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山悟道

关于意识、哲学、人生、时事的思考
正文

前言:博士梦

(2024-10-20 08:24:32) 下一个

自从进入了退休之后的人生第三篇章,摩根山居士经常会不由自主的回忆起自己过去的一些经历。他感慨,这大概就是自己已经“上了年纪”的表现。

他经常会反复推敲自己过去的某一段经历,当初如果如此这般,是否他的人生就会大不一样?有一天他的脑海中偶然地飘过一丝遗憾,那就是自己年轻时没有像周围的很多朋友和同学一样谋得一顶博士的桂冠戴戴。在硅谷这一全世界高科技圣地,可以称得上是博士云集。年轻的时候,摩根山居士完全没有重视学位这个问题。这些年来,周围的博士朋友们好像也没有因为摩根山居士不是博士而歧视过他。

摩根山居士拿到过两个硕士学位。其实,他在这两个硕士学位上花的六年时间也足以拿一个博士学位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曾经出现过两个硕士学位顶一个博士学位的说法。但是,摩根山居士当时就知道,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中国政府也从来没有出台过相应政策。毕竟,博士是做深度研究和前沿性工作的。而硕士仅仅是比本科生在某一个学科多接受了两三年专业教育而已。中国政府有一段时间迷信博士学位,选拔干部时博士学位成了一个重要指标,以至于那段时间里,在国家干部中,工作之余拿一个博士学位一度成了时髦。

他不止一次与不同的博士朋友们开玩笑,说他们其实不应该被称之为“博士”,而是应该被称之为“专士”。他认为,第一个把英文“PhD”翻译成“博士”的人是犯了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性错误。中文的“博”是指广和泛。古代的时候,有的人博学多才,掌握了多个领域的知识,才被尊称之为博士。如今人类经历了信息革命,进入了信息大爆炸时代,各个学科已经向深度和广度极大的发展。只有极少数极端聪明的人,才能在不同的学科都取得显著的成绩。现在拿到PhD学位的人,都是在某一个特定领域做过专业的深度前沿研究的人。他们的专业和经验其实并不“博”,反而是窄且深,是名副其实的“专”。像摩根山居士这样一生混迹过好几个事业领域的人反而要比拿到PhD学位的人更能称得上“博”。他的两个硕士学位,一个是文,一个是商,就跨越了完全不同的领域。他的工作经历则涉猎了汽车零件模具、国际贸易、电脑租赁、金融衍生品、电脑组装、网路管理、公路桥梁、等等一系列领域。这些领域互不相干,都是截然不同的赛道。

想当年他拿到美国文学硕士学位的时候,摩根山居士还毫不吝惜、义无反顾地拒绝了一个拿着福布莱特基金会的高额奖学金到美国读博士的机会。在40年前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的年代,恐怕中国没有几个人愿意放弃这样稀有的机会。而让他自己感到惭愧、难以启齿炫耀是,摩根山居士放弃这样大好的求学机会却也不是为了什么“爱国”“事业”“献身”这样高大上的理想。

至今摩根山居士不确定当年一时冲动、放弃读博的举动是否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正确抉择。他能够确定的只有一点,这个决定大大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让他从象牙塔的舒适环境里走出来,踏上了弃学从商的崎岖艰难的道路。如今再回头看,摩根山居士算是一个当年中国体制内人员下海潮的先锋人物。

当然,他的人生轨迹中远远不止这一个重大改变。用哲学的语言来形容,摩根山居士的人生轨迹就是一连串偶然事件的堆积。每一次的偶然机遇来临时他贸然所做的抉择都给他的人生道路带来了重大的跨界行为,让他登上了一条全新的赛道。

来到美国后三十多年的工作和生活证明了,摩根山居士弃学从商的经历是一条远比在大学的象牙塔里做文学批评的研究工作辛苦了不知多少倍的艰辛道路。如果拿着高额奖学金来美国读博士,他将会是衣食无忧,专心地做学问。但是,自费来读书的一个穷学生,他经历了一个普通的、贫穷的底层移民能够遭遇的各种困境,比如学生期间打工的时候因种族歧视遭辞退;课堂上的成果被研究生同学欺世盗名;好容易进了美国著名的老牌大公司;却因公司主要负责人脑子一热、改变公司经营方向而失去个人事业;自己开公司遭合伙人分道扬镳,等等。

