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民國資料,說華人社會頗有爭議的女大作家張愛玲的曾外公,是赫赫有名的大清朝宰相李鴻章,媽媽更是最早一批流學法國,喝過洋墨水的中國女人,難怪張愛玲頂著一身的世襲的貴族光環,做派卻桀驁不馴,活出了中國女人別樣的另類人生。
說三樣事情,看看張愛玲的其人其事:
第一件事。小時候的張愛玲。
我看記載,李鴻章與第二原配趙氏共生養了五個子女(三男兩女),而張愛玲的外祖母菊耦,是李鴻章晚年與趙氏生養的最得意的一個女兒。
為什麼這樣說?
聽說這個女兒天生麗質,聰明可愛,三歲的時候,就懂得討父親的心思,不僅給父親捶背,遞毛巾,還跟煩惱時的父親一起聊天說悄悄話,讓日理萬機的李鴻章很是歡喜。
後來李鴻章和夫人忍痛割愛,硬是頂住很多人的風言風語,把她許配給了馬尾海戰失敗的張佩倫將軍。而張愛玲就是張佩倫和菊耦生養的其中一個兒子的女兒。
聽人說,一個男人如果娶到一個好女人,不僅個人前程看漲,做什麼什麼順,身體健康,還可以帶旺家族好幾代。就像李鴻章一樣,自從娶到趙氏,成就了他後來30年的好光景。以至於趙氏死後,家人便將趙氏與李鴻章合葬在一起。
據說趙氏可不是一般的大戶人家的千金小姐,她在安徽太湖流域可是遠近有名的才女。而中國佛教協會終身會長趙樸初就是趙氏的嫡孫。
如果說,李鴻章一生好運,他的第二代就不怎麼樣了。尤其是他的女兒菊耦的運氣,就遠不如父親這麼光鮮。
也許李鴻章的女兒八字與張佩倫將軍不合,或是其他什麼原因,兩家雖然都是名門望族,但張家的後代,人生都出現一些問題。最值得說道的便是張愛玲的父親,也是李鴻章的外孫。
據說張愛玲的父親,娶了一個玩世不恭,歇斯底里,喜歡西洋文化的女人,也就是張愛玲的母親黃氏。可能是性格不合問題,在張愛玲小的時候,父母便離異,張愛玲便一直跟隨母親生活。
中國人常說,“女兒是媽媽身上的小棉襖”。言下之意,女兒比較懂媽媽的心思,跟媽媽合得來,玩得來,可以說上悄悄話。
據說張愛玲的媽媽,天生就是一個特別喜歡西洋文化,愛好法國生活方式的小資女人。愛喝咖啡,愛吃麵包,愛吃伊麵,愛喝蔬菜羅宋湯,愛看大仲馬,小仲馬文學作品,比較獨立自我,沒有收拾,是她的標配,你說幼年的張愛玲不受媽媽的一點影響,從小耳濡目染,那才怪事呢!
值此一件小事,便可以看出:
作為貴族的張愛玲,後面的人生選擇,其實是有跡可循的。過去常聽算命先生說,三歲看到老。還是有很深的道理的。
第二件事情。對男女感情的付出。
婚姻學的理論一再告誡人們:男女離婚對當事人傷害不大,時間可以改變一切。然而,對雙方的未成年的孩子的心靈,絕對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你不信是不行的。
無論孩子選擇跟誰生活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她)的心靈永遠是恐懼的,充滿了不安全感的。很多時候,這種緊張的情緒,會伴隨他(她)的一生,或選擇獨身主義,封閉自我;或不相信愛情,恐懼傷害;或特別渴望愛(甚至父愛)而性格另類,很難有正常人的愛情生活。
既然未成年的人是這樣,張愛玲同樣也逃脫不了這個基本的科學結論。因為她首先是個人。某種意義上講,她媽媽的生活方式害了她。
所以,後來的張愛玲與有婦之夫胡蘭成的愛情故事,最後發展到張愛玲遇到不順,一氣之下,遠走美國他鄉,選擇一種逃避現實,遁隱人生的生活,便可以找到解釋的註腳。不客氣說,是胡蘭成害了他。胡蘭成不應該去惹她。
儘管張愛玲到了美國,有人關心她,照顧她,她也煞有其事跟人家過正常人的日子,但與胡蘭成的單純的感情生活,還像一根刺一樣,在她的心裡,始終消除不去。
老實說,張愛玲的美國生活,對後來的男人的確是有點不公,甚至一種傷害。但上天造就的女人與男人的最大不同:也許就是女人“因情而性”,而男人“因性見性”的。
所以,女人出軌叫偷情,玩火;男人出軌叫偷腥,求歡。性質是完全不一樣的。前者對社會的傷害大,因為很容易搞到夫妻不再,家庭散伙;後者說上岸就上岸,擦乾抹淨,好像什麼事都沒有發生,又繼續扮演丈夫和父親的角色。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情太多了。
從人類正常男歡女愛角度上講,張愛玲無疑沒有得到正常女人該得的東西,她是有缺憾的。儘管她是貴族的後代,也應該做回正常的女人。
第三件事情。她是為文學而生的。
我為何這樣說?
