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风猎

冷眼观世界,静心坐井中
个人资料
齐风猎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大勇大智大司马

(2022-06-10 09:26:45) 下一个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幼读《三国演义》,手不释卷。最初,对于剧中人物的想像,除了自己的理解,更来自于脸谱:红脸的关公和姜维,蓝脸的蒋钦、夏侯惇,黑脸的张飞,黄脸的典韦,白脸的董卓、曹操、司马懿。

脸谱的颜色,能够区分人物的是非善恶。红脸的是忠勇,黑脸的是率直,蓝脸的是桀骜,白脸的是狡诈。有了诸葛亮的正面形象,就有了司马懿的反面典型。后来,有关《三国演义》的整书或片断,接二连三被搬上荧屏,不同版本塑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饱满丰富而又各有千秋。尤其,老戏骨倪大红出演《新三国》里的司马懿,刚毅沉稳而又睿智深远,机谋善断而又处心积虑,将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刻画得入骨三分,我对司马懿有了重新认识。

成大事者,必是忍者。

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分,是必然;合,亦是必然。纵观中国历史,最终整合天下大事者,必是忍者。

夏朝如此。之前,国君是禅让制产生,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舜的时代,鲧奉命治水,前后九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却因治水不利被舜所杀,这还不算,舜又命令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把忍发挥到了极致,他治水,似乎根本就不记得父亲被舜杀害的事实,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三过家门而不入,不仅把水治好,还笼络了人心,最终,舜不得不禅位给了他。与其说舜是禅位,不如说禹是掠夺,因为到了后来,禹实在是太强大了,强大到舜不得不“禅位”于禹。到了禹的时候,禹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从此开创了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中国历史从此走上了“家天下”。

商周如此。商汤臣服于夏,被囚之于夏台;姬昌臣服于商,被囚禁于羑里,不仅如此,商纣王还杀掉他的儿子作成肉汤,姬昌明知是其子之肉,却愉快地喝下,比起禹的忍,有过之而无不及。

历史上,与禹、汤、姬昌等人相比,还有两人的忍套路更深,一个是战国时期的越王勾践,一个是三国时期的宣王司马懿。

古人云,小隐于野,中隐于市,大隐于朝。如果说,勾践的忍过于悲壮,那么,司马的忍则颇具戏剧性,这其中,充满了大勇气和大睿智。

司马懿的一生经历来看,不仅有小隐,有中隐,更有大隐,不仅在乱世里存活下来,更是成为最终版的一代枭雄,终结了三国乱世,使中国历史再度书写了大一统王朝。

司马懿成于坚忍。

在河南温县司马懿故乡,一座后人给他塑造的雕像上,刻有如下传记:

司马懿,字仲达,河南温县安乐寨村人。古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生于东汉光和二年(179年)。史称其少有奇才,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常慨然有忧天下之心。当四海分崩,三国鼎立,百姓凋敝,群雄峰起之时,懿初屈就曹营,勤于吏职,夜以忘寝,刍牧之间,悉皆临履。每大谋必有奇策,武功文治,多所建树。懿善临危制变,观其借吴刀而杀关羽,凭神算而困诸葛,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除曹爽于须臾,兵动若神,谋之再计。且于军事动乱中建屯田之制。劝农桑,禁浮费,兴水利,瞻国用,而供军资,内然肃然,固一世之雄也……

司马懿出身华丽,世家子弟,不仅仅是官二代、官三代、官四代的问题。高祖父司马钧,汉安帝时官拜征西将军,大致相当于今天的西部战区总司令;曾祖父司马量是豫章太守,祖父司马儁是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市长。司马懿是司马防次子,少年时期就胸怀谋略,生于乱世,“常慨然有忧天下心”。

