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幸福的追忆2美食篇之家乡

(2006-08-30 16:37:29) 下一个
北京是我不折不扣的第二故乡,在北京生活的时间跟我在老家一样长,尽管我不是很喜欢北京人,尽管北京没有我的家乡那么让我留恋。但是在北京十几年的生活,让我熟悉它的每个角落,还有那喜欢的美食味道。 刚来北京到清华附中读书的时候,我还是个十几岁小孩,第一次离开家人开始自己生活,也开始自己可以决定三餐的内容。我不喜欢吃附中食堂的饭,都是到距离清华附中很近的清华大学的员3食堂去吃饭。那个时候买饭主食是不用钱的,用粮票就可以,好像馒头是2两粮票一个,我是外地人,没有北京粮票,用那种全国粮票,现在想来也是那个时期的特色;菜很便宜,我每次买半份排骨才7毛钱,却有大半个饭缸那么多,一个小孩根本吃不完。 除了排骨我没有记住员3还有什么是美食了,倒是还记得在员3旁边的清真食堂的牛肉面,但那不仅仅是美食,还有情谊在里面。班里有个同学叫生,他是回族,家住在密云,距离北京室内很远的县城,所以他也是为数不多周末还在学校的同学。每到周末生、我、还有家住在延庆的华,鞍山的宇,就聚在一起打球,出去闲逛,每次吃饭我们都跟着他吃清真餐,经常去的地方就是清华大学的清真食堂,最爱吃的就是牛肉面。每次我都感觉面好吃,牛肉份足。可是后来有一次我自己去吃,发现牛肉给的很少,就质问工作人员,(我知道生跟他们很熟悉,以为他带来吃肉就给多些,陌生人他们就给得少)结果工作人员的回答让我今生难忘:"小姑娘,每次生带你们来吃,他都是把他的那份肉放在你的面里,说你离家在外,年龄小不会照顾自己,让你多吃点肉,省得回家瘦了家人心疼。。。。。。" 实际真还让生说对了,我后来身体不是太好,一定跟在清华附中的那段独自生活有关系。那是长身体的时期,可是一个人在外的生活,吃饭就不是太及时,特别是夏天热经常就是用一盆草莓或一瓶酸奶打发了一顿饭。上小学我被校队选去打篮球,曾用关节骨骼法预测过身高是176CM,结果现在只长到168.7。所以我特别提示现在的家长,不要过早让孩子一个人生活, 缺少家人的关爱,对孩子的精神和身体发育都不好。普通的家常便饭,虽然谈不上美食,但是冒着热气、按时吃的、带有家人关怀的家常饭是孩子成长最好的营养素! 营养不良的情况到 上了大学才改善,因为一个宿舍6个姐妹,吃起饭来热热闹闹,所以很容易就吃很多东西,也正因为这个在大学我长了4 CM 。早饭永远都是学1的粥,酱豆腐夹馒头,还有一个鸡蛋,万一起来晚了吃不上早饭,在课间的时候,三教门前或地学楼上的马路上,都有包子卖,边骑车边吃往下节课的教室赶。到了中午下课骑上车子,飞一样赶往艺园,因为最爱吃艺园二楼的小炒,常买的菜是肉焖扁豆和红烧茄子;后来学三从三角地搬到了31楼后边,是快餐,唯一的好处是不用洗饭盒,吃饭把托盘放在统一回收的地方最好,所以它的盖饭成为我午饭的主角。晚饭因为下课时间或是洗澡等些原因经常错过开饭时间,所以小木屋的米线开始进入我的三餐。小木屋原来就在29楼后边现在博实的位置,估计是北大校内最早私人经营的饭店。它的外观是原始的木头拼成的,最开始的经营方向应该是茶室或咖啡馆,且供应米线砂锅饭,还有蛋炒饭什么的,结果后来它供大家聊天的功能被忽略了,而成为错过开饭时间大家吃饭的地方。后来它索性就搬到了43楼后边,改名为‘华美大学生’餐厅,成为专门供应米线和砂锅饭的餐馆了。 我每次去只吃一种,那就是凉拌米线。一份煮得劲道被冷水过后白白的米线,加上酸酸的泡菜丁,脆脆的炸黄豆,清爽的黄瓜丝,还有醋蒜末,及本店特色的老汤 ,再加点油泼的辣子就可以拌成一份我今生最爱的美食---凉拌米线了。 在我离开大学的很多年, 我回北大每次必去吃它,后来有段时间我来了美国,一直惦记它的味道。等我回国时发现,她搬离了43楼,我问了路上的同学,有人说搬到未名湖北的生物楼,有人说它搬到了清华南门外的街上;我开着车找遍了未名湖北的所有区域,也看遍了清华南门那条街的所有店,我没有发现它的踪影,我甚至上了未名的bbs 发帖子寻找它的踪迹,结果至今我没有找到它。或许正因为找不到了,或许因为它曾陪伴过我的味道,或许是因为那些曾和我一起分享它美味的人的影子,它就这样带着某种我也说不清楚的情愫成为我今生最爱的美食了!让我时常想起它,怀念它,让我走到北大就有一定要找到它的冲倒,就像对待初恋而别离的爱人一样。。。。。 看来在大学的时光,留给人的记忆不仅仅是青涩的校园爱情,还有跟爱情有关的美食。而且那个时候人好像总是吃不饱,随时都可以吃下东西,也不担心变胖。因此小东门外的陕西饭店的肉夹镆和凉皮,还有32楼门前的小店的天津煎饼,小南门外玛加丽的川菜,还有校医院对面的药膳都成了随时给我们提供餐食的处所。 时光已远去,而留下的美味和美味的故事会依旧在心里珍藏。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