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8月25号,瑞士红十字会租用的客轮格里普霍姆号经过一个多月的航行,抵达纽约港。船上的乘客大部分是日军扣押在中国集中营里美国人和加拿大人。这个孩子才8岁,他说:自己一直生活在中国,母亲去世了,希望在美国某地的父亲能到港口接他。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美两国都有侨民仍然在对方控制的地方,经过秘密协商,曾有两次交换侨民,每次各1500人等额交换。同幸运的这3000位交换人员相比,在日本设置的集中营里仍有近万的西方侨民被关押。此外,还有人将换人回家的机会让给他人。这期视频中我们讲讲当年的集中营和放弃回国机会的人的故事。
二战时日本在中国香港、上海、广州、扬州和山东潍县设置了十多处关押西方侨民的集中营。我是从一篇英文报道中知道潍县集中营的。去年回国的时候,特意去了趟乐道院潍县集中营博物馆。
神学院长 奥运冠军 驻华大使
华生赫士(Watson McMillan Hayes)是位在中国传教办学的美国人。1882年在美国完成学业后被派到中国传教,他立刻学习中文,在山东登州书院教书。赫士对现代自然科学很精通,从美国带了很多物理化学书籍仪器设备,还有一架天文望远镜。赫士在书院讲授数学、天文学、地质学。还翻译了《对数表》、《声学揭要》、《热学揭要》、《光学揭要》和《天文初阶》等科技书籍,为中国现代自然科学发展做了很多事情。1901年应袁世凯的邀请他开办山东书院,也是山东大学的前身,是中国最早的近代大学之一。赫士还开办了山东第一份报纸《山东时报》。1919年,创办了华北神学院,1927年时是中国最大的新教神学院,学生人数达180多人。赫士写下了大量神学著作。
1942年4月,赫士一家和华北神学院师生被日军关押到潍县集中营。当得知交换侨民名单中有他时,已是85岁高龄,在中国敬业62年的赫士决定放弃这个机会,让给年轻人。1944年4月,病逝在乐道院。一年后,乐道院被解救,赫士夫人回到美国,而他们的儿子依然留在中国传教,直到1951年被驱逐。在查阅资料的时候,看到好几位被关押过的乐道院牧师回到美国后,在各地教会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他们的讲解,在国际上对日军的行为做了最真实的宣传。
这是1924年7月11日巴黎奥林匹克运动会400米决赛,英国选手埃里克•利迪尔夺冠时的实况。这一段是1981年根据利迪尔经历拍摄的电影《火的战车》,当年拿下了四项奥斯卡奖。最熟悉的是这段音乐。利迪尔其实有个中文名字李爱锐。他出生在天津苏格兰传教士家庭,5岁回到英国上学,被发现体育天赋,有了奥运冠军的故事。我会专门做一期视频讲他,真的是励志和坚持的榜样。这里简单介绍。获得冠军后,李爱锐放弃鲜花和掌声,1925年到回到天津传教。他在新学书院,也就是如今的天津17中教授化学、《圣经》和体育,直到日军占领天津。1943年3月被押送到这里。在集中营,李爱锐继续讲授化学同时组织体育活动,他常常引导大家回想过去的美好时光,以及对未来的盼望,他常说“一旦我们出了集中营后,我们将如何如何……”。李爱锐也是在第一批交换侨民的名单中,但他将机会让给了别人。很可惜,1945年2月21日,因脑瘤病逝在乐道院,年仅43岁。2月24日,这里的全体关押侨民为他举办了安息礼拜,甚至有看守的日军参加。
潍县集中营关押侨民三年间,发生过一次越狱逃亡。从被关押起,英国军官狄兰就注意观察日军的一举一动。他注意到,日军换岗时,接岗的士兵要先巡视一周,时间有10分钟。1944年6月9日,狄兰和美国人恒安石,在另一位身高2米的狱友托米的帮助下,乘夜色翻过高墙成功逃亡。他们找到墙外事先约定好的国民党抗日武装,躲藏起来,一直到第二年抗战结束。恒安石是出生在山西汾阳,父母是美国传教士。8岁回到美国读书。1940年到北平辅仁大学附中做英文老师。1943年被关押在潍县。他越狱时是个24岁的小伙子。越狱后,他和国民党的一支游击武装一起,扒铁路,骚扰日军,也负责和盟军的联络。1949年回到美国,供职国务院。先后担任美国驻缅甸、埃塞俄比亚大使。1981年,里根当选总统后,任命恒安石担任第二任驻华大使。在1984年里根总统访华的影像中,我找到了这位当年成功越狱的小伙子,这时他已经6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