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榄村

橄榄村:IT行业和其它
正文

My Programming Career In The USA Series I : 我在美国做码工系列之一

(2024-02-05 11:14:13) 下一个

Yesterday at a WeChat group, I wrote 昨天在一个微信群里我写到: 我(My LinkedIn Profile 的领英链接)在美国工作23年迄今呆过十个庙。。。 话说完后我想起来十个庙,与多数码工相比,也真是不少了,平均2.3年(2年4个月)换一个工作。还好只是换工作

又想起在罗拉时,有一回是参加大公司招新的大学毕业生的介绍会(一般会有免费的比萨饼,对我这样的穷学生来说诱惑力还可以)。有一次好像是听Honeywell公司的老总(possiably Michael Bonsignore):你们这些年轻人(当时我还不是大叔),从大学毕业到退休,大概平均会有七个工作。这个与他们那一代人一辈子,大概三十四十年的打工生涯,大多为一家公司打工的情况大为不同。

我记得两年多之前在找我现在这份工作时,我现在的大老板(也就是老板的老板,manager's manager) 说小徐啊,你好像换了不少工作啊。他是印度人,不会说小徐,但是听他口气,他不喜欢 Job Hopper 或者说是经常换工作的人(言下之意缺少长性,或是知难而退?). Job Hopper这个词在这里是贬义词。但是这个也是有点意思的问题。因为在美国做码工,要涨工资的除了升职,一个主要的方法是跳槽,不管是内部跳,还是跳外部。我想大多数上班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是会追求这个的,所谓升官发财。当然我现在已过了这个年龄,我现在如果找工作,不再过于看重这些。这是后话。另外一方面,一个码工如果要进步,就要不断学习。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适当在内外部跳跳也是不错的锻炼机会。我的理解是两三年可以跳跳,换换,用英文来说是找到新的challenge. 退一步来说,比如我从software engineer 换成architect,后来发现会议,office politics 太多,就再换回来。也挺好。所谓的树挪死人挪活,我觉得是有道理的。还有一种情况,虽然是被动地换工作,但是找准新的更适合自己的方向,也挺好。下面是一个反例。

10 Years of same old same old

就着上面这个跳槽的问题。说一个极端的例子:比如说一个人在一个公司,做同样的事,做了十年。那么他/她是十年的工作经验呢,还是一年(假如那些事一年就可以学会的话)。其实你可能猜到我想说的意思:他这个应该算一年的工作经验。其实我想说的意思是:工作中要不断学习。如果觉得缺乏挑战,应该自己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现状。我的直觉有一次我见到的裁员有点这个味道。

我前调一下上面这个不完全是仅限于技术性的工作。从职业发展来说,一个人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一般来说最好也提高一下自己的沟通交流,领导才能。其实在家里也是如此(如何引导小孩)。只是耕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当然也不错,但是有时候还不够。当然跟人的性格也有关系,比如说有的人就是在家里听老婆的,那也不错。或者说在单位就想做Individual Contributor (IC), 听领导吩咐,屁颠屁颠地去做,只要自己愿意/开心,也挺好。没有一定的定式。

我的第一份工作

是在学校找的。我当时是博士生,但是我感觉我的基础太差,最主要我当时很想出去工作了(我觉得做很多事兴趣还是相当重要的)。2000年,正好也是美国纳斯达克的最高点 (“The dot-com bubble burst in March 2000, with the technology heavy NASDAQ Composite index peaking at 5,048.62 on March 10 (5,132.52 intraday), more than double its value just a year before. By 2001, the bubble's deflation was running full speed.”),我记得我在3月20日面试一家软件公司,并拿到Offer。我记得大概是1999年夏天,学校有不少研究生同学在圣路易斯找到软件开发的工作。记得九九年时的起步年薪大概是五万美元(或稍多一些)。我2000年三月开了五万五,老板挺爽快,给了我五万六。一方面是中大型软件公司,另一方面当时市场也不错。十年以后,我发现在圣村,软件工程师起步的薪水大概是六万的样子。当然2000年到2010年美国的通胀不算严重。

