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丝是个美军后备役军人。
1973年,由于拒服兵役者和其他反战激进主义分子定期举行示威游行,抗议政府的军事行动,诉求远离战争,政府废除了选征兵制改为募兵制,因而,根据美国兵役制度,贝丝是志愿兵。
美军物质待遇对家境一般的年轻人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她特别看重能够获得军费资助的高等教育,之后从事收入稳定而且待遇良好的白领工作。军队提供较高的工资收入,各种津贴和奖金,士兵免费食宿,免费医疗保健和牙科治疗,每年三十天带薪休假,免费法律服务,接受高等教育和享受奖学金的机会,服役期满二十年可以退休,从而获得终身退休金。
她如愿以偿,在军队服役完成初期的两年军营训练之后,以后备役军人身份上了大学,金融专业,并且成家生子,目前在新泽西一家银行做放贷经理,日子安静祥和。
2002年底,伊拉克战争风云突起,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波兰四国军队虎视眈眈,已经在科威特军事基地集结,布阵设防,一旦命令下达,几十万大军将席卷伊拉克本土。美国媒体滚动新闻二十四小时连篇累牍全方位报道前线消息,局外者,也就是一般老百姓饭后茶余的热门话题就是什么时候拿下伊拉克,至于谁上前线卖命,他们倒没有什么感受,似乎机器人作战与人类无关,或者轻描淡写地说,打仗哪能不死人呢,然而当事者心情却截然相反。
这几天,贝丝像一只密闭玻璃瓶子里到处碰壁的苍蝇,嗡嗡叫,见人主动说话,一反常态的激动。
原来是上个星期五,她收到了归队通知,两个星期以后在附近军营集合,进发伊拉克,至于什么时候换防,没有明确指示。
信封上标注军队邮件让她情知不妙,战战兢兢打开信封却不敢阅读。丈夫拿过信件快速浏览一遍,夫妻俩最担心的事情还是来了。
战争是什么,战争就是死亡,就是残疾,就是妻离子散,活着回来就是侥幸。噩梦,不折不扣的噩梦,这个温馨的小家将立即被战争的滚滚烟火倾吞,毁坏。
贝丝26岁,人生第一次切身体会到什么是恐惧,那是从骨缝里丝丝冒着冷气的不寒而栗,那是一种即将掉入万丈深渊而孤苦求救的绝望,她什么都听不见,什么也看不见,尽管她的丈夫在身边和声细语地劝慰,她也没有听到,只是漫无目的地在屋里徘徊。伊拉克,伊拉克,枪炮,浓烟,尸体,地雷,爆炸,血肉横飞,家里的孩子眼泪巴巴盼望着妈妈的回来,然而她炸瞎了眼,炸断了腿,丢掉了胳膊,失去生命,这一切让她越想越害怕。
孩子放学回家,贝丝冲上去把他们紧紧搂在怀里,似乎自己即将奔赴地狱,马上要与他们生死诀别。晚间,她给父母,亲朋好友每个人都打电话诉说自己的遭遇,大家也劝不了什么,只是听她诉说,最后嘱咐她安排好孩子,家里应该没有任何事情的,而且女兵基本上在后方,危险性没有那么大。临行前,她慢慢镇定下来,既然当时选择志愿入伍享受这么好的福利,那么,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该我上前线,就不能当逃兵,就得去。
报到期限到。
丈夫开车把她送到军营的时候,她俨然已经是一个自信刚强,雄赳赳,气昂昂的美军士兵,潇洒地给丈夫挥手告别,毅然决然地走进军营,奔赴炮火纷飞的伊拉克战场。
从叙事的角度来看,文章描绘了贝丝的情感起伏和内心变化。一开始,她渴望通过军队获得高等教育和稳定的生活,但当面临战争的现实时,她陷入了恐惧和担忧之中。然而,最终她在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下,决定履行自己的义务,成为一名勇敢的士兵。
文章的描写方式较为生动,通过描述贝丝的内心矛盾和与家人的交流,展示了她所面临的心理压力和挣扎。这样的描写使读者更能够感同身受,理解贝丝作为军人所面临的困境和决策,传达了坚定和勇敢的价值观。
应该有下集吧?希望这位做了孩子母亲的贝斯,能完好无损地平安归来。
强顶这段剖析:至于谁上前线卖命,他们倒没有什么感受,似乎机器人作战与人类无关,或者轻描淡写地说,打仗哪能不死人呢,然而当事者心情却截然相反。。。
爱发:)
thx for her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