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大乘佛教,其基本理论有二:唯识与中观。中华历史上佛家宗派,包括藏密,或奉唯识、或奉中观。而自唐以降,禅宗由唯识转奉中观,各路宗派亦相攀附,中原各派,于是大属中观一脉,奉中观祖师龙树菩萨为八宗之祖。
唯识宗,由弥勒菩萨首创,是由高僧无著之神明上达兜率天空内院,听弥勒佛讲法后整理而成。虽听起来玄幻似无实据,却也无它说可证唯识之始。
唯识宗,又称瑜伽宗。瑜伽之法,自佛祖之前已广为印度人所用,是以苦修方式追求正果,佛门成立以后,瑜伽术也自然成为修佛之一主要法门。但有不同,古印度的瑜伽术,是一种外修法,而佛门的瑜伽,加入了智慧的元素,追求修、悟并重。
这有些像中华古代的儒家,自孔子以先既有。但孔子以先的儒生,只修礼法,只做庙堂之祭祀工作。孔子将儒家赋予了仁义礼智信的元素,因此,孔子以后的儒家及儒生,其面貌方有大不同。
而后人为区别一般意义上的瑜伽与佛门的智慧并重的瑜伽法门,便给予了佛门这一法门以新的名字,即为“禅”。因此,禅之本义,是以渐行苦修,得证因果。
唯识之经典,多由高僧玄奘引入中华为后人所识。玄奘亦为佛家之唯识宗之集大成者。而唯识之在中华之开宗立派,一枝插去百花开,却当首推达摩。达摩作为中华禅宗之始祖,自是秉承禅之本义修炼,面壁数年,实在地践行了苦修之瑜伽法门,并奉持唯识之重要经典《楞伽经》以开智。达摩以后至五祖,皆秉持禅宗法脉如是。
中观宗,又名般若宗。由印度南部高僧龙树所创,主缘起性空,又称空宗。中观宗经典由鸠摩罗什引入中华。后学高僧道生立“善不受报”、“顿悟成佛”义。后禅宗五祖之徒慧能偶得《金刚般若经》得中观宗义,并继承道生之“顿悟成佛”义传法。因此后世禅宗为后人所广知的“顿悟成佛”实为竺道生所立,非达摩以后禅宗原创。
慧能于广东曹溪传法,不再秉持禅宗以上五祖所秉持之唯识宗义,反而以中观宗义代之,本无可厚非,却莫名其妙的被远在唐都长安的徒弟菏泽禅师神会通过朝廷立为了禅宗六祖。
说起来这里也有安禄山的功劳,因其叛乱,朝廷没了钱雇佣兵勇,是神会进行了改制,对立志出家的人收取出家费,所得收入归朝廷招兵买马,从而得了功德。方成功地以近九十高龄推翻禅宗五祖弘忍的大徒弟神秀的影响,转立远在广东的慧能为六祖。
其根据便是那传承所依据的袈裟。慧能后来的弟子马祖道一亦宣称拥有那件袈裟,因此亦传承了衣钵。然而,关于袈裟的传说终归似是一场传说,因那件所谓的袈裟从来就没有见过天日,以后便不了了之。
禅宗后世,则完全放弃了唯识宗义、尽奉中观,是为中华本土禅宗与达摩之印度禅宗本义之一分水岭。
而后世亦多念口头之禅,不再修瑜伽之禅,迷之于禅宗之苦修初旨以及禅之本义。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A6%82%E4%BE%86%E8%97%8F
如来藏思想与无著的唯识,还是有距离∶真心与妄心,一直意见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