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唐宋韵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唐宋韵》47.《金陵五题》(选二)刘禹锡

(2023-11-20 19:06:45) 下一个

《金陵五题》(选二)

刘禹锡

石头城(1)

山围故国(2)周遭(3)在,潮(4)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5)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6)来。

 

乌衣巷(7)

朱雀桥(8)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9)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  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西清凉山一带,三国时东吴曾依石壁筑要塞。

2.  故国:此处指故都。

3.  周遭:周围,这里应指都城四周的城墙遗址。

4.  潮:指长江的浪潮。

5.  淮水: 即秦淮河。

6.  女墙:建在城墙顶部外沿上的薄型挡墙。

7.  乌衣巷:金陵城内街名,位于秦淮河以南。

8.  朱雀桥:六朝时金陵正南朱雀门外横跨秦淮河的桥梁。

9.  王谢:六朝望族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之合称,后为士族大家的代称。

 

刘禹锡(772 — 842年),字梦得,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称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但一说他是匈奴后裔)。刘禹锡是中晚唐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大臣,有“诗豪”之称。刘禹锡出生于小官吏家庭,很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刘禹锡于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任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后入节度使杜佑(杜牧的祖父)的幕府任掌书记。杜佑拜相后,刘禹锡亦迁监察御史。 “永贞革新” 失败后,刘禹锡屡遭贬谪。后历官集贤殿学士、礼部郎中、苏州、汝州、同州刺史。从开成元年(836年)开始,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刘禹锡于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卒于洛阳,享年70岁,追赠户部尚书,葬于荥阳。

刘禹锡在诗,文、赋、哲学的等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他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刘禹锡的诗明快俊朗,兼有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艺术表现力。刘禹锡的咏史诗蕴含深刻的哲理,历代为人称道。刘禹锡的仿民歌作品朴素清新,风格独特。刘禹锡的辞赋量少质高,以《秋声赋》最受后人推崇。他的《陋室铭》也是流传千古的骈体文名篇。

刘禹锡自编其著述《四十通》,今已不传。《新唐书·艺文志》载《刘禹锡集》40卷,宋初亡佚10卷,剩余30卷。而后北宋学者宋敏求搜集遗佚,辑为《外集》100卷。这些著作中包括诗集18卷,刘禹锡现存诗词800余首。

诗词作品影响力总体评分: 5.

 

宋雨:《金陵五题》是中唐诗人刘禹锡的一个著名的咏史诗系列。金陵是南京的古代称谓,也是今天人们熟知的南京的别称。南京是我所知道的别称最多的一座城市,除了金陵之外,在历史的不同时期还有近20个别称,比如秣陵、冶城、建业、石头城、建康、江宁、应天府、丹阳、天京等等,实在有些让人困惑。

唐风:要说清楚这个问题的确需要一些笔墨。我们挑最重要的说说:在公元前三世纪的战国时期,楚威王借长江天堑为屏障在南岸筑“金陵邑”,金陵之名即源于此。此地区在秦朝称为“秣陵”。公元229年,东吴大帝孙权在此建都 ,称“建业”,“石头城”是当时孙吴政权在在长江边的高地修建的类似于要塞的军事设施,广义上也把“石头城”作为南京的别称。从东晋建国(317年)到南朝的宋、齐、梁、陈四朝最后灭亡(589年),此地是这五朝的首都,名“建康”。在唐朝与宋朝之间的五代十国时期,它是南唐(937年— 975年)的都城,名“江宁”。明朝初期(1356-1421年) 以南京为都城,名称分别有"应天府”、“京师”、“南京”等。在1853-1864年,南京(当时属清朝江宁府)成为太平天国的首都,名“天京”。中华民国政府于1928年定都南京,直到1949年撤离大陆。

宋雨:这也就是为什么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 孙吴、东晋和南朝四国,外加南唐,明朝早期,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这些朝代或国家存在的时间都比较短,最长的东晋也不过104年,难怪刘禹锡在另一首诗中有“金陵王气黯然收”的喟叹。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以南京建都的大多为国家处于分裂时期的小朝廷,而当国家一旦统一时,南京的地位不仅降低,而且有时被当权者有意识地打压乃至肢解。

唐风:想想这也不难理解。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北有长江天险,周围有几座山,防御条件较好。南京所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撑一个国都。而且从事实来看自三国以来中国经济的重心就开始逐渐南移,而作为统一大朝的隋、唐、北宋,其国都政治中心却依然在北方。因此,如果南方有像南京这样的前朝都城,在统治者看来就是一个相当大的潜在威胁。一旦南方出现分裂势力,以南京为都城,割据的危险就相当大。

