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说词牌道典故》之渔歌子

(2019-11-04 18:31:37) 下一个

渔 歌 子

词 牌 题 注:

《渔歌子》原是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说起这个词牌的来历,应该说其历史的渊源非常古老,他不是因某件事而促成,而是沉隐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情结。在文学表现形式上,“渔父”是代表了一种浪迹烟波、不问俗世的孤高隐士人格。在历史上前有“磻溪1渔父”的典故,即传说中姜太公八十岁在磻溪钓鱼,以求明君慧眼识珠,最终做了周文王的军师,推翻了商纣王政权,成为周朝的开国功臣。后有被以三顾茅庐,从而奠定三分天下的诸葛亮为代表。汉代赵哗《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第三》2中,曾经记载了春秋时期,一首著名民谣形式的《渔父歌》:“日月m昭昭乎寝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事侵急兮将奈何?”这首歌也叫《渡伍员歌》,讲的是伍子胥的父亲和哥哥被楚平王所杀,而他自己一夜间愁白了头,好不容易过了昭关3,准备奔逃去吴国,但前有大江、后有追兵,正在忧急当中,楚国的渔父出现了,他唱道:“星空璀璨啊天色已晚,我和你相遇在芦苇岸边。”接着他又唱道:“天色已晚,你的心情忧伤;月已当空,为什么你还不渡江?事情很紧急啊该怎么办。”这应该是目前最早的,以民歌形式所唱的《渔父歌》。到了魏晋期间,高人雅士为了寻求更高的职位,往往会去名山大川隐居,行为越古怪,可能你越会招致更高层次的关注,从而达到一个更高的权位,比如著名的“竹林七贤”。这七个人,由于当时政治权层的高度集权统治,他们自己因为没有社会地位,故而政治主见和理想又不能付诸于社会,于是就经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放浪形骸,并以高人隐士自居,故后世谓之“竹林七贤”。最终,魏司马集团聘这七贤为高官,嵇康、阮籍、刘伶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因此被杀,阮籍、刘伶一向诗酒自娱,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咸入晋曾为散骑侍郎,山涛投靠司马师,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王戎入晋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历仕晋武帝、晋惠帝两朝,至八王之乱,仍然不失其高位。所以假如这七个人当时都不去隐居,不知道现在人们是否还会记得他们否。再比如陶渊明,大家都知道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但很少有人去追寻其这样做的背后原因。陶渊明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什么在东篱下采菊,却悠然见南山呢,历史上很多人由此管他叫陶斜眼,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南山之上有无数的奴隶在给他们家耕作种地,所以他自然看不上那区区五斗米的俸禄,因此他挂印而去,博得了有骨气的赞叹。陶渊明写了一篇《桃花源记》,叙述一个捕鱼为业的武陵人,发现了一处与乱世隔绝的太平社会,从此捕鱼人理想的桃花深处,就成为了想归隐之人努力寻找的方向。这是一种既躲避战乱、又躲避纷繁复杂社会的一种现象。故而“渔父”一词,更深一层的含义,其所代表的就是一种孤高傲世、归隐避俗的社会现象和思维。

说起大家耳熟能详的“渔父词”,不能不说起唐朝一个著名的隐士张志和。张志和(约730——约810年),原名龟龄,字子同,道号玄贞子,浙江金华人,幼时博学强记,和在朝为官的父亲游历了不少大山名川,在他十六岁的时候,就明经4及第,并将自己的治国策略献给了肃宗皇帝,并得到了皇帝的重奖,任命他为待诏翰林,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并且皇帝亲自赐他一个新的名字叫“志和”,要知道年仅十六岁得到如此的殊荣,实为举朝罕见。后来,张志和因为一些小事得罪了权臣,被贬为南浦尉,但没有多长时间,就被招归朝,官复原位。这个时候,正好赶上张志和的母亲去世,于是张志和就以丁母忧5为名回家守丧。三年期满后,其妻程氏亦故,办完妻子的丧事之后,张志和最终认识到,官场就像一具看不到形状的枷锁,牢牢地扼杀了每个人自由的欲望,于是张志和看破俗念,泯灭了自己过去认为美好的仕途执念,无意官场与世事而离家出走,浪迹江湖,往来于苕溪与霅溪6间,泛波于湖光山色中,以垂钓自娱于江湖,并自称烟波钓徒。朝廷多次令其回朝当官,张志和力辞不就,肃宗皇帝闻之张志和的夫人去世,为了笼络这位奇人,还特意赏赐给他一奴一婢,专门侍候他,供他驱遣。而他却和这二人结为夫妻,奴取名为“渔童”婢取名为“樵青”。据唐代颜真卿《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铭》记载:“唐肃宗赐张志和奴婢各一。张志和遂配为夫妇,号曰渔童、樵青。人或问其故,答曰:‘渔童使捧钓收纶,芦中鼓棹;樵青使苏兰薪桂,竹里煎茶’”。令其渔童每日划船提竿钓鱼,樵青为之砍柴煮茶烧饭,而自己于舟中著书立说、泼墨挥毫,闲时酌一杯清酒吟咏风情。这期间张志和创作了五首《渔歌子》词,分咏西塞山、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家熟知的咏“西塞山”一词。