因為,像張愛玲這樣的中國貴族現實中,可以說出很多名人,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但像張愛玲這樣有爭議的貴族女作家,可以寫出外國人都感到驚歎,作品翻成40多國文字,很多作品都改編搬上銀幕的中國貴族,絕對是寥寥無幾,甚至可以說鳳毛麟角。
我小時候,好喜歡看民國小說家張恨水的東西,以至於荒廢學業,滿腦子舊社會的才子佳人的美好故事。後來看了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以及電影《花樣年華》,感覺張愛玲就是張恨水2.0版。她是真正的天才的中國小說家。
說張愛玲是為文學而生。
我有三個佐證,一般作家絕對做不到的:
第一個佐證:
她在美國的寓所,到她死的時候,人們發現:她的房間裡,除了一張高低床;一床毛毯;一把折疊椅;以及一把雨傘和兩雙鞋子,然後就是一大堆格子紙,以及一隻自來水鋼筆。她是真正把寫作當做生活方式,而非在乎現實物質生活的人。
第二個佐證:
她天生桀驁不馴,不喜歡循規蹈矩的生活方式。
我在炎黃雜誌看到一篇文章,說當年丁玲(也是一位中國女作家)在第一屆文代會上,曾經勸說張愛玲要有新的思想,不要把舊社會的東西,帶到新社會中來;要她今後不要再穿旗袍,要穿中式的衣服,緊跟國家的號召,緊跟時代的步伐。
但第二天,張愛玲就買了去香港的船票,並在香港大學讀了幾年書,從此再沒有踏上大陸的土地,到最後遠渡重洋去了美國。這個張愛玲性格也是夠倔的。
可見,張愛玲的性格是生性倔強,桀驁不馴,有著媽媽留給她的“崇洋迷外”的基因,少有的自信,以及獨特的人生見解。這也許是少有的貴族女人的一種性格。
與丁玲的晚年的中國傳統生活相比,張愛玲或許沒有得到善終,但她留下的文學作品,以及一個華人女子在世界文學領域的突出貢獻,就足以令後世懷念她,記住她。
第三個作證:
好像張愛玲有個不爭氣的弟弟,經常找張愛玲要錢花。張愛玲對這個唯一的弟弟,也是又討厭又憐愛。
討厭的是弟弟遠不如姐姐聰明,一點鬼本事都沒有,連找老婆都要打著張愛玲的牌子(好像當時她已經出名了)。
憐愛的是,畢竟一母所生,血溶於水,張愛玲每次都從微薄的稿費中,拿出相當一部分接濟弟弟,令弟弟一直感受到家庭的愛。
而張愛玲自己則是非常節省,她曾經說“錢對她來說沒有多少意義,寫作才是活著的根本”。的確也是,她的寫作悟性以及刻畫人物的細膩能力,一點不輸給當年的張恨水,非一般作家可以媲美。
僅此這一句話,便可看出張愛玲是非常自信的,也是有著樸素的中國女人的秉性的。
可以說,她沒有善終,卻超越善終。
她真的是為文學而生的。
==========================
张爱玲是一九五七年逃出大陆,从香港移民美国的。那时胡兰成早已经是昨日黄花,不在张爱玲的生活里很久了。她是因为当初和丁玲他们那些搞文学的一起开会,只有她一个人穿旗袍,其他女人们都穿马列服装,丁玲批评她小资主义,眼看中国已经变得疯狂,她害怕极了,什么都没带,就逃亡香港了。
你照片里那位沈从文和他妻子张兆和,沈在文革中几乎被折磨疯了。本来是一位可以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作家,只能研究中国古代的服装和配饰了。
再做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