宋雨:正因为如此,隋朝刚一建立,隋文帝杨坚立刻就下诏:“建康城池宫室并平荡耕垦。”— 把南京城内皇宫全部毁掉成农田。隋朝在南京设置蒋州。唐朝统治者对南京的态度也类似,即绝不允许南京东山再起,成为政权的隐患,而且进一步把南京地区的郡县被分割于其他不同州。此时扬州的地位开始上升,为淮南道治所。扬州位于长江以北的平原地带,在对北方的防御形势上弱于南京,不利于割据。到刘禹锡的时代,离隋朝建立刚过200多年,南京城早已风光不再,相当破败。

唐风:刘禹锡在《金陵五题》的序言中说“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尝有遗恨。”刘禹锡虽然籍贯洛阳,但他们家为躲避安史之乱来到了江南。刘禹锡出生于今天的浙江嘉兴(当时属苏州),一直到18岁时才离开。所以他是个地道的“江南客”。我猜想他也是有浓重的江南口音,跟那里的人无异。

宋雨:刘禹锡中年以前的履历很简单,他从小天赋过人,18岁就离开第二故乡嘉兴去长安宦游。刘禹锡在贞元九年(793年)21岁时就登进士第,在唐朝进士中是相当年轻的。那年放进士32人,其中包括柳宗元,两人成了终身的挚友。刘禹锡的升迁也比较顺利,到31岁时已升任监察御史,是朝中令人侧目的青年才俊。

唐风:然而就在第二年,刘禹锡的人生出现大的挫折。刘禹锡入仕后政治热情很高,参加了顺宗准许的由王伾、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然而由于这次革新触动了宦官和藩镇集团的利益,结果只持续了5个月便宣告失败,王叔文被赐死,其他人悉数被贬。刘禹锡被贬至朗州(今湖南常德)做司马。这就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宋雨:司马一职名字听起来挺雄壮,它是刺史的佐官。但在唐朝这个职位经常被用来安置被贬的朝官,比如白居易就当过4年的江州司马。这个时期司马的最大特点是无实权。这些人属于犯了“错误”的京官,在地方上呆着,以观后效。其实司马的品级和待遇并不太低,根据州的不同地位有所不同,大多在六品左右,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处级”至“副局级”。

唐风:刘禹锡在朗州司马的位置上一贬就是11年。到元和十年(815年)他终于被招回京,可以一展政治抱负了,可他嘴不闲着,很快作了首《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的讽刺诗。他忘了11年时间还太短了点儿,当年贬谪他的那些势力还在。既然你不服气,那就马上再请你离京 — 这次是出任连州刺史,当时广东连州属于荒蛮之地。5年以后他又调任夔州刺史(治所在今四川奉节一带),然后任和州刺史(治所在今安徽和县)。当他在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卸任和州刺史时,漫长的贬谪和外放的日子终于结束了,这一年刘禹锡已经54岁了。

宋雨:哈哈,“前度刘郎今又来”!刘禹锡之所以是我最喜欢的诗人之一,不仅因为他诗写得好,而且真是一个乐观豁达的人。也许是因为心态好,他的身体也好,经得起折腾。而且刘禹锡是个少见的诗人哲学家,他看问题、写东西有相当深度。这一点我们从下面他的《金陵五题》中应该能清楚地看出来。

唐风:有诗解说这个系列是诗人在罢和州刺史回东都洛阳时,“途经”金陵而作。这个说法显然是不正确的。和州在长江以北,金陵在江南,和州去洛阳怎么会途经金陵呢?实际情况是,刘禹锡专门抽出时间到这个衰败的六朝古都去看了看,以了却他的一桩心愿。根据其生平年表,游览完金陵后,他还在扬州见到了白居易,那首有名的七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内有“沉舟侧伴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就是这次的作品。然后他还与朋友一同游了楚州(位于今江苏淮安市东)。他在路过汴州时他还拜会了令狐楚,并有唱和。

宋雨:即使是一首小诗,如果牵涉到古时的时间与地点,就需要细心一点,靠想当然就可能出错。前面说过东吴定都金陵,称其为“建业”,“石头城”是那时在长江边的高地(今清凉山一带)修建的类似于要塞的军事设施。后来广义上也把“石头城”作为南京的别称。那么诗人笔下的《石头城》究竟是广义的首都还是狭义的石头城要塞呢?