但是如今摩根山对一生的任何经历已经没有什么怨言。因为他现在已经认识到,“吃亏是福”这句俗语是真理。这条道路让他经历的艰辛和教训才是他人生的真正宝贵财富。他实际的人生经历比一生呆在大学的象牙塔里做学问丰富了太多。英文有一句俗语,机会只有一次。摩根山居士这一辈子却不止一次遇上了可以让他足以荣华富贵、出人头地的机会。他的几次重大的人生机遇,很多的人可能一生不见得能碰上一次。怨只能怨他自己的性格,让他没有能够抓住并实现任何一次这种机遇。

尽管没能抓住这些难得的机会,他一直感恩上天的眷顾。他明白,他迄今为止的人生状况是他自己人生中面临每一个重大机遇的时候自己做的选择所导致的结果,也与他自己不愿意强人所难的性格脱不了干系。说到底就是他命该如此。他现在承认,他的人生正如他母亲生前多次半开玩笑对他的评价,“胸无大志,随遇而安。”同时,他天生好奇的性格也让他不止一次义无反顾地从头开始跨进一个全新的领域。

摩根山居士现在终于领悟到,人生过程中关键时候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生的道路方向和事业的成功程度。同时,人生的道路似乎也早有命中注定。比如,当年摩根山居士虽然拒绝了来美国读博的机会,但是几年后他还是陪着自家领导又辗转从香港来到了美国。

只不过,他这位“陪读”不同于其他的“陪读”。他不仅陪,还实实在在的“读”。他本来想读一个与他原来的公共关系工作相关的专业,但是那一所大学没有这个专业。于是他申请了一个他以为相近的“人际关系”的硕士项目。读了一个学期,他发现实在没有意思,又费尽了力气转到商学院读工商管理硕士,也就是MBA。

只不过这次他没有了高额的奖学金,而是要靠自己辛苦地半工全读来渡过留学生涯。由于他在国内的大学和研究生期间学的都是文学,所以他必须先去选修一些经济方面本科的课程,才能选修正式的研究生课程。最终他一共修了99个学分,比MBA学位要求的45个学分多了一倍还多,花了其他人两倍的时间才拿到学位。

如今回忆他的人生经历,平常人一次就能完成的事情,似乎摩根山居士常常需要努力至少两次,才能完成。这不是“笨鸟先飞”,而是笨鸟多飞。这也可能就是他的宿命。冥冥中他的命运就是要到美国来度过他的下半生。

摩根山居士小的时候,有算命先生说他命里缺金。为此他的父母还根据算命先生的建议给他改了名字。现在看来这位算命先生所言不虚。他一生中的确不止一次与高官厚禄和发大财的机遇擦肩而过,如今却仍然钱袋空空,被自己的儿子称为名副其实的“住豪宅的穷人”。

一开始,摩根山居士有些不能接受儿子的这个评价。后来他仔细琢磨,越来越觉得这个评价对他的现状概括得恰如其分。他退休后自己建的梦想住宅大大超出他原来的预算。他为此花掉了毕生积蓄,甚至卖掉了自己住了近20年的老宅。后来工程还是差点儿烂尾。于是他要靠借了高利贷才完成工程。如今他退休了,除了区区的社会保险金,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却还债台高筑,欠着百万房贷。

现在摩根山居士已经接近从心而欲的人生阶段。他领悟到,当年放弃高额奖学金读博这个决定的压力和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当时新婚燕尔的自家领导。他一生的很多重大选择实际上是以家庭为重心所做出的。所以他现在无法对于当年放弃读博的决定去后悔。如果人生重新来过,他所有的人生选择可能还是一样的。这既是他的性格使然,也是偶然中的必然。

