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
白居易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况此残灯(1)夜,独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晓(2),风雨正苍苍。
不学头陀(3)法,前心安(4)可忘。
1. 残灯:将要熄灭的灯。
2. 殊未晓:还没有来临。
3. 头陀:苦行僧。
4. 安:怎么。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出身于一个中下层官宦家庭。白居易是中国文学史上极负盛名中唐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后因战乱等因素迁徙于符离(今属安徽宿州)和江南(今江苏和浙江)等地。白居易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800年)进士及第,803年授秘书省校书郎,后历任盩庢(今周至县)尉、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左拾遗、京兆府户部参军、太子左赞善大夫等。宪宗元和十年(815年),他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回朝后任主客郎中、知制诰,后加朝散大夫。穆宗长庆二年(822年)至文宗宝历二年(826年)间,他先后任杭州刺史和苏州刺史。白居易晚年(约55岁后)大多居于洛阳香山履道里宅邸中,除短暂任河南尹之外,大多任太子宾客分司、太子少傅分司等高官闲职。武宗会昌二年(842年),白居易以刑部尚书致仕(退休)。白居易于会昌六年(846年)8月去世,享年74岁,谥号“文”,葬于洛阳香山。
白居易的诗在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重要地位。他与元稹、张籍等人倡导的“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留下了大量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作品,而且这些诗作大多具有平易通俗,朴实真挚的特色。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是流传千古的长诗名篇。白居易的作品在其生前就已享有盛名,广泛流传于各阶层,还远及西域、朝鲜、日本等地。白居易还是一位较早写词的唐朝诗人,他的几首小词也流传甚广。
白居易共有近3000首诗歌存世,为唐朝诗人之冠。白居易生前曾对自己的诗文进行过数次编集,初名《白氏长庆集》,后改名《白氏文集》,共收诗文3800多篇,成75卷。文集在白居易暮年被抄写五部,分存于庐山、苏州、洛阳及其侄子、外孙等处。《白氏文集》75卷中有71卷流传至今。
诗词影响力总体评分: 8
宋雨:白居易的诗作极负盛名,但他的爱情悲剧却让人扼腕叹息。一千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悲痛与无奈已经随风而去,但“有情人难成眷属”的爱情主题却永世不变。于是,大诗人的这段长达三十余年的恋情被当成故事和八卦,亦真亦幻地呈现在现代人的面前。
唐风:白居易那年头不太兴撰写如今的这种长自传,所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细节不可能准确还原。但白居易是一个笔耕不辍的诗人,而且重视自己作品的传世。他晚年将自己的3800多首诗抄成五份,分别被五个地方的不同的人保存,如今百分之八十以上被保存下来了。这使得后人研究白居易,包括他的恋情有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宋雨:是的,正是通过他在二十多年间写给湘灵的9首诗作,以及他的生平年谱,他与湘灵的爱情得以被大致梳理清楚。当然,有人为了煽情,刻意时空拼接,还会夹带私货,这样虽然听起来感人,但已经跟事实脱节了。我们这里力求客观。
唐风:白居易是中唐人,他公元772年出生于河南新郑。那时候藩镇割据导致的战乱时有发生。为躲避藩镇割据导致的战火,白居易11岁时,其在徐州做官的父亲把全家安置到宿州符离(今安徽符离集)。白居易在符离以及今天江浙一带的几个地方,度过了他的少年时光。他家里有近亲在江浙一带做官和居住。
宋雨:湘灵是他们在符离的邻家姑娘,她比白居易小4岁。后来,两个青梅竹马的少男少女就相爱了。几年间他们两人的关系愈发亲密,这从白居易19岁时写给湘灵的《邻女》一诗可见倪端:“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唐风:白居易的母亲不允许这种恋情的发展,更不会同意儿子娶湘灵为妻,因为儿子是要参加科举考试,将来要做官的,未来的儿媳应该门当户对。白母性格强硬且偏执,而白居易性格比较柔弱,不敢违抗母命。因此在他20岁出头离开符离去长安游历时,只能与湘灵含泪道别。
宋雨:据说临行前湘灵送给他一双亲手做的鞋子,而白居易也保证只要在外面混出名堂,就回来娶她为妻。据说白居易临死时手里还死死拽着那双鞋子。看来白居易一生历经千娇百媚,但还是此生挚爱难忘。
唐风:白居易于贞元十六年(800年)28岁时中进士。然后他返回符离住了近10个月。他向母亲恳求与湘灵结婚,遭到母亲严拒。又过了四年,32岁的白居易通过制科考试在长安获得校书郎一职,于是举家迁到长安。离开前他再一次哀求母亲答应他和湘灵结婚,结果不仅遭到拒绝,而且离开的时候,白母都不许他和湘灵见上一面。
宋雨:在为数不多的唐宋文学巨匠的记录中,我们既可以看到象欧阳修的母亲、范仲淹的母亲那种令人尊敬的女性,也可以看到如陆游和白居易的那种强势又偏执的母亲。
唐风:过了一两年,白居易从校书郎职位离任后,到长安近郊出任周至县尉一年。《长恨歌》和《卖炭翁》就是他在此间的作品。白居易这时大约34岁,正是他才华、豪情和感情最蓬勃的时候。但他内心深处无法忘记湘灵,写了好几首思念她的诗。在《冬至夜怀湘灵》一诗中他写道:“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宋雨:何止是直接写给湘灵的诗呢?你看看《长恨歌》的结尾:“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难道不也是他自己的“长恨歌”吗?
