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于目-好于心-候于手

关注收藏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正文

18 世纪的欧洲“中国风”续

(2021-02-16 09:05:06) 下一个

上篇提到,中国风(Chinoiserie) 是欧洲人对中国和其他东亚艺术传统的各种装饰艺术、园林设计、建筑、文学、戏剧甚至音乐方面的诠释和模仿。

漆器 (Lacquered wares), 也是一类经常可见的具有中国风的器物。中国漆器,据说已有7000年的历史。所使用的“漆”,为采自漆树的天然液汁,故被称之为生漆。从新石器时代起,中国人就认识了生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就一直在不断发展,分别在数个历史时期分别达到鼎盛阶段,如先秦、汉唐、宋元,以及明清,均创造了不同阶段的新水平和新工艺。这些在中国的各大博物馆里,从各个时期考古出来的各类漆器均有展示。直至今日,生漆依然有开采和在使用

随着中国风在欧洲的兴起,欧洲人也开始制作漆器,并绘制中国风的图案。但因为没有生漆资源,故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合成的油漆被开发和使用了。

下面照片所示是本人收藏的两件制作于19世纪英国的红色漆盘,带扇贝边框, 本人认为它们比较明显的带有中国宋代时期的作品风格。其中一件带手把和扁平边缘,如畚箕形状,另一件呈椭圆形,带扇贝边缘。所绘的图案均镀金,并在红地上采取堆塑装饰人物。因年代久远,其图案均有一些破缺。这个中国风图案应该是典型的中国古代场景。根据图案,其中那个椭圆形漆盘似乎是女性官员为主,看服饰和场景,本人推测应该是中国唐代的场景,很有可能是有关武则天的(在此也请各位看官不吝赐教,提出新解。谢谢)。

经对漆面的破损处进行观察,发现这两个英国产的漆盘质地为用纺织品加固的纸浆板(Papier Mache),故所形成的漆器感觉很轻便和强固。不知在那个时期,这也是否是属于欧洲工业革命产物的一部分。

谢谢光临,欢迎指教!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息于目-好于心-候于手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觉晓' 的评论 : 哦,谢谢觉晓分享
觉晓 回复 悄悄话 我们疫情前,还特别去我们这边的安省皇家博物馆看明清漆器。流落海外的漆器颇多啊。
息于目-好于心-候于手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安福庄园' 的评论 : 是的,西方的大批量生产的图案,包括willow pattern都是印花(transfer)的,这是他们工业革命的产物;而中国学习使用印花Transfer技术在民国初年才开始。这两件托盘图案确实是手绘,但应该还是欧洲的中国风模仿之作,因为质地不是中国传统的苎麻脱胎漆器,而是纸浆板。我认为这应该也是欧洲工业革命所生成的技术。
安福庄园 回复 悄悄话
十八,十九世纪福建出产从广州出口了不少此类脱胎漆器用品。当时都是由欧洲买家设计定制,国内鲜见。此款托盘用于party 或午茶装点心小吃。尤其在室外露营,马会活动中方便使用不易损坏。
脱胎漆器最终还是日本的为最上品。
版主上一篇文章所展露的willow盘 是欧洲印花生产。和中国的手工绘画区别巨大。
这两件托盘是手描图案。应该是来自于遥远的东方。
一点小看法供商榷。
版主是用什么相机拍摄的? 画面立体好好看。
我就用IPad 拍照。效果就差好多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