唐风:我认为诗人是聚焦于江边这座要塞的,然而第一句“山围故国周遭在”却是对故都的总体描写。南京周围有钟山、牛首山、幕府山等山体,它们不高,且不连续。说它们围着古都是可以的,但有的赏析文章说金陵是在“群山环抱之中”,那就想当然了。“在”字此处是一个动词,于是“周遭”应是作为名词的。然而是周围的什么还在呢?我认为应是城墙的遗迹。即使是隋朝有计划的损毁,因为城墙规模非常庞大,还是可以看到遗迹的。所以我对这句的理解是“山脉围着古都,四周的城墙遗迹还在。”

宋雨:我认为你这个理解是有道理的。从第二句“潮打空城寂寞回”开始,作者的目光开始着眼于江边的石头城要塞。当时整个都城虽然衰败了,但城里面并不是没有人的。然而石头城这座范围不大的要塞则是彻底被荒废了。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描述潮水拍打着石壁,仿佛得不到一点回应,只好带着叹息退去了。当白居易后来读到这一句后说:“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词矣。”然而这里我另有一个问题:“潮打”说的是长江的浪潮还是秦淮河的浪潮呢?

唐风:这是个好问题。今天的石头城在在秦淮河边,但不挨着长江。秦淮河很窄,水流极缓,几乎不可能有浪。浪潮从何而来呢?我很纳闷,就去查询复原的古地貌,结果找到了答案 — 一千多年前的长江沿岸在今天的莫愁湖-清凉山一线,比现在的长江往东南移了一、两公里。所以,一千多年前刘禹锡的时代,长江的浪是直接拍打石头城堡的。

宋雨:原来是沧海桑田啊!下面“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是极有情致和韵味的两句。“旧时月”让我想起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两者将永恒的月色与人类的历史的变迁相对比。然而不同的是,王昌龄那句“不破楼兰终不还”把诗的情调转成了豪迈,而本诗则让沧桑感延绵不绝,令人久久沉思。

唐风:在一千多年前,石头城要塞靠近秦淮河入长江处,北面临长江,西面靠秦淮河。显然其城墙和女墙的遗迹还在。古时的城墙是很宽的,甚至有几米宽,士兵可以在上面集结和运动到需要的地点。女墙是城墙外缘的薄墙,大约一人高。它是一种防御结构,一般隔一小段就有豁口,便于士兵射箭和抛石。

宋雨:“夜深还过女墙来”又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月亮从东边升起,一开始很低,月光被女墙挡着,照不到城墙上。然而随着月亮升高,深夜的时候月光就好比翻过墙来了。这种在暗夜的苍凉之中以月光与废弃的古城相辉映,将大自然的永恒和人间的沧桑之变相比衬,是非常高妙的写法。

唐风:好,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二首《乌衣巷》。它的表达方式与《石头城》不太一样,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兴亡”这一主题。它放眼金陵城的两个典型地区,以独特的视角描写动植物和巷陌。我们先来解释一下诗中的几个词:“乌衣巷” 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乌衣巷由此而得名。在东晋和南朝,很多世家大族都居住于乌衣巷。今天,乌衣巷地处南京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

宋雨:朱雀桥离乌衣巷不远,在当时是一座木制浮桥,当然不可能保留到今天。现在朱雀桥的名字被安到了另一个无关的桥身上。有学者经考证认为,历史上的朱雀桥就建在如今镇淮桥的位置。镇淮桥虽然不够美观和古色古香,但也是一座石桥,现在有人建议把它称为朱雀桥。

唐风:诗中的“王谢”是六朝望族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的合称,晋永嘉之乱后,两家从北方南迁至金陵,后因王谢两家在江左五朝人才辈出、闻名朝野,“王谢”便成为显赫世家大族的代名词。比如王导是东晋开国元勋、书法家。王俭是南朝的一代儒学宗师,而王融、王籍、王褒等是当时知名的诗人。

宋雨:我对王家不解不多,但在大约10岁时就知道谢家,是从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开始的。谢道韫博学聪颖、超逸脱俗,而且有勇气挥刃杀敌,是千古罕见的女子。我心中第一大才女永远都是她,尽管后来又了解了李清照和明末的柳如是。谢家男人也不逊色,谢安是东晋的宰相,而谢脁和谢灵运是一直影响到今天的著名诗人。李白对两位的诗才佩服之极,而且受到他们的影响。

