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格鲁这位大佬终于实至名归了,不禁得在后院发一些散想。
既然谈制度经济学,想到这几年国内的种种不可思议与不可理喻,猜很可能是英美道路与德意志道路之争。
改开四十年的现代化之路,本质是走英美道路,经济市场化,市场金融化,产业全球化,等等制度安排。然而,一场贸易战把中国再次打到了十字路口。
既然再也无法平起平坐,从而无法获得资本市场定价权,那么英美道路就是走不通的了,或者说,做下去也是永远的小三子,产业为奴,市场做韭。日本可以,小三地位与国力是相称的,领袖没有太大压力,中国不行。
于是必须转向,悄悄的,且战且转,那么无非重拾旧好:德意志道路。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完败,这条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现代化道路就乏人问津了。但事实上墙内开花墙外香地蔓延开来,苏联:德意志道路的斯拉夫版本,但结局极差;日本:德意志道路的东亚版本,夹生饭;即便回到德国:大幅增加市场辅助的社会民主主义道路,倒是实现了元首为代表的普通德意志人民的小康田园生活;西欧,传统相似,大致不差。
天下大同的中国古代政治理想,其实与田园牧歌的德意志道路不谋而合,数十年共产主义实践的背后是更为隐蔽的德意志主义,他们事实上代表了大陆文明一向的集体主义精髓。与海洋文明相比,这是更大多数人与地理面积的文明形态,若中国加入英美体系,则英美体系很可能继续主宰,甚至成为历史的终结,否则,大陆文明卷土重来。
历史是大势创造的,但关键时刻倚靠的是个别人物。习应该是更倾向于德意志道路的,26岁娶了长己三岁的父辈同僚驻英大使的女儿,三年后拒绝移英离婚散场,起码说明他对英美并无倾心。访俄时声情并茂地回忆俄罗斯文学对自己的影响,可见此人的大陆文明情结。这点与他16岁就相识相知的岐山不大相同,王在国内是被视为英美体系的显著拥趸。更有意思的是还有另一位王,是欧洲大陆政治研究的行家,半夜睡不着觉不会是去屋顶,而是拿一本法国电影看完了会写读后感的辩论队教练。因此,历史地与逻辑地,就产生了静水流深的习王之争,争的哪里会是位子,争的当然是方向。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需要一位蒋干的时候,茂春兄这枚棋子,难道是无意闯入画面的,或者干脆被激活的呢?
于是,这次没有《河殇》,这次没有姓资姓社的大动静,约莫在2020-2021年间,令人摸不着头脑的转变就开始了,症状不赘,延续至今,并可能终其任期。
这场历史上始终是最大规模的制度经济学观测,希望80万薪水的达龙有中国学生或中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