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查子(1)·春山烟欲收》
牛希济
春山烟欲收(2),天澹(3)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4)。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5):记得绿罗裙(6),处处怜(7)芳草。
1. 生查子:词调名,原为唐教坊曲名。
2. 烟欲收:雾气正开始散去。
3. 澹:此处通“淡”,“天澹”指夜空转亮。
4. 临清晓:面对清澈的黎明。
5. 重道:再次说。
6. 罗裙:丝织的裙子,泛指女孩衣裙。
7. 怜:怜惜,珍爱。
牛希济(约872 — ?年),狄道(今甘肃临洮)人,五代时期词人,官员。牛希济早年即有文名,惜生不逢时,遇乱世流寓于蜀,投靠族叔、晚唐官员牛峤(中唐宰相牛僧孺之孙)。后为前蜀主王建所赏识,任起居郎。前蜀后主王衍时,牛希济累官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后唐庄宗(李存勖)同光三年(925年),牛希济随前蜀主降于后唐。明宗(李嗣源)时拜雍州节度副使。
牛希济是早期(晚唐至五代时期)重要的词家之一。他的词风接近近韦庄,清新自然,少雕琢气,善于从清新疏朗中寻求情致。他是《花间集》中的18位词家之一。牛希济存词14首,收于《花间集》及《唐五代词》。今有王国维辑《牛中丞词》1卷。
诗词作品影响力总体评分: 1.
唐风:今天我们赏析的是五代时期 “花间词人”牛希济的一首著名的《生查子》。所谓“花间词人”,即那个时代的小国后蜀的文人赵崇祚所编写《花间集》中的词作家。《花间集》是中国最早的文人词总集,它收录了包括唐代温庭筠、韦庄等在内的18位词人的500首词作品。《花间集》在词史上意义重大,尽管花间词很多是反映享乐生活,风格较为浓艳,格调并不高,且其技法较后来的宋词相比也不够成熟。
宋雨:一想到五代十国的人与国就让人头疼。在这短短53年的中国大分裂时代,你方唱罢我登台,不是一般的乱。《花间集》是后蜀的文人编的,这个“后蜀”是怎么回事?
唐风:唐朝灭亡以后,各处藩镇各立山头。中原那一片最为广大,朱温篡唐后在此建立后梁,四十多年间又经四次朝代更迭。这五朝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宋朝就是在后周的基础上建立的)。而中原以外的也有很多大小不一地方政权,而且在那段不长的时间里政权更迭也时有发生。前蜀、后蜀、南唐等等都是在这段时间里出现的独立的地方政权。简单地说,前蜀仅存十几年就被后唐所灭。然而不久后唐出现内乱,前蜀这一块又分离出去建立了后蜀,它存在了三十年。前后蜀一共存在约50年左右的时间。在此期间,世道虽不太平,但文化、包括文人词在蜀地却有一定的发展和繁荣。花间词人18人中,除去2人在唐灭亡前已离世,2人为其他地区者,另外14人都来自蜀地,包括牛希济。
宋雨:五代时期,以冯延巳、李璟和李煜为代表的南唐词在后世享有盛名。他们的作品为什么没有被收入《花间集》呢?
唐风:除了两国距离较远、不接壤这个原因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时间上不契合。南唐的词是以两朝宰相冯延巳,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为代表的。公元940年赵崇祚编写《花间集》时,他们三人的年龄分别为37,24和3岁。显然只有冯延巳在时间上与花间词人契合。然而冯延巳的词风也与花间派不太一样,用王国维先生的话讲:“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至于词帝李煜,就年代而言,其实他所有重要的作品都是在北宋建立以后写的。因为北宋建立以后,南唐还与之共存了15年。
宋雨:牛希济是陇西人,他出生时距唐朝最后灭亡还有二十几年。他早年有科举入仕之心,可惜遇到了乱世。还好,他有一位叔叔牛峤可以投靠。牛峤的祖父是前朝著名宰相牛僧孺(就是当年“牛李党争”一方的主帅。他在任大都督府长史时,长期派人暗中保护“十年一觉扬州梦”、经常去青楼的杜牧)。唐朝末年牛峤任川西节度判官,牛希济便入蜀去投靠他。
唐风:不久唐朝灭亡,川西节度使王建称帝建立(前)蜀,于是牛峤、牛希济均在朝中为官。韦庄也从长安前来投靠。到了后主王衍时,牛希济做了翰林学士和御史中丞。同光三年(926年),前蜀被后唐灭了,明宗李嗣源对降臣牛希济比较赏识,拜雍州节度副使。
宋雨:看来虽然天下不太平,牛希济这一辈子基本平安,还能当他的官,做他的学问,写他的词。《花间词》中称他为牛学士,表明时人对他学问的尊重。今天牛希济只有14首词存世。他的词作清丽自然,远好过花间词中大部分辞藻艳丽、意境狭窄的作品。比如他的《临江仙·峭壁参差十二峰》:“峭壁参差十二峰,冷烟寒树重重。瑶姬宫殿是仙踪。金炉珠帐,香霭昼偏浓。// 一自楚王惊梦断,人间无路相逢。至今云雨带愁容,月斜江上,征棹动晨钟。” 词人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把楚王梦中与巫山神女相遇的神话故事写得凄清美丽,很显功力。
