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育儿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题记
朋友跟我念叨过好几次:儿子两岁半了,她最恼火的事情就是,在朋友不停地三令五申后,儿子仍然像从来不曾被警告过一样,兴致勃勃地对同一件物品“捣蛋”,然后在被发现后,坏笑着逃离现场。朋友就唠叨“怎么说了这么多遍就是不听呢?”,连这话儿子也学会了,没事还在嘴里念叨:“说了你就是不听”“说了你就是不听”,让朋友哭笑不得。
我家有个差不多同龄的儿子,所以我对她的无奈简直可以用感同身受形容。
似乎男孩耳根就是那么“硬”,不像女孩容易成为“乖乖听话”的宝贝。实际上,不只是“听话”这一件事,回想起来,我家儿子和女儿在很多地方都存在差异。
三娃在一起画画,同一个涂色活动,姐姐喜欢把空白的Kitty涂成七彩的,粉红的头饰,蓝色的鞋子,紫色的裙身,黄色的袖子,裙子上的小口袋还要仔细换成绿色的。而弟弟则喜欢一色到底,一开始他喜欢用橘色,当家里的两盒水彩笔里的橘色都被他蹂躏光了后,他转而喜欢明亮的黄色,放眼望去,他一整张纸上的超级飞侠,全是清一色的亮黄色。
每天晚上的讲故事时间,女儿大部分时间都不会插嘴打断故事,而儿子却动不动就会激动得还没等讲到画面显示的部分,就迫不及待地用小手指着画面上的小动物“嗯哪嗯哪”地示意让我讲那个小动物怎么了。
搭建乐高积木的时候,女儿常常会和儿子发生哭闹,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姐姐刚刚搭好的“房子”,被“暴力”的弟弟一把推倒,而且推倒还不算,还会被“更暴力”地敲散。害得多少次正在厨房的我不得不冲到现场问“怎么了?”,一番了解劝说后,就是更匆忙地去抢救可能糊掉的饭菜。
一起在户外做游戏的时候,比起制定并能适当修正游戏规则的女儿,儿子更喜欢疯跑,而且总是很难遵守游戏规则。
不知道有多少次,女儿仰着小脸一脸无辜的问我:“妈妈,为什么弟弟要那样?” “妈妈,弟弟怎么总是破坏我的城堡?”“妈妈,为什么我那么爱弟弟,有好东西都跟他分享,他还总是打我?” 我心疼地搂着女儿,看着手足无措的儿子,慨叹自己无法用孩子的语言清晰地回答她心里的为什么,也担心儿子因此自责“自己是个坏孩子”,逐渐走向孤僻。
据说一门叫做 “性别科学”的全新科学正在崭露头角,专门研究性别如何影响男孩女孩的问题,这门科学指出35个发达国家研究的结果显示,男孩与女孩的大脑之间差别至少有100多处。这些差别直接导致了男孩与女孩的成长行为差异。
可是即使我把这100条背得滚瓜烂熟,我也不能用其中的任何一条去解答女儿的疑惑。对她而言,没有意义。我只能在我的日常生活中,第一、牢记男孩和女孩之间的显著差异,第二、教会孩子们学习如何协商解决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