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小人物

大陸移居香港新移民。老話說“井底之蛙”,在內地我只看到碗口大的天。來到香港,有了比較,才知世界如此精彩。我只說自己想說的話,不代表任何人。我希望中國好,期望中國有大的智慧,處理好國際關係,學會算大賬,不賭一時之快,能成就大事,令海外的中國人感到驕傲。
个人资料
正文

凡事不可硬來:和慢性病交朋友

(2024-08-10 22:51:58) 下一个

生活中,凡事如果硬來,雖然隨了意,出了氣,但效果並不怎麼樣,好多事情足以驗證了這個基本規律。

既然是規律,可能需要尊重她,甚至敬畏她,退一步,進兩步,或許得到一個意想不到的好結果。

對待慢性基礎病的態度也是這樣。

我時常聽到一些退休人士私下聊天,說誰誰誰身體很好,幾乎天天跑步,突然有一天,莫名其妙地暈倒了,被人送到醫院搶救,搞到好大一件事。

真是令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覺得運動可能不是好事。待在家裡,喝喝茶,聽聽歌,練練字,豈不更加穩妥安康。

我有時也不得其解:
按理自己喜歡的運動是快樂的;快樂的運動必然生產更多的多巴胺;有了多巴胺,心跳自然平順;心跳平穩,人自然舒暢恬靜。感覺是一環扣一環的。

反正我認為,生命在於運動的說法,原則上是沒有錯的。可能是一個能否堅持下去的問題。

有一天,我和一個熟悉的全科醫生吃飯,他告訴我:人到中年,到了退休的年紀,身體有點不舒服,這兒疼,哪兒痛,經常看病和吃藥打針都是很正常的。

醫生說,人類是群居動物。彼此抱團取暖,尋求安慰是天性。如果有人不舒服,能得到及時的問候和安慰,無疑對疾病的改善是有幫助的。尤其是小病初起。

這其實間接地印證了為何有些膽小的人士,一旦身體有恙,便喜歡去醫院看病。很多時候,這是一種心理暗示,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是醫生和醫院,對病人的安慰作用,一個安全感而已。檢查是第二位的。

所以,西方處方藥在投放市場前,有一個經典的安慰劑實驗,以測試人們對藥物的敏感度,可見安慰對人類的重要性。

安慰的確重要,尤其家人的安慰更是一劑良藥。所以,當人遇到疾病哪怕重疾時,如果身邊有個人,便沒有太大的緊張兮兮。心情也會淡定很多。如果有本事藐視疾病,保持平常心,那更是大本事。

他介紹了一個對付慢性基礎病的秘訣給我:
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

什麼意思?

我理解所謂“戰略上藐視”,就是當身體有點不舒服,甚至很不舒服時,即便看了醫生,住了院,開了刀,有了醫學判斷,也不用擔心受怕。

過去老祖宗說“三分病,七分養”。養的權重竟然有七成,七成抓在自己手上,你怕什麼?認真去“養”,好好的“養”就行了。

其實,中醫的“養”,也蘊含著西醫的觀點,就是不要總想著疾病,因為想也沒有用,病永遠是三成,總是在那裡的。

要相信自己的命是好的,相信自己的飲食是好的,相信父母給了最好的基因於自己。如果自己感覺好,身體撐得住,那就接受必要的治療;如果撐不住,那就保守治療,好好休息養命,也是沒有問題的。

凡事理性看待,自己是最好的醫生。不要硬來,理性科學,就是實事求是的唯物主義者。

如果一天到晚擔心自己會死掉,搞到精神包袱很重,是不利於“養”的。好多事情,信神(一種自己篤定的信念)或信科學(比如醫生的建議以及醫學報告),成數都有60%甚至更高;如果擔心受怕,謹小慎微,成數就是最低的,低到40%或更低。

所以,凡事必須看開一些,豁達一些。好事則已,不幸也罷,問題擺在那裡,你著急也沒有用。只能慢慢來或通過其他的事情,抵消或分散自己的擔心。這就是戰略上藐視。

而所謂“戰術上重視”,我理解是:徹底搞明白自己的不舒服是怎麼回事,造成不舒服的真正原因是什麼?不能稀里糊塗一知半解。因為疾病是自己的,醫生和醫院只是間接的,幫助你解決病痛,自己才是拿著排解疾病問題鑰匙的關鍵人。

要知道,很多疾病都是漸進性的,進行性的,尤其是心血管疾病,以及各類癌症,都是時間的積澱,長期不知不覺傷害的結果。

這些要命的因子,在體內少則10年,多則20年,年紀大了,體質差了她才發作出來。這是人類疾病的基本規律。跟命好命不好沒有半毛錢關係。

我聽說歐洲一些老齡化現象嚴重的發達國家的老人,都喜歡選擇到有醫院的地方租房子,或買樓,搞到醫院附近的社區房價暴漲。估計也是老人希望得到醫院的安慰和搶救的雙重照顧服務吧!

信神的人認為疾病是業力,是過往做的虧心事導致和帶來的。而科學的解釋,所謂疾病無非是人類受到食物、自然環境,化學輻射以及暴力傷害的終極結果。

另外,這些年的精神心理科學研究還進一步證實:

人類精神的障礙(比如抑鬱症,焦慮症以及精神病),與現實的看得到的疾病,都是一種物質,都需要高度重視才行:一靠藥物(只要以西藥為主),二靠積極治療。兩者缺一不可。

所以,對於疾病的戰術上的確要高度重視。
如果是遺傳性的高血壓,比如像我這樣的慢性基礎病,吃了20多年的抗血壓藥,每年至少要抽兩次血,查看一些關鍵的指標(比如膽固醇/血糖/三酸甘油酯)的發展情況,這當然是完全必要的。

因為無聲無息的高血壓,會引發諸多的併發症,猶如定時炸彈一樣,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突然爆炸。比如心腦血管,糖尿病,以及腎髒方面的致命問題。這是科學,我自然相信。

很多過來人士的經驗就是:
定時吃藥好過不定時吃藥;吃藥好過不吃藥。運動與吃藥一點不矛盾。

我有一個89歲的香港朋友,每天杵著拐棍走在大街上紅光滿面,精神矍鑠,耳聰目明,不知道的人,還以為他是個健康的老頭。

你難以想象,他是一個每天固定要吃10種西藥;做1個小時的運動;飲食對自己的口味;還有著年輕人一般的心態、非常關心世界形勢的一個老人。

我聽他說,巴黎奧運開幕式的夜晚,老頭還半夜三更爬起來收看現場直播,第二天打電話跟我聊開幕式。

這就是戰術上高度重視自己健康的老人。很清楚活著的意義。

其實,退休人士都是差不多的。

有的人,不怎麼吃藥,因為從小基因好,一生平平安安,沒有大起大落,到老了自然健康,尤其是沒有“三高”問題,即使吃藥也是中醫調補之類;

有的人,就必須吃藥,因為過往折騰太多,消耗太大,到老了,也只能實事求是,相信科學,才有可能頤養天年,阿彌陀佛。

一句話:對待慢性基礎性疾病,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乾淨飲食;好好睡覺;適度快樂運動;快樂過好每一天。

至於其他的,就交給上帝安排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pancakes 回复 悄悄话 很实在!就是这样,知己知彼,和自己的身体好好相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