唐风:此时的白居易仕途顺利,虽然左拾遗官阶不高,但具有每日上朝时坐在文武百官之前紧靠皇上的殊荣。独身的白居易,既有来自母亲的压力,也须面对朝中同僚对自己家室状况的关注。于是,白居易37岁时与同僚杨虞卿的堂妹结了婚,杨家门第较高,白母非常满意。
宋雨:白居易与妻子的关系究竟怎样,未见直接的文献显示。但这个婚姻无疑是“完成任务”式的。而且我们从他们结婚十几年后白居易大量纳妾,或可推知两人感情一般。婚后没多久,白居易就写给杨氏一首不短的五言诗《赠内》。乍一看白头偕老、生死与共好像是其主题,但其主要篇幅却是以古代四位贤人的妻子为例,教导杨氏若有粗茶淡饭,勿求美味佳肴;若有荆钗布裙,勿求绫罗绸缎。
唐风:有人对《赠内》颇有好评,说这是白居易新婚时写给他妻子的慰勉诗,诗中表达了诗人高尚的爱情观和人生观云云。还有人评价中性,认为这不是新婚燕尔写给妻子的情诗,不过是把自己的婚姻观,即安贫乐道、以夫为纲等传达给对方。当然,诗中言辞较为恳切、委婉,所表达的意愿与那个时代士大夫对婚姻的期待是一致的。
宋雨:另有现代读者对此诗评价较差,认为给新婚燕尔的妻子的诗非但没有爱意的表达,反到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势,用“三从四德”那一套给杨氏洗脑,要她对自己言听计从。我虽然是白居易的崇拜者,但我同意这样的看法。
唐风:关于安于贫困这一点需要多说两句。其实白居易一生对钱财是很在乎的。他的许多诗就是对自己的俸禄和财物津津乐道。就在他结婚前后,他主动要求辞去左拾遗,去接受一个空缺的七品下官职“京兆府户曹参军”(大约相当于今天市民政局的一个科长)。这个工作的职责,与给皇帝提意见、建议的左拾遗简直没法比,但此职位俸禄稍高。他很希望将来能够荣华富贵,可又害怕有朝一日连这两亩三分地也不保,落得被埋怨嫁错了人。
宋雨:据说,白居易婚后跟湘灵还有一次交集。元和十年白居易44岁时,被贬到江州(今江西九江)任司马。在去的途中,白居易和夫人偶遇漂泊的湘灵父女,并写下了《逢旧》。他在浔阳江头写下的《琵琶行》里的琵琶女也有湘灵的影子。 另外,白居易53岁时有一次路过符离,想去再看看湘灵,但父女二人已不知所踪。有一种说法是湘灵出家了。
唐风:白居易年轻时有兼济天下的理想。然而中唐以后的政治黑暗,尤其是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经历对他打击很大。他开始考虑“中隐”,思想转为“独善其身”。821年还京返职以后,他主动要求外放,先后任杭州、苏州刺史。几年后他定居东都洛阳,远离长安政治中心。
宋雨:白居易在东都生活了近20年,历任多职,多是三品以上高官,俸禄相当丰厚。此时钱有了,湘灵却没了。人生和仕途也停滞了,于是50多岁的白居易除了寄情于诗、酒、山水等之外,他的私生活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大量畜养家伎。
唐风:他还为她们写了不少诗,有名字的就不下十几个。不仅如此,他每三年就要换一批,大都是15岁左右的。这恐怕是因为他心中永远凝固着湘灵15岁时的倩影吧。可是,这样的补偿有多少真实感,能带来多少愉悦呢?
