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local的网拍上,我有幸收集到了一把民国初期的纸折扇。这把折扇能吸引到我的地方,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个老物件、在扇骨上有精美的梅花纹的雕刻(见下面所附的几张照片),而是其扇面上的文字内容。作为对历史故事一直就有较大兴趣的我来说,看见了这些文字,就使我的“寻猎”好奇心陡然上升。
(一)前后扇骨面及其梅花雕刻
(二)前扇面和后扇面的局部(折扇未全部打开)
如上面照片所示,折扇的一面画有1920年的南京风景,有当时的南京金陵大学(包括其大学部,中学部及小学部等)那著名的钟鼓楼和校园,以及远处的山峦和一座塔(感觉应该是牛首山及其弘觉寺塔),并书写有“米小姐纪念, 一九二十年金陵大学附属高等小学毕业班敬赠”的字样;折扇的另一面则有金陵大学附属高小毕业班的学生名单,他们是吴祯、孙仲逸等八个人。
根据维基百科和百度百科,如今的南京大学以及南京金陵中学前身就是金陵大学及其各个学部。金陵大学(1888年—1952年)是美国教会1888年在中国南京创办的私立教会大学,1928年向中华民国教育部注册。金陵大学的前身是美国教会美以美会1888年在南京成立的汇文书院(The Nanking University),设博物馆、医学馆和神道馆,1890年增设成美馆(中学部)。1892年,书院授课分为大学堂、高等学堂、中学堂、小学堂四级,每级学制均为四年。另外,私立金陵大学成立时在美国纽约州教育局立案,故其毕业生可同时接受纽约大学的学位文凭。金陵大学还是美国康乃尔大学的姊妹大学。
随之在网上又搜寻了一番,根据出身状况及年龄来判断,折扇中的小学毕业生名单里的吴祯应该也就是后来在活跃在民国以及49年以后的一个知名人士吴祯先生,他们为同一个人。吴桢先生(1911年-2003年6月30日),江苏仪征人,中国社会学家、社会活动家,曾任江苏省社会学学会会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苏省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政协常委。作为民国时期较早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和教育者, 吴祯先生曾在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工作多年, 抗战初参加"伤兵医院"的社会服务, 后到重庆中央卫生实验院任社会工作室主任, 又至华西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金陵大学社会行政系任教, 期间撰文宣传医院社会工作, 译介西方最新专业书籍, 并初步探索了社会工作本土化之路。改革开放后, 吴桢担任江苏省社会学会会长,重视社会学研究的应用价值, 积极研究当代犯罪社会问题,最早系统宣讲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 为我国社会工作的学科重建和专业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王春霞:“社工的一生: 吴桢对民国时期及改革开放后社会工作专业的贡献”)
孙仲逸,不知是否就是民国人物大辞典里介绍的同一个孙仲逸 (安徽壽縣人,1899年生。幼年,在村塾讀書,嗣轉學縣立高小,畢業後,入私立南京金陵大學附屬中學讀書。中學畢業後,升入私立金陵大學農學院。1928年夏畢業,獲學士學位,留校任農學系助教、講師。1935年夏,赴德國留學,,,)。本人判断应该不是,因为在1920年,这个孙仲逸已近21岁。如果才刚刚从小学毕业,似乎年龄有点大,不合理。但因为金陵大学各部的学级均为四年,所以在1920年的高小毕业后,然后再过8年后,在1928年再大学毕业,好像也合乎情理。具体怎么样,还有待找到更多信息。
至于折扇的收受人“米小姐”,因不知全名,故要做到精准查询较为困难,只能根据猜测。一般来说,国人习惯把西方人的名字中的第一个发音为中国名的称呼,所以当时在金陵大学进行执教的Sister Miss Frederica R Mead很有可能就是米小姐。而且这把折扇出现在位于美国东部康州的Greenwich地区的一个historical home,Mead家族也一直生活于这个地区,甚至在历史上也有好几任做过耶鲁大学的Sisters(Yale Archives),故这个猜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不管怎么说,这把折扇的出现,无疑可以为当今的南京大学以及南京市金陵中学的历史提供一件非常有意义的物证。如果有机会可以和南大或者金陵中学的相关部门进行衔接,本人愿意捐赠此物件于他们,等下次回中国时带给他们,作为南大或者金陵中学建校135周年的礼物,这也是该文物收藏的最佳意义。
很喜欢这样的文章,更欣赏你的画龙点睛—捐赠。
又,苏博有不少扇面收藏。某次我这边朋友说起她爷爷,那时上海有“斗扇”,就是把收藏的扇展开,铺在楼梯上,看谁收藏的扇面精品多。文革时,全毁了~~
收藏好,文章介绍得也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