仅不能带来真正的喜乐,反而有可能成为你追求宗教喜乐的障碍,即使你已经版依了一种, 别的宗教我不敢说,但据托翁的感受,似乎对基督徒的成长并无助益。我自己也是赞同托翁的。但我也问过几位牧师,或平信徒,似乎今天许多人都认为,神是愿意祂的子民兴盛的,无论物质,还是灵魂,灵命。但我是存疑的,因为圣经里太多地方谈论,神和玛门不可同时被敬拜,你应该放下一切来跟随神等。
 
我没有资格来谈论,作为一个物质相对富裕的人,到底他是否需要神,或者他富裕到多少程度,他才可能不需要神。这个问题我想放到后面谈到我的基督徒成长经历时再来讨论。 这里我只想藉上两位中外文坛巨人的信仰经历,结合我自己对信仰的摸索来谈我自己的感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