宋雨:我好几次在网上看到有人问:白居易44岁最后一次见到湘灵。看到湘灵在漂泊,为什么不带她走?做个妾难道不行?总比她漂泊四方强吧。
唐风:我想有下面几种可能:一、白居易认为妾这个名分太辱没了她,可又没有勇气和能力做得更多;二、很多年过去了,白居易面对40岁的湘灵,一个浪迹四方的衰老的贫贱女子,已经跟梦中的湘灵连不到一起去了;三、湘灵从青丝等到白发,早就心灰意冷了,更不要说是做妾。
宋雨:就算双方都愿意,实际操作也远非领回家一个小猫、小狗那么简单。比如当时白居易处于在被贬之中,经济状态和自由度都比较差。另外,夫人杨氏或许也不能接纳湘灵。
唐风:所以说尽管此时白母已经去世,婚姻似乎可以自主了,但物去人非,白居易的内心应该是非常清楚这一点的。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在婚后的那个雨夜,他独宿空堂,心中异常伤感。
宋雨:这首《夜雨》,写于作者40岁左右,也就是他结婚3年以后的一个灯残夜暗、风雨苍苍的不眠之夜。在潇潇雨夜,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令人感到孤独寂寞。若是心上人在侧该多好啊。于是黯黯之中,思念之情如泉水般涌出。
唐风:二百多年后,苏轼评论说“元轻白俗”。元稹是不是轻浮我们这里暂且不讨论,但白居易这首诗真是非常通俗。这也不奇怪,元白二人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就是要让诗通俗浅白。据说白居易希望自己的诗能让没有文化的老太太也能听得懂。
宋雨:我喜欢白居易的“俗”。这个“俗”是通俗,而不是庸俗和低俗。虽然他在与湘灵的爱情这件事上不够“男人”,辜负了湘灵,也辜负了他自己。但我还是非常喜欢他本人和他的诗,包括这首《夜雨》!湘灵不识字,他写给湘灵的诗都极易理解。或许他写的时候,希望有朝一日它能传到湘灵耳中。
唐风:如果诗的每一个断句算一句的话,1-8句是“朝思暮想”,9-12句是“孤独凄凉”,第13-14句是“此情无解”。第1-4句写得非常有意思,简直就不符合诗的一般规则,用了大量的重字、叠字,比如:我有所念/我有所感;隔在/结在;远乡/乡远;深肠/肠深;去不得/解不得;无日不/无夕不等。
宋雨:但仔细想想就知道,这正是作者刻意而为之,反映了他那挥之不去的情爱,循环往复,如泣如诉。
唐风:最后一句说“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后面应该是句号还是问号?– 他到底想不想学头陀法(苦行僧),然后求得解脱呢?
宋雨:唉,他只想学“鸵鸟“。他不敢违抗母命,只是某个雨夜偶尔感动一下,周而复始,如此而已。爱是要付出代价的。虽然他一直思念着湘灵,却没有为此付诸行动。我知道这样讲可能有失公允,但这是我作为白居易的忠实粉丝对他唯一诟病的地方。
唐风:早年的阻碍来自于母亲,但后来就比较复杂,也许物去人非已经完全不可能了。而且人在官场上混,不会总是清纯如少年。当门第观念开始进入他的心灵,难道他还能像当初那样欣然接受一个不识字的贫家女子?
宋雨:我们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假如”和“也许”。但这终究是一个让人叹息的爱情悲剧。白居易在挣扎多年之后,还是娶了门当户对的杨氏;卑微的湘灵最终消失于江湖 (据说遁入空门)。诗人晚年虽然歌伎佳人环绕,但也不可能给他带来解脱,我们为尊者讳,不给太多恶评。毕竟,从爱情的角度上讲他也是不幸的。我们后人更关注的是他那光照千秋的诗作。
唐风:如今我们一提起“诗仙“就想起李白,其实李白是清朝之后的诗仙,而白居易不仅是第一个自称“诗仙” 的诗人,而且他也是被大唐王朝“官方认证”的诗仙。这从唐宣宗李忱的七律《吊白居易》可以看出。这首诗既总结了白居易一生的杰出成就,还把他的名字和最著名的两首作品非常巧妙地嵌于其中,感情真挚又凸显才华,它是我读过的最好的悼亡诗(此处取广义)之一 —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宋雨:大诗人白居易当然配得“诗仙”的称号。还要一提的是,大唐文化之所以兴盛,重要的一点在于皇帝们尊重文化、热爱文化,而且他们自己也很有文化。
是的,同意。
白更现实一些
李想象力无人可及
谢谢。您的文章如有链接,我很想学习一下。
单从诗歌艺术的角度讲,这首的确算不得名篇。然而我们今天读古诗词,最好同时也读懂人、读懂时代背景。从这个角度讲,选本诗也有些必要。
谢谢您褒奖。我们确实是两个人。
写的真好。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