唐风:虽然刘禹锡本人和白居易都认为《石头城》是5首中写得最好的,但今天名气最大的却是第二首《乌衣巷》。我想这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乌衣巷》写的很美,即使是没有历史知识的孩童,也可以在字面上欣赏它。

宋雨:诗的前面两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是一个工对,尽管七绝不要求对仗。注意“雀”和“夕”二字是入声字,古音为仄声,且“斜”字读xia2(同“侠”)音。朱雀桥于乌衣巷地点相近,据说那时朱雀桥附近的朱雀门建有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为谢安资助修建。朱雀桥与乌衣巷两个地名既显示对仗的语言美,又让人唤起关的历史的联想。

唐风:桥旁有花开本是美好的景象,然而开的却是“野草花”,一下子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凉的色彩。设想一下,在当年车水马龙的朱雀桥畔,野草被人踩踏,是长不繁茂的。 “朱雀桥边野草花”凄美无语,却好似当年都城衰落后的喟叹。“乌衣巷口夕阳斜”一句,进一步显示日薄西山的惨淡景象,暗示那个喧闹奢华的都城早已随风而去。

宋雨:七绝的四句,按常理也应大致遵循“起承转合”的。经过前两句环境的描写和气氛的烘托之后,一般的作者恐怕会去正面写兴衰了。而刘禹锡却独辟蹊径,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几百年过去了,一代代的燕子总是在屋前飞来飞去。然而,房屋的主人却变了,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

唐风:第二首诗又用“旧时”一词,刘禹锡怎么就不换个词呢?他当然是有意如此的。“旧时燕”与中的“旧时月”一样,都被赋予了历史见证者的角色。两者都不随人类王朝的变故的而改变。然而房屋的主人,却以“寻常百姓”取代了士族大家。这座衰败的城市的不仅人口减少,而且人口构成发生了的改变。有一种“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清朝张英诗)之感。

宋雨:“金陵怀古”是唐宋咏史诗中的一个专题,很多诗人都写过。刘禹锡的《金陵五题》是其中的优秀篇章。从赏析的这两首可以看到,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对比的手法和精妙的遣词造句,用很短的篇幅就起到了“咏史”的效果。

唐风:刘禹锡写作这首诗时已是中晚唐时期,大唐颓势毕露。朝廷里“牛李党争”如火如荼,权臣相互倾轧;宦官专权愈演愈烈;藩镇割据尾大不掉。作为有政治理想的士大夫,刘禹锡期望这种情况有所改变。因此,这个系列的主旨,也许不仅是抒发对前朝的感叹,也希望当朝统治者能以史为鉴。可是,大唐王朝在在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它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一步步走向灭亡了。

 

【论坛中与网友交流。点入位于最下。】

《唐宋韵》47.《金陵五题》(选二)刘禹锡 唐宋韵 - ♂ 给 唐宋韵 发送悄悄话 唐宋韵 的博客首页 (49686 bytes) (589 reads) 11/23/2023  22:12:21 (8)

 《唐宋韵》47.《金陵五题》(选二)刘禹锡 唐宋韵 - ♂ 给 唐宋韵 发送悄悄话 唐宋韵 的博客首页 (49686 bytes) (85 reads) 11/23/2023  23:59:22 (4)

《唐宋韵》47.《金陵五题》(选二)刘禹锡 唐宋韵 - ♂ 给 唐宋韵 发送悄悄话 唐宋韵 的博客首页 (49686 bytes) (120 reads) 11/23/2023  22:08:44 (6)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abcdaren 回复 悄悄话 不让发牢骚,何来刘白、刘柳?何来陋室铭、长恨歌?
苏子够开朗,侣鱼虾、友麋鹿。空有‘致君尧舜亦何难’之才,还不是老病终于常州?
牢骚太胜防肠断的柳亚子君,只喜欢假大空的故人压根不想用他,昆明湖、子陵滩都去不了。
如果柳大诗人活到现在,香港也呆不下去了吧?
唐宋韵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abcdaren' 的评论 :
不那么有政治意识,开朗一点,爱谁是谁,刘梦得们就没那么多牢骚啦。
abcdaren 回复 悄悄话 石城虎踞,金陵春梦。。。本来嘛,生子当如孙仲谋!
可惜一代不如一代,留苏生换清华学生辅导员,再换小学生。。。只会折腾、蔫拱、喊口号。
乌衣巷换了马仔们住,文学大腕们又有什么好去处?刘梦得们只好流落海外,发发牢骚。。。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