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耕畜不能用来直接建造堤坝,因为耕畜的蹄子会陷进柔软的淤泥之中。聪明的华工发明了一种马掌,用枔木条制成,长25公分,宽20公分,马掌空隙之间织上厚厚的网,然后用特殊的钉子把马掌固定在马的两个前蹄上,从而将马的自身重量分散到比较大的面积,从而避免马蹄陷入淤泥之中。后来经过改良,改成铁制马掌,成为开垦沼泽地的标准配置。
普通的犁铧无法完成这项工作,必须使用带有锋利刀具的特殊工具来切割腐烂的锐藨草泥炭层。一旦草皮被打碎,经过几年的耕种之后,泥炭就会变成一种非常细小的灰尘,渗入房屋、人的鼻孔和皮肤的毛孔中。当地地主能够找到的唯一劳动力只有华人,华工从事土地开垦工作,随后负责耕种泥炭土地。他们是19世纪80年代之前在三角洲开垦的许多“手推车生产队”的主力,所组成的佃户“锐藨草农民”群在当时规模最为庞大。
在1879年引进壳式挖泥船后,重型设备最终取代了华工的人力开垦工作,壳式挖泥船是一种在长臂末端有两个大爪子般水桶的驳船,用于将沼泽中的淤泥舀出,同时将这些淤泥作为填充料堆积到堤坝上。在19世纪至20世纪之交,日本人接管这些土地之前,华人一直占主导地位。
在19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由于加州地区的淘金和修铁路的机会开始减少,许多华人对工作丝毫不敢挑剔,而不管条件有多恶劣,报酬有多低。尽管在白人放弃淘金梦之后,华人仍然坚持淘金,但到了19世纪60年代,大块土地的开采权已经用尽,中国矿工没有足够的安全感(因为白人矿工将华人从好矿区赶走,丝毫不留任何情面),无法投资昂贵的机器来挖掘地表下的黄金。当第一条横贯大陆的铁路——该铁路的建设雇用了超过一万名华工——于公元1869年完成时,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解雇了成千上万的华工。铁路公司在劳工队伍中使用华工,使其他企业家产生了在大型建筑工程中雇用华工的想法,沼泽地开垦和堤坝建设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公元1849年在考特兰(Courtland)附近定居的先驱Reuben Kercheval和19世纪70年代中期到达三角洲的荷兰移民P. J. van Loben Sels,都雇用了几十名华工为他们修建堤坝。但是,使用华工数量最多的开垦工作是由乔治•D•罗伯茨(George D. Roberts)进行,他是旧金山和奥克兰资本家在1869年成立的潮汐土地开垦公司(Tide Land Reclamation Company)的总裁。罗伯茨通过黑白两道从加州政府获得了几十万亩的沼泽地。公元1876年,他在国会委员会作证时估计,他雇佣了三千至四千名华工,开垦了三万至四万英亩土地。他与华工承包商(主要是中间商)安排,雇用劳工建造指定长度的堤坝。承包商按挖出和堆起的填土立方数获得报酬,每位华工每天大约挣一美元。开垦的平均成本是每亩一美元,由于罗伯茨只支付了30美分购买每亩未开垦的土地,并以每亩3美元至16美元的价格出售开垦过的土地,因此他获得了丰厚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