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子·倚危亭》
秦观
倚危亭(2)。恨如芳草,萋萋刬(3)尽还生。
念(4)柳外青骢(5)别后,水边红袂(6)分时,怆(7)然暗惊。
无端(8)天与(9)娉婷(10)。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怎奈向(11)、欢娱渐随流水,素(12)弦声断,翠绡(13)香减,
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
正销凝(14)。黄鹂又啼数声。
1. 八六子:词牌名,又名《感黄鹂》。
2. 危亭:高处的亭。
3. 刬(chan3):同“铲”。
4. 念:想到。
5. 青骢(cong1):青白杂色的马。
6. 袂(mei4):袖子。
7. 怆(chuang4):悲伤。
8. 无端:无缘由。
9. 与:给与。
10. 娉(ping1)婷:美丽。
11. 奈向:奈何。
12. 素弦:即“素琴”,即没有弦的琴。相传陶渊明“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 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13. 绡:丝织物,这里更可能指女子分别时送给作者的薄丝手帕。
14. 销凝:消魂凝愁,即愁绪无法派遣的状态。
秦观(1049-1100年),字太虚,改字少游,号邗沟居士、淮海先生,扬州高邮(今江苏高邮)人,北宋著名词人、诗人、文学家。秦观生长在一个下层读书人之家,父亲曾到汴京游太学,秦观从小跟随私塾老师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秦观元丰八年(1085年)登进士第,先后任定海(今浙江宁波)主簿,蔡州(今河南汝南)教授。后入京任太学博士,供职秘书省,授左宣德郎。公元1091年前后秦观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都在史馆任职,受到苏轼指导,时人并称“苏门四学士”。秦观仕途坎坷,45岁起因新旧党争而遭谪放,历贬杭州(今浙江杭州)、处州(今浙江丽水)、郴州(今湖南郴州)、横州(今广西横州)、雷州(今广东雷州)。51岁卒于北归途中。
秦观书、文、诗、词兼长,尤以词作确立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秦观词是婉约词的典型代表。他吸收五代小令的韵味与柳永长调铺叙的风格,加入自己深情、婉柔、含蓄、凄美的艺术特色,形成了词史上独树一帜的抒情范式,对后代词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秦观的散文风格多样,其策论文尤为出色。秦观的诗感情深厚,意境悠远,也是自成一家。秦观的书法兼具备东晋和颜体风格,刚柔并济,也是一流水准。
秦观存诗430余首,词110余首,辞赋10篇,散文250余篇。 著作有《淮海词》三卷,《淮海集》40卷、《劝善录》、《逆旅集》等。
诗词作品影响力总体评分: 6.
唐风: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一般认为他是苏轼成就最高的学生,然而他的词风却与老师完全不同。他词的是沿着前代婉约词人,如花间派词人、李煜、欧阳修、晏殊等的脚步,把婉约词的细腻和优美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而且他的小调和慢词都很出色。
宋雨:秦观是在他28岁时第一次见到比他年长十几岁的苏轼。苏轼对其文采极为赞赏,还专门写信给王安石介绍秦观,后者也大赞其才华。后来在苏轼和王安石两人的共同鼓励下,秦观第三次赴汴京应试,终于进士及第,这年他36岁。
唐风:在秦观入官场的第7年,即元祐七年(1092年),被贬的苏轼自扬州被召回汴梁,官至礼部尚书。在此后大约两年间,秦观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同时供职国史院,他们与苏轼多有往来,这就是“苏门四学士”的由来。
宋雨:秦观在官场的十几年,正值北宋新旧两党党争激烈,朝中得势方与失势方反复交替的一段时期。因为与苏轼的交往密切,秦观经历了数次宦海沉浮。他在宋哲宗亲政后几次被贬,直至南陲雷州。徽宗即位后他受到赦免复官。不幸的是他在北归途中病逝,享年51岁。