          如今摩根山居士已经超越了终日为柴米油盐操劳的人生阶段,没有了打工赚钱养家的烦恼,没有了时间的压力,上面没有了老的需要赡养,下面没有小的需要负担,住在如同世外桃源般的宽敞华丽的山庄里,摩根山居士觉得,自己也算熬到了陶渊明所描绘的仙境了。不过,他的心底深处还埋藏着中国文化中老骥伏枥的志向,还想在自己的人生到达终点之前再努力一把,充实一下自己忙碌却苍白的人生。他决定将自己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里都处于浮躁状态的心境平静下来,写一篇人生的毕业论文,也算是自己的理性意识来到人世间的心路历程的一个总结和交待。至于论文观点能否得到人世间这所社会大学的认可和批准,那就到盖棺论定的时候由他人评说了。

今年恰逢摩根山居士在中美两国居住的年头一样多。退休以后,再加上疫情,他住在如同世外桃源的山里,似乎与世隔绝了。他干脆把通讯录中大部分的联系电话和微信都删除了。他断绝了几乎所有朋友的来往,下决心闭关。他此前的人生就算是谢幕了。

摩根山居士准备利用余生剩下的时间,结合自己在中美这两个国家工作和生活的经历,进行一番人类文明维度的哲学探讨。闲暇的时间,他可以随便写一点其他的东西,比如人生的回忆,时事的评论,等等。这样做至少可以达到摩根山居士的一个愿望。那就是满足了一个中国文化里典型的老愤青自从当年风华正茂时期就萌生的指点江山的欲望和虚荣心。

摩根山居士心里明白,由于生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初中的文化课程都没有学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半文盲。摩根山居士想做哲学层次的探讨,就是一个“民科”式的妄念。

          动笔之初,摩根山居士曾经犹豫过,自己的一些观点是否像一些朋友和商业伙伴们不止一次对他的性格批评过的那样,太天真、太离谱,会被人们不理解,群起而攻之。此外,自己讨论的题目过于宏大,似乎不应该是自己这样的布衣村野之人所应该涉猎的。但是他很快意识到,自己性格中最大的弱点又在作怪,那就是自卑心理。中国文化中过于强调谦虚的特点让太多的中国人形成了过度谦虚乃至自卑的习惯和性格。“谦虚使人进步”、“韬光养晦”这样的警句多年来害中国人非浅。来了美国三十多年,摩根山居士自认最大的收获就是克服了自卑心理,产生了自信。人有了自信,才敢思考,才敢行动,才能出成果。自信的问题其实也始终渗透着中美两个国家之间过去七十多年的交往和对抗。

自从年轻的时候,摩根山居士就有了很多与自己这个小人物的身份不相称的观点和思想。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他却经常是,不在其位,偏谋其政。但是由于他生性自卑,每当他脑子里产生治国理念相关的宏大念头的时候,他总是习惯性地自问:我是何人,有何德何能,敢有这种思想和念头?用英文讲就是,“Why me?”于是他从来没有敢继续脑洞大开地畅想下去,所以就没有什么行动。他的人生也就没有什么大起大落,始终如一地中规中矩,波澜不惊。不过,这却迎合了佛教所倡导的一个理念。那就是,人生中的经历是对称的,有一个优秀,就会有一个不及格。所以,人生的最佳状态是良好。摩根山居士自己不止一次地回顾迄今为止的生涯,在诸多方面都还算得上是良好等级的,算得上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在美国这个提倡竞争的文化环境中工作生活了三十多年,如今摩根山居士的心态大不一样了。他自认来到美国最大的人生收获就是提升了自信心,甚至自信心膨胀。他的自信心迄今为止至少让他实现了自己白手起家建造一所与众不同的梦想住宅的愿望。他独特、华丽、防震防火防白蚁的钢结构房子是在八年时间里他周围几乎所有人的一片质疑声中完成的,包括同事、朋友、建筑师、工程师、包工头,等等。在房屋完工的成功喜悦几乎冲昏头脑的状态下,他强迫自己养成一个习惯。每当他又产生了“why me?”的念头,就反问一下自己,“why not me?”

