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小结经学文化中之“一”、“二”、“三”

(2009-02-15 20:37:06) 下一个

“一”,道学说法,乃由道生,开万物始,是为自道生一,由一生二,二再生三,三生万物。是为 “有”出于“无”、“德”出于“道”之门也。

 

按易学说法,一为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出八卦,周而复始,生生不穷。

 

中华文化最为重“一”。而这重“一”,又有二层分别。“一”谓“初”、谓“根”、谓“始”、谓寻根求源之地,万变不离其中者,因“一”始之也;“一”,又谓通,“一”始万物,万物便通于“一”,贯“一”则通全。

 

这“一”,实在是孔子学问之根蒂。孔子的儒学,重仁而不唯仁,唯“仁”者,道也;重礼更不唯礼,唯礼者,孔子之前儒士之弊也。孔子之学,仅在于贯仁、礼于忠恕,唯能贯之于一者,方能称之为孔子之学问。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曾)子出,门人问曰:“(孔子)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个“忠恕而已矣”,实在是道出了评论孔子之学,如不能在一个“通”字上,便不能中的的道理。无奈历来抨击孔子的文章,不是偏于礼便是偏于仁,不得孔子为学之初衷,多失于此。

 

“二”,观我中华经学之大部,做的实在是“二”的学问。有与无,彼与此,物与我,善与恶,君子小人,天与地,道与德,乾与坤,阴与阳,皆二也。生生之谓易,皆以二分,理、象、数三学共通之基石。其理甚简,其学甚大,无需赘言。

 

“三”,玄门之数也。生生之谓易,虽以“二”分,却以“三”应无穷。何也?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不难解。但何谓“二”生“三”,又为何是“三”生万物?而庄子为何又讲:“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 能得。”

 

这个“三”,实在通道家玄之又玄与佛家无上法门之共妙之门。而庄子所言,亦尽“一句话具三玄门”之妙。

 

“一与言为二”,意为有“一”而言此“一”,“一”与“其言”则为二。而“一”与言这个“一”的“言”,可为同一,也可为不同一,而名其一者,便就是“三”。以“一与言为二”为法,以“三”应之而往复相推,便至无穷。

 

至于佛学,世尊如来无数次以“三”之妙用分实相非相之无上法门。见

 

“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取“第一波罗蜜”为例。若以“第一波罗蜜”为“一”,如来所“说”之第一波罗蜜,便不是那个波罗蜜之本体,而是在“言”那个第一波罗蜜,故为“二”、是“一与言为二”之“二”。

 

而“是名第一波罗蜜”便是那之所以因“一”而有“二”的“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