起初,司马懿是具备了文人清高的,在未曾找到自己甘心情愿辅佐的明主之时,决不肯轻易出山。曹操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职,司马懿不想与曹操同流合污,就借口自己有风痹病,不能起居。曹洪让司马懿去帮他,司马懿耻于和曹洪往来,就假装拄拐不去。正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他选择蛰伏,小隐于野,熟读兵书战策,积聚能量;他以静制动,如鹰隼般地洞察天下;他等待时机,一伺时机成熟,便即刻施展自己的满腹才华。他内心深处无比坚信,乱世方能出枭雄,那些最先粉墨登场的,如吕布,如袁绍,如公孙瓒之流,注定是要被最先清洗掉,绝不可能成为赢家。

司马懿成于隐忍。

林欲静而风不止。生逢乱世,司马懿是不可能够安心蛰伏的,他人生的第一个对手,便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曹操。曹操采取强硬手段,逼迫司马懿就范,你不肯来,我便杀你。司马懿深知,此时的曹操,高居魏王,觊觎九五,汉室江山气数已尽,汉帝退位也只是时间问题。于是,他顺势而为,当了曹操的幕僚,正如传记所载:“屈就曹营,勤于吏职,夜以忘寝,刍牧之间,悉皆临履。每大谋必有奇策,武功文治,多所建树。”

初出茅庐,司马懿把自己多年的积累,应用于实践,如鸡群立鹤般脱颖而出,崭露头角。他建议屯田,解决军粮,得到曹操的采纳。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曹操准备迁都,他坚决反对,并主张联吴击蜀,孙权果然俘杀关羽。

奸雄之人,莫过于曹操,曹操多次想诛杀司马懿,但司马懿实在太过于聪明,虽有不甘于人下的风骨,但是却处处隐忍,时时附和,叫他去喂马,他就去喂马,叫他到一边去,他就到一边去,高高兴兴,绝无怨言,曹操最终也未能找到杀他的借口。

想杀掉司马懿的,不仅是曹操,还有曹操的儿子曹丕、曹丕的儿子曹叡、曹叡的儿子曹芳、曹芳的堂弟曹髦,也都是有一个算一个地提防着他,想要杀掉他。曹丕每次把兵权交给司马懿,用完之后就马上收回。孔明一出祁山之前,散布司马懿欲起兵造反的谣言,曹叡果断罢免了司马懿,启用曹氏宗亲。但自曹操以后,曹氏家族的男丁,实在是一个比一个熊包,哪一个也不是孔明的对手,不得已,还是得请司马懿出山。于是,三国历史上最精彩、最扣人心弦的“明马斗”,就此拉开大幕。

无论正史,还是野史,无论志书,还是演义,孔明好像远比司马懿的智谋高明。但纵观孔明六出祁山,有哪一次,不是劳师疲弊,无功而返?一出祁山,孔明逼不得已唱了一出空城计;二出祁山,损兵折将,连一座小小的陈仓都未能拿下;三出祁山,蜀军因天时不利被迫撤军;四出祁山,司马懿扎营拒守,蜀军粮尽而退;五出祁山,孔明已是穷兵黩武,以致后方无力筹办粮草,督粮官李严只能假报东吴来犯,蜀军被迫班师;六出祁山,孔明不仅在渭水一战损兵折将,自己更是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

明面上,六次交兵,司马懿多是穷于应付,手忙脚乱,但最终结果,却都是蜀军非败即退。司马懿为何不乘胜追击,一蹴而就呢?

这正是他“大隐于朝”的高明之处。

司马懿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他之所以能够平平安安,之所以还有能够被利用的价值,正因为在那遥远的成都,还有一个诸葛孔明的存在。只要孔明存在一天,他司马懿就会平安一天。

事实上,孔明的对手决不是司马懿,司马懿的对手,也决不是孔明,他们有着共同的对手,那就是天下。所不同的,孔明为的是扶不起的阿斗,而司马懿,为的是自己。

孔明一出祁山,被困弹丸之地,无奈摆出空城之计。司马懿统率十五万大军“倍道而行”,直抵西城。见到在城头抚琴的孔明,他果真惧怕吗?

