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数据记录

故事是历史的演义,逻辑是历史的抽象,故事与逻辑的统一,是历史故事的解的最大可能
正文

重读华夏经典:论语7

(2021-05-31 04:43:26) 下一个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前文叙述老子的道是追问世界本源的,以阴阳流转和合对应着世界的结构模式,这句话到底在说什么?孔子之道直面世界而不问本源,为何孔子不问本源?如上句的子曰,何为孔子的下学而上达

从宇宙到世界万物,不是混乱的杂乱无章的存在,而是以一种姑且称之为秩序的方式在运行,且这种秩序是能为人所感知的,即万物旁作 ,吾以观其复也。夫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在老子看来,这种秩序的运行跟宇宙万物的演化在结构上模式上是同构的:秩序的运行就是万物的演化,万物的演化就是秩序的运行。万物从生到灭再到生,从作到归根再到作,在秩序上的表现是从无到有再到无,即阴阳的流转,即易。在此,秩序的运行从结构模式上以阴阳流转的方式表述着宇宙万物的演化,即一阴一阳之谓道

秩序的最高抽象是道,此最高抽象的道当然也是生灭的,但其起点亦其终点:起点即是无是空寂,起点又是能演化宇宙万物的阴阳流转:即道是阴阳流转和合的生灭,在结构模式上同构着宇宙以及宇宙万物演化的生灭。即道对应着世界万物以及宇宙的结构模式,对应着世界万物以及宇宙的演化模式。

形而下的宇宙万物的演化是无限的,但此无限在结构上同构着形而上的道之阴阳流转阴阳和合,即从形而上的结构模式来说此宇宙万物又是有限的:阴阳流转以及阴阳和合。此亦即孔子所谓的下学和上达的关系:形而下和形而上的同构。孔夫子以具体的学和习去和形而上的天命之无限,老子以形而上的道统摄具象的世界万物的演化。

老子追问世界本源,孔子直面世界而不问本源,此问和不问亦构成阴阳的关系:老子和孔子是一棵树上长出的两根叉,其神当然是相通的。儒道成为华夏文化的主干不是没缘由的。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为何孔子不问本源?孔子学以致用而言行合一,讲究学和习的统一,即学习和实践的统一,从上面的两句子曰中均能体现出来。无隐且无行不与二三子,孔子从现实的言行做起且以言行合其一以贯之之道,做到形而下与形而上的统一,是实实在在地下学而上达。比如前文叙述过的人和道的关系,孝仁德义君子等的时行,均是以言行合其一以贯之之道。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孔子以言行合一的下学而上达,以形而下的行去言说形而上的道,这就限定孔子不能追问本源,因为本源问题是无法在现实中所行的。如上面的子罕言利、天命与仁,极少说性与天道,因为这些东西是孔子很难在现实中直接行的直接实践的,所以夫子不说。但此不说会在其他言行中以其一以贯之之道表达出来,从而做到下学而上达。

知我者其天乎!在此既是夫子对其人生际遇的感慨,也是对其嫡传弟子如子贡不能明悟其一以贯之之道的感慨。论语中记载夫子曾问子贡以及曾子能否明白其一以贯之之道,但子贡和曾子的回答令夫子失望,至于夫子是否还问过其他嫡传弟子则在论语中没有记载。但从论语中记载的有子、子夏等夫子嫡传弟子的言行看,他们是真的没有明悟何为夫子的一以贯之之道。

夫子眼高于顶,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表现得淋漓尽致,学诗三百就要达到熟练政务和外交的水准,非人杰中的人杰莫能为之。再联系到学而时习之的论语开篇三问,论语非有夫子之心之志之行莫能学也,非有夫子之心之志之行者学了也白学。像本博只看不学,顶多算是叶公好龙。

 

本文原创版权归本博和历史数据记录所有,欢迎转载,严禁抄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