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之刃》是日本著名推理小说作家东野奎吾的作品之一,该小说发表后引发了读者和媒体狂潮般的议论,媒体有“最具争议的小说”之评论。所谓“最具争议”内容就是男主长峰的行为是合理不合法,而警察的行为是合法不合理。另外就是对未成年少年刑事犯罪的惩罚议论。
《彷徨之刃》的小说在网上可以阅读,同名电影已经有三个版本,日本版、韩国版和中国版。中国版的电影由著名演员王千源担纲男一号。我很喜欢看王千源的表演,他的表演自然加奔放,没有矫揉造作,尤其是他演的华子,《解救吾先生》中的绑匪,令我印象深刻,这里不做这个话题的赘述。中国演艺圈里有句行话叫“坏人易演,好人难做”意思是演坏人容易放开演,而好人角色的各种规矩甚多,演技难以发挥。在《彷徨之刃》中王千源扮演的是好人,很有兴趣观看王千源是如何演绎这位好人的角色。
该电影的情节一点不复杂,就是王千源为女儿复仇的故事,他女儿小芊被两个未成年小混混轮奸后死亡然后被抛尸于小河中,警方立案后破案速度让王千源十分不满,于是他自己找凶手复仇。故事情节发展很顺利,王千源很快找到了凶手,一人被他打死,一人逃离。警方又把王千源这个受害人转为加害人欲实施逮捕。于是剧情的发展分成了三条线:一是警方要抓捕的对象,杀人嫌疑者小混混,二是王千源这个杀人嫌疑犯。三是王千源一方面要逃避警方的追捕,另一方面要寻找在逃的另一个凶手,故事线索形成了追捕“三角债”。
看到这里我产生了一个疑问:电影广告宣传该片的风格是一部推理悬疑片,所谓推理影片应该是阿加莎的电影最符合推理的要素,就是在电影的最后由侦探层层剥茧,依据每一个细节进行推理然后来证实推理结果无可辩驳的正确。凶手以及杀人细节都是在故事的最后才大白于天下。观众在开始时一定处在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中,经过侦探的剖析才恍然大悟。但《彷徨之刃》似乎一点看不出推理的端倪,凶手几乎是在没有推理的情况下就出现了,几乎不费吹灰之力,而且剧情也没有反转。剧情高潮点就是临近剧终时,所有角色都回笼在一起,王千源找到了杀害女儿的凶手欲实施复仇,警察也赶到现场,警察的任务是两个一起抓。高潮戏就是王千源拿枪对准凶手混混。此刻的王千源眼泪一把鼻涕一把地对着混混狂叫:畜生,畜生,是你杀死了我的女儿。(反复)
这里有一个看点,也是一个悬疑,就是王千源会不会开枪杀死那个混混,开枪了,报仇了,解恨了,但有悖于法律原则,王千源无权剥夺他人的生命,但于情于理,观众非常乐见王千源一枪崩掉那个混混,给社会一个安宁。因为混混未成年,即便他杀了人也不会被处极刑,关几年后出来还会危害社会稳定。
最后影片的处理是,传来两声枪响,王千源倒地,混混脸部受伤。原来是警察开枪击中王千源,子弹穿过王千源的身体击中混混的脸部。最后混混得救后被判有期徒刑。
这里我想着重聊聊王千源在最后一场戏中对角色和表演的处理。在银幕上看见的王千源是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表演他的愤怒和失去女儿悲怆和复仇的心态。这样的表演处理,尽管符合中国人在复仇时的心理轨迹,中国观众也会在屏幕前呼叫“开枪、开枪,杀了这个混混。”当然王千源这样的表演处理至少得到了导演的认可才能过这一条的拍摄。
如果换成欧美演员来演这场戏的话,欧美人绝不会演成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表演方式,一位西班牙演员对我说,如果是我演这场戏的话,我不会哭,不会用哭声去煽情,而是用愤怒的眼神注视对手,这个眼神里包含的台词容量很大,导演必须给个眼神的特写,然后的台词是:“有遗言吗?我一定转告你的家属。”然后是一枪崩掉混混,然后是把枪轻轻地放在地上,然后站起,举起双手向警方投降。这样处理比较符合欧美人的审美价值取向。如果这场戏由高仓健来演,他会采用王千源的哭喊模式还是采用欧美眼神模式?我估计应该是欧美式。
这里丝毫没有贬低王千源的演技表现,这是在处理表演上的手法与表现,个人有个人理解和表达的权力。中国人在与遗体告别时通常使用嚎啕大哭的方式表达悲伤,常有这样的场景出现:“我的 XXX啊,你就这样走了吗?你让我一个人怎么活啊?我的命好苦啊,下个月的房租谁来付啊!”号哭人还一定要扑在遗体上,用拳头不断拍打遗体。最后的结局是号哭人被家属强行架着离开遗体。如不用号哭表现,就会被人视为,“没有良心之人”,这是中国式悲伤表达。
而欧美人的处理不说没有哭声,还个个戴着墨镜,连红眼睛都要遮住。通常在与遗体告别这个规定情景中是一片阒寂。
当然演员在表演中可以放开演,也可以收敛演,这取决于导演和演员的风格。但我的欣赏趋向是在屏幕上的表演尽量收敛一点,因为屏幕过大,一个眨眼都会被放大一千倍,如果都采用放开演的话可能会对观众造成视觉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