          虽然摩根山居士认为自己的自信心已经克服了天生的谦卑性格,但是他还是不得不承认中国老祖宗的那句名言,“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在美国三十多年的从商经历让他练就了一副伶牙俐齿,热情主动的表面现象。但是一旦到了不需要施展销售技能的场合,摩根山居士就暴露了他天生内向、寡言、腼腆、不自信的性格。

摩根山居士如今只是一介山民。少年时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他仅仅接受了名义上的初中教育,就去工厂当了八年和钢铁打交道的工人。所谓的三年初中学涯,前两年都是参加文化大革命,写大字报。第三年他们才在伟大领袖“复课闹革命”的伟大指示下开始学文化课。例如,在英语课上,除了单词之外,他们一共才学习了十个完整的句子。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摩根山居士幸运地靠着当工人之余为了好奇、好玩儿而学习的那一点儿医学英文勉强混过了考试,上了大学。但是因为他考取的是英语专业,没有学习数理化那些自然科学的课程,所以摩根山居士一直自卑地认为自己是个拥有高等学历文凭的科技半文盲。他如今想写的论文却偏偏又是关于人类文明和量子哲学这样宏大、超前的题目。他正像俗话说的,没有金刚钻,偏揽瓷器活。摩根山居士自然感觉到力不从心。他的写作过程注定了极尽煎熬。但是他一直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能轻言放弃的道理,现在轮到自己,也只好硬着头皮,自己赶鸭子上架。

摩根山居士想写的论文,并不是各大学和研究机构那样的格式化论文。那一种论文是做专业学问的一种写法,需要做大量的调研,搜集数据,引用大量的文献,分析已有的理论和现实,在这些基础上才能得出自己的结论。那样的论文摩根山居士也写过。当年他在中国读硕士研究生的三年期间,课程和论文基本上都是由美国来的外籍教授执教。所以在专业论文的格式方面,他也算是得到了真传。根据写专业论文的规矩,他必须把他的硕士论文中提到、或者引用过的任何他人的语录、说法、等等,都在论文的最后罗列出来。他的论文完成后,仅仅最后罗列的参考引用的书目就洋洋洒洒地列了十几页。

全世界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培养的博士生们写得那些博士论文,绝大部分都不会产生对人类社会的任何实际效果,最后的结果是被存放在某个图书馆的书架上束之高阁。他自己的硕士论文就是这样的命运。这一方面说明了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教学体系和内容与现实生活出现了严重的脱节。另一方面,这样的研究是对人力资源、教育资源、和财政资源的极大浪费。

如今摩根山居士想写的“论文”则是议论文,也就是坐井观天、天马行空、脑洞大开地高谈阔论,把自己多年来想说又不敢说的想法表达出来。摩根山居士相信,不管有缘读到自己论文的人同意不同意自己的观点,至少自己的论文能够对很多读者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习惯观念产生强烈的冲击,起到当头棒喝的作用,让普通老百姓开始重视自己的意识,开始自己哲学层次的思考。

摩根山居士要挑战“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一传统的思维。每个普通老百姓在任何的事件上都应该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和高度去思考问题,即使对方是国家领导人。这样才有可能理解当事人的想法和做决定的初衷。即使这样,普通老百姓也不一定能够完全理解国家领导人的想法和初衷,因为普通老百姓掌握的信息不可能像国家领导人那样多,经历也不够丰富,智慧和认知达不到那样的高度。

摩根山居士预见到,自己某些称得上惊世骇俗的论点一定会引起震荡,会让自己声名狼藉、甚至遗臭万年。但是,如今他已经到了从心而欲的年龄,再不说可能就永远没有机会说了。他下决心不再藏着掖着,干脆口无遮拦,畅所欲言,把自己年轻以来就憋着的所有想法像竹筒倒豆子般的倾泻出来,省的憋在自己的内心产生痛苦。他不指望人们都接受他的观点。他觉得,如果自己的论文至少可以开启一小部分人的心灵之窗, 让他们也能开通“意识天眼”,也就不枉自己的一番苦心和努力了。如果他的议论文中某些一孔之见的观点能够得到读者某种共鸣,对他来讲,不啻于是一种天方夜谭般的奢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