据《钦定词谱》中记载:“张志和传,志和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宪宗图真求其人不能至,尝撰渔歌即此词也,单调体,实始于此,至双调体昉7自《花间集》”。此调又名《渔歌曲》、《渔父》、《渔父乐》、《渔父词》《渔夫辞》、《渔家乐》。“子”即“曲”或“歌”的意思。另外还有一个叫《渔父引》的词牌名,也是曲牌名,又叫《渔父行》,是单调十八字,三句三平韵体,以顾况的“新妇矶边月明。女儿浦口潮平。沙头鹭宿鱼惊。”为正体。《钦定词谱》中指出:“此与张志和《渔歌子》,极为宋人传诵,黄庭坚、徐俯,曾取二词合为《浣溪沙》歌之,见《乐府雅词》注。”此即黄庭坚《浣溪沙》:“新妇滩头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惊鱼错认月沈钩。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斜风吹雨转船头。”以及徐俯《浣溪沙》:“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一波才动万波随。黄帽岂如青箬笠,羊裘何似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等词。

诗 词 赏 析 :

张 志 和 《渔歌子》 格 律

西塞山前白鹭飞。 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桃花流水鳜鱼肥。 平平平仄仄平平。(韵)

青箬笠, 平仄仄,

绿蓑衣。 仄平平。(韵)

斜风细雨不须归。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赏 析 : 此词单调二十七字,五句四平韵,中间两个三言句式为对偶句。在这首词中,作者描写了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词中的西塞山是指位于浙江湖州吴兴的西塞山,在明万历《湖州府志》在记载:“西塞山在湖州城西二十五里,有桃花坞,下有凡常湖,唐张志和游钓于此。”清雍正《浙江通志》:“吴兴南门二十余里,下菰青山之间一带远山为西塞山。山明水秀,真是绝境。其谓之西塞者,下菰城为(楚春申君)屯兵之处,坐西向东故也。

斜风细雨,烟雾迷蒙,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春江水中那悠悠的渔舟,那肥美的鳜鱼,那青色的斗笠,那绿色的蓑衣,那细雨斜风中安然自适的渔父,那雨中乐而忘归的一份悠然,那一份安逸的恬淡,那宁静但又充满活力的江水,或许还有几声互答的渔歌,几许啁啾水鸟的婉转,几声草虫的互鸣,这美妙的仙境令人神往,令人怦然心动。

就这样三人过着无忧无虑,世外桃源般的隐居生活。张志和的哥哥时任浦阳(今浙江浦江县)县尉的张鹤龄,恐怕弟弟浪迹不还,真的遁迹于世,便在会稽(今浙江绍兴)为他买地盖房,知道弟弟喜欢清静,因此房屋周围花竹掩映,环境优美,在这里既可以让他沿溪垂钓,又无车马之喧,并且还用《渔父词》词之韵,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张志和晚年即在此隐居。张志和和当时的名士如书法家颜真卿、茶圣陆羽等人都是莫逆之交,一次颜真卿见张志和那出没于风波间的小船有些破旧,就给他换一只新船,张志和曰:愿为浮家泛宅,往来苕、霅间足矣。然令张志和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渔父词》一经吟出,其迷离的意境,其超世脱俗的情怀,立即引起了满朝文武大臣的交口称赞,前有顾敻、孙光宪,魏承班、李珣诸人、后有苏轼、黄庭坚等人和词者众多。唐宪宗年间,唐宪宗本人治国一般,但确是求仙问道的高手,很早就知道张志和的大名,及看到了张志和所著的《玄真子》一书,和其《渔父词》后,深爱其才,立即写真画像晓谕各州府访求其人,而此时的张志和正带着二位夫人,游玩于山水间,纵情于舞笔飞墨中,毫不理喻皇帝访求一事,结果唐宪宗到死也没有见到这位世外方家的真面目。后来此词不仅传诵海内,长盛不衰,且远播异域,被编入日本汉诗集《国经集》,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

注 释:

1磻溪(pán xī):溪名,在今安徽歙县磻溪乡境内。相传是姜太公钓鱼的地方。郦道元《水经注•清水》:“城西北有石夹水,飞湍浚急,人亦谓之磻溪,言太公尝钓于此也。”

2赵晔(?—约83年),字长君,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今仅存《吴越春秋》一书。主要记述春秋末期,吴越二国杂史。

3昭关:位于安徽省巢湖市含山县城以北。京剧《文昭关》一折,即言此事。古时昭关四周一片沼泽,只有昭关一条路,自古为兵家重地。

4明经:汉武帝时期已经出现用明经选举官员的政策,被推举者须学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唐朝明经与进士二科为唐朝科举的基本科目。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谓之进士,以经义取士谓之明经。到明清时代,明经便作为贡生的别称。

5丁母忧:丁,遭逢。母忧,母亲的丧事。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等。

6苕霅(tiáo zhà):苕霅,是苕溪和霅溪的简称,均为浙江水系。苕溪分为东苕溪与西苕溪,均发源于天目山,分流至湖州市区后汇合,溪水湍急,霅然有声,故名霅溪,往北注入太湖。

7昉:起源。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