答案是否定的。此时的司马懿心中雪亮,西城就是一座空城,孔明纵有撒豆为兵的本领,也变不出更多的一兵一卒了。退一步说,城里果真埋伏下雄兵十万,以自己所率十五万大军,至少也能够打个平手。

但司马懿一定要败的,而且,还要败得真真切切,败得轰轰烈烈,败得一败涂地,败得不留痕迹。一方面,这么轻易地俘获卧龙孔明,实是胜之不武;另一方面,“明马斗”的好戏才刚刚开始,大幕才刚刚拉开,他还没有玩够,此时得胜还朝,他和他,都将死无葬身之地。为了掩饰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司马懿在惨败之后还不忘记长叹一声:“我不如孔明也。”其实,他和他的心里都在笑,因为他们就这么天衣无缝、不留痕迹地配合着,瞒过了所有人。空城计的成功,不是孔明的成功,是孔明和司马懿二人转的成功,是两人默契配合的结果,他们各有所需,各取所需:孔明得名,司马得利。司马懿以自己的隐忍,成就了孔明的名;孔明以自己成名,成就了司马懿的利。

孔明摆空城计,实是无奈之举。他在与司马懿对赌:你是不能杀我的,虽然你最终将要灭掉弱小的蜀国,但绝不应该是现在。

诸葛孔明、司马仲达,这两个天底下最明白的人,一个端坐城头,一个跨下战马,这应该是他们一生之中,第一次面对着面,遥遥相望,彼此间不需要任何表白,只需一个眼神,刹那间的心有灵犀,彼此间的此生足矣。

既然彼此看透,那就彼此隐忍吧,看谁能够忍得过谁,谁能够熬得过谁。于是,三国历史上出现了奇葩一幕:有这样一对绝世高手,他们似敌非敌,似友非友,见招拆招,斗智斗勇,你来我往,惺惺相惜。

孔明派人到洛阳散布谣言,说平西大都督司马懿拥兵自重,引起朝廷恐惧,刚刚登基的魏明帝曹叡果然上当,罢免司马懿。司马懿被困之时,同样派苟安到成都散布谣言,昏庸的后主刘禅一纸诏书,将诸葛亮从前线召回,功亏一篑。

孔明派人阵前叫骂,司马懿装聋作哑。面对气势汹涌、一心求战的将军,为了安抚军心,他宁肯牺牲少许兵马,以小的代价告诫:这就是出战的下场。孔明呢?虽然取得零星战绩,却连打个牙祭都算不上,只能在隔岸恨得牙齿痒痒。

孔明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妇人衣妆,羞辱他,司马懿不仅笑纳,还向来使打探孔明的起居饮食,得知诸葛丞相睡得晚、起得早、吃得很少,而且凡是二十军棍以上的处罚都要亲自过问,司马懿叹着气说:“孔明恐怕活不长久了。”来人回报孔明,孔明同样叹着气说:“司马懿是最了解我的。”

与其说,他俩共同导演了一幕幕旷日持久而又配合默契的战争大片,不如说,他俩更像是在对赌一场战争游戏,都把战胜对手,看作是毕生的成就。他们深知,在这场“明马斗”中,谁的内心世界足够强大,谁将是最终的胜者。

自助者,天助之。当司马氏父子被困上方谷,老天爷突降大雨,瞬间浇灭了孔明最后的希望,也压断了支撑他内心世界的最后一根稻草。相反,当孔明自知命不久矣,躲在大帐里禳星续命,把生命的最后希望寄托于天地鬼神之时,偏偏是在最后一夜,偏偏是司马懿派兵探营,偏偏是魏文长闯进大营,一脚踢翻了孔明的本命灯……终于,孔明耗尽了最后的心血,油枯灯干。

孔明死了,历代都有不少诗人讴歌他,最著名的,要算是杜甫的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每令人感到悲怆,却未见有人给司马懿写诗作文。这里面,有孔明辅佐所谓“汉室正统”的原因,或许还因为,在二人的博弈中,司马懿笑到了最后,成为胜利的一方,孔明则成为悲剧人物,人们总是同情弱者的。