当时最大的问题是身份问题。因为我从学校退学,直接去工作,我需要工作签证(H1B)。学生身份(F1签证)是不能直接工作的。我的工作签证大概是当年五月份申请,过几个月批准,并从当年10月1日开始生效。这个十月份是因为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年度是从十月一日到次年的9月30日。H1B签证很紧俏,一般都提前申请,一般10月一日以后很快会用完当年的年度。

后来我听说那一年有读英文或者音乐专业的美国人直接找码工的工作成功的。只要她/他们说”我想学“就可以了。这个有点相当于我们说的英雄不问出处的意思。不过几年以后,就有优胜劣汰,不想学的,或实在是烂泥扶不上墙的,就基本上就不在行业里混了。从机会上来说,这个行业我觉得还是很多的,除了编程序(码工,programmer, software engineer) 以外,一般还有QA (quality assurance),business analyst (BA, 一般是和business 联系写requirements, 有些地方也叫product manager PM), project manager 和program manager (也叫PM,感觉英文的简称有点坑叔)。

读音乐专业后来成为高级码工的人我见过一个,在2000年秋天在罗拉的UMSL extension 一起上过面向对象的设计课程的一个美国人。面向对象是什么其实不是那么重要。你就把它当成2000年的dot com frenzy (internet bubbles), 或者相当于现在的AI, chatgpt 就可以了。那些新的东西是有用的。但是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good old human intelligence, good old 4th grade math are probably more useful and long lasting. 说到那个音乐系的哥们,他后来是村里还不错的咨询公司的Principal Software Engineer. 记得他当时开个宝马三系,还有点拉风的- 基本上相当于现在的特斯拉(3/Y系)吧。我当时开的是91年丰田卡罗拉的手动。我自己是罗拉机械工程硕士,在读研期间上了几门计算机课。我在国内自学过一些计算机,考过国内计算机程序员水平考试(复旦大学负责主办的)。但是我的编程水平真正提高应该是我的第一个东家。

我昨天在油管上看到一个华人小老弟的一个关于找码工工作的视频,觉得不错,先放在这里。还有这一个,好像是亚裔的小妹(HOW I BECAME A SOFTWARE ENGINEER | no CS Degree, career change + advice. I agree with her on the part that money is not everything, which is pretty relevant for me at this time of my career. I guess it's harder to say for her at her stage of career as she just got started, nonetheless it's even more impressive when I think about it.)。 这两个视频都是英文。正好可以练一下英文,至少在我所在的美国中西部,面试一般还是英文。Btw, I found Travis Media has this video on interview and job search that's very good.

Career Ladder

Title for (application or software) programmer or 码工,software engineer, application or software developer. Or just a coder at informal settings. 我可能以后会讲一下升职和常见的career ladder. 比如说奈飞的L5 是相当于谷歌的L多少。我想我们华人除了比小孩爬藤以外,在硅谷的华人码工不少会在意这个级别,因为级别与工资奖金是挂钩的。当然我现在的观点,钱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但是多刚刚起步的码工来说,一般因为家庭和职业的原题,这个还是比较看重的。我印象中有些老板也同意或说过类似的说法。

People who have impact on my career (not a complete list yet)

My American Colleague I – stlplace

My American Colleague II – stlplace

我的黑人同事Programmer, 他是我们公司最好的Programmer之一, 曾经上过MIT, 人也极好(Nice)

Also my LinkedIn articles

Odd and Ends

在美国公司办公室上班,中午是没有午睡时间的。有时候实在太困,我觉得有个办法。最好是一个大的minivan 或是较大的SUV,夏天的话停在树荫下,睡在第二排或第三排。不要在办公室桌子上打瞌睡,免得美国人会认为你生病了。或者是他们觉得比较奇怪:因为他们一般没有午睡习惯。现在在家上班没有这个问题了。你就直接说累了,休息一下。但是尽量早下班补觉,不要养成中午睡午觉的习惯。

Minivan 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你可以在里面电话面试。所以推荐买Minivan。著名油管博主Scott Kilmer 也同意我的观点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