唐风:秦观与苏轼亦师亦友。他们在政治观点上高度一致,但个性上却很不相同,苏轼性格乐观,能直面人生的磨难。而秦观性格则偏柔弱,因此在遭受打击后缺少苏轼的那种旷达,而是陷于愁闷中无法解脱。这也可能是他早逝的原因之一吧。
宋雨:秦观被认为是婉约词的集大成者和一代词宗。他的词轻灵、优美、含蓄,少用重笔,极好地反映了婉约词阴柔美的特点。我有时觉得非常神奇:一个直男,情感能够细腻到这种程度,对人和事的感触能够细微和敏锐到这种程度!这种高度的细致和敏感反映在他的作品中真是神奇。一般的婉约派词人、即便是女词人的表达也很难达到他的那种纤细和缠绵悱恻。
唐风:不要以为秦观是个瘦弱的白面书生,他其实是个满面胡须的大汉。他的外在形象和词风非常不搭。东坡虽然很看重秦观的才华,但也批评过他的一些词句过于香艳,这个我们在分析秦观的其他作品时候再说。现在我们来逐句赏析一下这首词吧。
宋雨:好。八六子,又名“感黄鹂”,这个词牌名不太常见,我不熟悉,也是借着分析这首词的机会来学习的。首先关于格式,这是一个上下片句式不一样的词牌。我原来以为本词下片从“怎奈向”开始,后来认识到可能不对,于是进一步检索,包括查看龙榆生先生的《唐宋词格律》,发现它是上阕三平韵,下阕五平韵。就这首词而言,下片第一句从“无端天与娉婷”开始。另外,这个词牌的变体非常多,相应也有不同的字数。龙榆生认为这篇《倚危亭》是正格,但也有学者认为它是变格。对此我们就没有必要讨论太多了。
唐风: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年间,秦观时年32岁,在此之前,秦观两次参加科举考试均失败,人已过而立之年,做官依然无望,于是在惆怅中回想起了昔日与一位佳人欢愉的良辰美景,抒发深深的思念之情。这首长调充分体现了秦观词在韵律、用词、结构等方面的艺术风格,是宋代婉约词的佳作。
宋雨:首句“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中,“危”是“高”的意思,作者独自倚着高亭上的栏杆,内心无限孤独寂寞。后面两句借鉴了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中的“离恨恰如芳草,更行更远还生”-- 无限的离别相思之情正如茂盛的青草,铲除不尽。“刬”同铲,李清照的《点绛唇》中也有“袜刬金钗溜”一句。
唐风:下句“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中,我们先来看看“念”这个字。没有它,句意也差不多,但它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它增强了句子的意境和跌宕起伏之感,使之更好地起到了抒情的效果。这种在某句之前本身不具有单独完整意义,但起到带动下文作用的字称为“领字”或“领格”。领字大多用去声字(汉语拼音的第四声),因为去声听起来激烈强劲,用于此处符合音律的要求。
宋雨:慢词长调一般具有有铺叙和多个层次,为了使词疏密有致,顿挫分明,词人就常用领字进行转承。例如柳永的《八声甘州》中,“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渐霜风凄紧”,“叹年来踪迹”三句的头一个字 “对”、“渐”和“叹”都是领字。领字以一字多见,两字和三字也常见,如李煜《乌夜啼》中“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虞美人》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都是二字领格的经典句式。
唐风:现在我们回到这首秦观词,去掉领字后,“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二句中,柳外/水边,青骢/红袂,别后/分时,对仗极好。“红袂”即红袖,指红粉佳人。作者回想起水边垂柳下与佳人依依惜别的场景,猝然心惊,伤感不已。
宋雨:“无端天与娉婷”意思是“老天爷无缘由地赐你美丽的容貌”。“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这个对仗句,其实是借鉴杜牧的《赠别》一诗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秦观很喜欢用“柔情”二字,在他的《鹊桥仙》里有“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唐风:下面一句中,“怎奈向”即“怎奈何”,这其实是三个字的领格,作者悲叹 “欢娱渐随流水”,今日已非从前。后面八个字“素弦声断,翠绡香减”,用词典雅,基本寓意的理解不是问题。对其字面意思的一个典型的解释是“我再也听不到你的琴声,你翠绿的纱巾上的香味慢慢消退了”。
