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贡氏

沈仲章(1905-1987),排行名锡馨,笔名亚贡、亚贡氏等。沈仲章一生经历丰富,涉足甚广,颇具传奇性。
个人资料
正文

沈仲章忆陈寅恪:对空教室讲课

(2023-09-10 21:20:14) 下一个

沈仲章忆陈寅恪对空教室讲

节选自沈亚明《众星何历历:沈仲章和他的朋友们》

寅恪先生不是北京大学的教授,而是清华学校研究院的国学导师。清华后改制为大学,北大请寅恪先生去教过两个学期,先后开设两门课。寅恪先生的课以难著称父亲沈仲章生性闻难则喜,机会难得,自然不肯放过,两门课都去听了。
 
第一门课的名称,父亲说是佛典翻译研究。该课程讲了一个学期,主要介绍鸠摩罗什和玄奘等佛经翻译者,解释一部经乃至一个词在各种中文译本里的异同,还比较中文与其他亚洲语言的佛经文本,诸如此类。随着内容所及,上课涉及的语言文字种类很多。梵文、英文、德文、法文就不用说了,还有藏文、西夏文、巴利文等一大串。
寅恪先生高度近视,到北大授课时,他视力已经很差,不过还没差到必须配备助手。其时他看近的还行,能自己在黑板上写字。寅恪先生的板书乍看起来,没什么系统规律,东一块西一片,又是各种文字交替使用,以致不少学生连笔记也抄不下来。
就佛学经典而言,父亲说他当时没有什么根底,不少是为了修课而现学的,绝对谈不上博闻。就语言来说,他的英文固然没问题,可德文和法文才学了不到两年。虽然懂一点梵文,但藏文、西夏文、巴利文从来没碰过。好在父亲年轻,拚命强记,能把寅恪先生口中讲的和黑板上写的,都笔录下来。每次上课两小时,父亲一次就要记厚厚的一本笔记。父亲特意追加一句解释,他做笔记用的是铅笔。
寅恪先生肚子里的学问实在多,讲课时天南海北、古今中外,扯得很广,跳跃也很快。他看不太清台下学生的反应,常常自顾自站在台上滔滔不绝。寅恪先生名气大,刚开学很多人慕名去听课,班上有二三十个学生。渐渐地学生越来越少,最后屈指可数,只剩五六个人了。父亲并不打算专门研究佛典,可对怪人怪课总有兴趣和耐心。听寅恪先生的课,每一堂能汲取这么多知识,他觉得非常过瘾。因此,父亲从不缺席,每堂课都从头听到底。
寅恪先生上课一般准时不误,每次照例带着一个黄布包袱,包着一大堆书。劳榦《忆陈寅恪先生》也有类似细节,包袱布是橙黄色,没说明为什么。父亲提及一个解释,寅恪师之所以用黄布,是因为包袱里面以佛家典籍居多。这只是父亲的理解,他并没有说,这个解释是否源自寅恪先生本人。不过,我曾看到西南联大学生的回忆,如果不是佛家典籍,寅恪先生会用其他颜色的包袱布。
 
有一次上课最有意思,令父亲念念不忘,对我讲了又讲。
那天早晨下雨,父亲稍微迟到了一会儿。巧了,寅恪先生也晚到了一点儿。父亲走到教学楼走廊一头,远远望见另一头,寅恪先生刚刚走到,提着他的黄布包袱,开门进了教室。
待父亲来到教室,门是关着的。父亲隔着门,就已经听见寅恪先生讲课的声音。父亲怕干扰別的同学,轻手轻脚地推开门,径直走向常坐的座位。一路目不斜视,盯着讲台方向。父亲看见黄布包袱已经解开,桌面上摊满书本,寅恪先生正在起劲地讲课。
父亲坐定之后,悄悄环顾四周,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偌大个教室里,除了讲台上的老师,听众席上只有他一个学生!也就是说,在沈仲章进去之前,陈寅恪竟是对着空无一人的教室大讲特讲!父亲心里大为感慨:这书呆子真是呆足了!
又过了一会儿,才有四五个学生姗姗来迟,陆陆续续地走进教室。
过后父亲沈仲章把他所见场景向人描述,大家都叹为止。
 
据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和卞僧慧《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记载,寅恪先生1928年春天到北大讲授佛经翻译文学,同年秋季开设《蒙古源流》研究
父亲没有讲明寅恪先生在北大开课的具体年份和学期,只说在他进北大的头几年。但提到两条参照信息:一是寅恪先生回国到清华任教不算太久,二是他就来北大开过这么两个学期的课。综合上一节言及父亲初入北大所修相关课程,推算时段与蒋卞二书所载基本吻合。第一门佛经翻译文学,就是父亲说的佛典翻译研究。我认为课名不同很有意思,根据父亲列举的具体课程内容,冠以佛典翻译研究,似乎更为合适。
父亲没有描述另一门课,连课程名字也没说。很可能正如劳榦《忆陈寅恪先生》所言,第二门课相对容易一些。我猜父亲对那门课的印象,也因之而相对淡一些。
有趣的是劳榦还说:同学们中没有一个学过梵文的。其实不然,只可惜当时劳榦与沈仲章还不相熟。选修那么高深的课,别的学生,大概就是劳榦说的同学们,大都是钻研国学多年的文科高年级学生或者研究生。同学们可能根本没想到,这个物理系来的、毫不起眼的沈仲章,进北大还不到两年,居然学过梵文。而且,若想吹嘘的话,还可以说是他们老师的老师钢和泰的入室弟子呢。不过,父亲向来低调。
父亲后来与劳榦相熟,从晚年通信来看,他俩不生分。但是,两人都没有以佛典翻译为专业,不一定想到谈论寅恪先生的课。把沈仲章和劳榦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的,是被称为二十世纪东方文明的四大发现之一的居延汉简。劳榦名下的《居延汉简·图版之》,内中所有图版都是沈仲章所摄。
 
回到寅恪先生北大开课。父亲记得,他上寅恪先生那两门课的时候,坐在较靠前的座位,笔录勤奋。他能明白感到,寅恪先生肯定注意到了他这个学生,但课堂里没怎么交谈。
上文已述,寅恪先生不是北大教授,而是清华的。父亲后来没有机会再上寅恪先生的课,可是终生称他为寅恪师,对他敬重有加。
 

【编者按】
中华书局授权转发,首刊链接 资讯详情 (zhbc.com.cn)  

 
【更多节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Argon_Argon 回复 悄悄话 作者补充:父亲沈仲章说,那年头北大学生注册修课,每人都有固定座位。校方派职员,对号在名册上记录出勤率,不占用老师讲课时间。空座位旁听者随便坐,老师对听讲者一视同仁。
关于“父亲提及一个解释,寅恪师之所以用黄布,是因为包袱里面以佛家典籍居多”:作者向陈寅恪女儿陈小彭核证,陈小彭答:“令尊是对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