过去,我总认为在这场两个人的“明马斗”过程中,诸葛亮是主角,但后来明白,司马懿才是主角。在任何一部影视剧里,配角总是先于主角而消失,最后带领观众走向高潮的,才是真正的主角。司马懿,这个真正的主角,熬死了孔明,诛杀了魏氏,篡夺了朝堂,并吞了三国,成为最终唯一的赢家。

司马懿成于残忍。

辽东太守公孙渊搞独立王国,司马懿率军平定。公孙渊派王建和刘甫出来和解称臣,王建是公孙渊的相国,刘甫是御使大夫,为了达成和解,公孙渊可谓把自己的左膀右臂派出来了。司马懿毫不留情,把这两位都杀了,还把他们的人头送还公孙渊。公孙渊又派卫演去请降,为了表示诚心实意地投降,愿意派自己的儿子去到司马懿帐下作人质。司马懿对卫演说:“能打就打,打不过就守,守不住就逃跑,除此之外,要么投降,要么就是死。”说白了,就是不接受投降!

城破后,司马懿高举屠刀,先是下令屠杀十五岁以上男子七千多人,收集尸体,筑造京观。而后,又把公孙渊所任公卿、将军以下一律斩首,又杀了二千多人(“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余人皆杀之,以为京观。伪公卿已下皆伏诛,戮其将军毕盛等二千余人。”《晋书》)。

这里需要说一说京观。京观,按照《左传》上讲的,就是残杀战俘,把尸首堆在道路两旁,用泥土夯实,在路边筑成高台,目的是显耀武功,震慑四方。这是一种野蛮的炫耀武力的方式,就是连春秋时期的楚庄王都认为这样做太不人道,他说:“士兵都是为了执行国君的命令而尽忠,又怎么能建造京观呢?”而且楚庄王还认识到:“这样残暴的做法,怎么能保有天下?”

但是,司马懿就这么做了。

大将军曹爽兄弟专擅朝政,司马懿又一次装病,不问政事。这次装病,司马懿不仅将自己的表演天赋推向高潮,更为西晋王朝的诞生,打下了坚实根基。李胜被任命为荆州刺史,赴任前以辞别司马懿为由,前去探听虚实。得知李胜前来,司马懿对两个儿子说:“这一定是曹爽派来的,打探我的病情虚实。”就披头散发,坐在床上,假装年老耳聋,听不清是“荆州”还是“并州”,侍婢喂他喝汤,他把汤水流满了衣襟,还哽噎着说:“我衰老病重,死在旦夕了。”说完,立马倒在床上,咳嗽不止。曹爽听说司马懿病入膏肓,就放心地率领大小官离开洛阳,去祭扫魏明帝的坟墓高平陵。曹爽前脚出城,司马懿后脚发动政变。为了骗得曹爽举手投降,司马懿发誓赌咒,声称只免去曹爽官职,以人格担保他的生命财产安全。还叫德高望重的太尉给曹爽写信,只要曹爽尽早交出权力,可以保全爵位和生活待遇不变。事实呢?曹爽投降了,结果成为司马懿的鱼肉,司马懿以谋反的罪名诛杀曹爽及其党羽,不仅夷三族,就连他们出嫁在外的女子都不放过。《晋书》载:“诛曹爽之际,支党皆夷及三族,男女无少长,姑姊妹女子之适人者皆杀之……”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三国时期,不乏绝顶睿智之士,郭嘉、孔明、庞统、周瑜、陆逊、田丰,个个都是人中龙凤,但他们不是英年早逝(充分说明了健康的重要性),就是站错了队、跟错了人,最终的胜出者,止司马一人。

生于世家,未有纨绔。身逢乱世,未必苟活。居于朝堂,未曾卑亢。蛰伏乡野,未肯鄙弃。识实务,观时势,辨大局,晓天下。司马懿,终成一代帝王。

(写于2018年1月5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山乡不仕老了 回复 悄悄话 历史常常重演,政治代代相似。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