宋雨:然而细究起来,这样的解释却有不求甚解之嫌。首先,“素弦”字面上看是素琴的弦。然而什么是“素琴”呢 ?原来这里头有一个典故,相传陶渊明不晓乐器,“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所以说素弦就是素琴,是根本没有弦的。“素弦声断”意思是音讯绝无,跟弹琴无关。
唐风:不仅如此。在后四个字中,凭什么说此处“绡”的意思是纱巾呢?“绡”本意是丝织物,可大可小,比如白居易的《卖炭翁》和《琵琶行》的“红绡”,是布匹那么大的绸缎;而陆游的《钗头凤》中“泪痕红浥鲛绡透”中的绡是指丝织的手帕。而且,纱巾是在女子身上,两人长时间不见,男子怎么知道“香减”呢?所以,这“翠绡”应该是两人分别时女子送给男子的信物,男子经常拿出来看,所以感觉到了“香减”。而这绡,以带着香味的丝织手帕较为可能。
宋雨:“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又是非常工整优美的对仗句。片片飞花在晚风中飘落,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啊。“蒙蒙残雨笼晴”,这句描写非常形象:大雨过后天气初晴,空中还有丝丝细雨如烟似雾、朦朦胧胧。“弄”和“笼”这两个动词张先和杜牧原来用过(张先《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在原诗词中已是令人叫绝的佳句。但秦观用在这里别有一番精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唐风:末句的“正销凝”是指作者茫然出神,愁绪淤积在心无法消除。再怎么写下去,然后结尾呢?作者的做法是“沉郁顿挫”。这本是杜甫诗歌的法宝,而此处秦观的技法同出一辙:不再继续痛苦下去,而转换视角和话题,以“黄鹂又啼数声”结尾。
宋雨:我的理解是黄鹂的几声啼鸣,惊扰了作者的凝愁。就如同唐代金昌绪《春怨》中“啼时惊妾梦” 的那只黄莺。
唐风:嗯,有道理。唐诗中的鸟鸣让妇人很不高兴,而此处的黄鹂啼鸣却是让作者转换一下心情,没准儿还能产生少许积极乐观的思绪。
宋雨:秦观的这首长调写得清丽、缠绵、优美,显示了他把对身世的哀叹融入艳情词中的高超技巧。有人说秦观在他的词中表现出感情是真情与纯情,是值得称道的,相比而言柳永的词却显示几分粗俗,反映其本人放浪形骸和逢场作戏的不良人品。这一点你怎么看?
唐风:秦观是继柳永之后另一个大量写慢词的词人,他当然借鉴了柳永词作的不少地方,尽管他不愿承认。两人虽同是婉约词大家,但词风有较大差异。秦观词表现哀婉时,感情上有很好的总体把握,不大起大落。而且他遣词造句精巧,表达婉约含蓄。而柳永的恋情词则很不一样。柳词的歌者、听者和读者都是市井阶层的普通百姓,所以表达比较直白,用词俚俗,这是他特意而为之。
宋雨:也就是说你认为两人词的差异是风格的差异,而不是水平的差异和人品的差异,是这样吗?
唐风:是这样的。此处我们只说秦观,秦观19岁就结婚了,家中有子,夫人健康。他留下的词作中有百余首爱情词,大多是写给青楼女子的,但却没有一句写给发妻。
宋雨:这些文人墨客娶妻生子好像就是为了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然后便去青楼跟歌女们谈情说爱、共享幽梦和柔情。家中财米油盐抵不上“金风玉露”。秦观多情、深情又处处留情。用“情深不寿”一词来形容他应该比较确切。
唐风:所以说,读古诗词,尤其是恋情词时,把作品中表现的深情与作者本人的人品相联系,特别是用今日的道德标准加以评判,经常是不准确或不合适的。
“无端”,无来由,有猜测的隐意,类同“端详” 的端字,“天与(之)娉婷”:上天赋予机会让你我“娉婷”,“与”,又有与佳人一起的意思,“娉婷”作为动词,就是你侬我好,和佳人相识相恋之意。
野史说秦观娶了苏轼的妹妹,这是完全虚构的。苏轼只有姐姐,没有妹妹。秦观的发妻姓徐,是家乡一位富商的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