唐风:当然,千年来最被人们称道的,还是他的《生查子·春山烟欲收》。它描写的是一对恋人分别时依依不舍的场景。这首词的氛围与柳永的《雨霖铃》很相似,但不是在骤雨初歇的江边,而是清晨在芳草萋萋的古道旁。让我们来看看牛希济是怎样表现“多情自古伤离别”的 —
宋雨:“春山烟欲收,天澹星稀小”描述了一个天刚蒙蒙亮时的景色:春天远处的山上,雾气开始退去。天渐渐地亮起来,晨星慢慢看不见了。这十个字交代了季节、时间、氛围,既是景色的描写,又具有起兴的作用,为后面的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
唐风:接着,镜头从远景转向近景:“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词人正看着爱人的面庞,在远远的天边,低垂的残月仿佛挂在她脸旁。镜头再拉近,只见一串串的泪珠在滴落,在晨曦的映照下闪着光。难解难分的痛苦不言自明。有赏析文将“残月脸边明”解释为”西斜的残月,照亮她的脸庞,”这是错误的理解。西斜的残月不是照人脸,是它自身“明”。“临清晓”表明女子的脸是向着晨曦的。
宋雨:在牛希济的那个年代,词的发展还不成熟,于是这个【生查子】稍异于后来的格式,即定格过片的五个字那时是六个字:“语已多,情未了”。本词在这里有一处断开,让词成“长短句”,在这里增加顿挫和韵味,我感觉很有味道。已经相送了很远,该说的都说了。送君千里,终有一别,然而心中眷念不已。
唐风:末尾三句是写得最妙的。词人用一个动作加一句话,把女子不舍的感情和复杂的心态刻画得惟妙惟肖:“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她已经横下心走了,可是又回头,再说一声。她希望爱人看到芳草就会想到绿罗裙、想到自己,她打心眼里盼望情郎能够有忠贞不变的爱情。
宋雨:由于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我也见过这样的断句:“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 /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若是这样,最后两句可以理解为是男子对女子的承诺。这样虽然未尝不可,但我感觉这样的跳跃稍显不合逻辑,而且感染力也不够强。我倾向于从女子的角度来表达。
唐风:我同意你的看法。我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时,马上联想到我大学里听过的一首邓丽君的老歌《送你送到小村外》:“送你送到小村外,有句话儿要交待,虽然已经是百花开,路边的野花你不要采……”牛学士笔下的女子,同样是情深似海又忐忑不安,但她的表达更加含蓄委婉,好得不是一点点。
宋雨:这是一首仅41个字的小令,它不可能像柳永《雨霖铃》那样层层铺叙,但它清俊自然,白描生动,结句尤佳,把恋人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刻画得入木三分,实在是一等好词!
唐风:没错。这首词一经问世,就引来的各方的叫好。这其中典型的,就是一百多年后的北宋著名词人贺铸。他也写了一首【生查子】。而且因为他太喜欢原词的结句,他干脆把词牌称为“绿罗裙”,而且最后两句完全照抄。他的《绿罗裙·东风柳陌长》是这么写的:“东风柳陌长,闭月花房小。应念画眉人,拂镜啼新晓。伤心南浦波,回首青门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宋雨:这是站在男子的角度,思念已经与他分别的爱人。头两句是说在夜间的春风里,独自徘徊在伴有柳树的长路上。云彩遮月,远处花看不清了。第三、四句设想爱人(“画眉人”)的情况,她清晨的正在镜前哭泣。此处“拂”我认为通“抚”,“抚镜”即照镜,南北朝谢灵运有“抚镜华緇鬢,揽带缓促衿。”词的最后四句回忆伤心离别的地方,然后“抄袭”了牛希济的名句,强调自己对爱人的感情和思念。有一点要说明一下,在贺铸所生活的北宋晚期,【生查子(绿罗裙)】这个词牌完全成熟了,每句五个字,第五句没有“语已多,情未了”那样的断开。贺铸这首词你认为怎么样?
唐风:从今天的角度看,贺铸是个词作大家,对词的贡献以及名气,都远胜牛希济。他的这首《绿罗裙》如果单拿出来看,无疑是一首佳作。且它较为少见地站在男子的角度,把思念和爱意刻画得颇为深刻。然而,相比于牛学士的《生查子》,因为贺铸词是描写一个人,其气氛烘托就略显欠缺。本词虽全文引用了“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但因为前面没有“回首犹重道”这样的铺垫,便少了许多的情韵。所以,如要比较这两首词的高下,我的一票将毫不犹豫地投给牛希济。
谢谢朋友赏识。
花姐好。可能是现在文人地位低下,不整出点儿噪声来太寂寞,呵呵。
谢谢油翁临读,总结。
先生像是做过语文老师,善于总结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