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文学城上有一篇批评中共大外宣的文章,作者是明镜的何频先生。
文章中的某些观点,在"想点就点”视频节目中何频先生已经多次重复,而论述观点的风格,与"想点就点"的异曲同工,是何频先生常规论述的典型实例。文章的链接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2/04/29/11524283.html
1 文中关键片段
在介绍了大外宣的官方背景,以及大外宣多年努力给中国造成无法否定的损害后,何频先生在文中写道:
"真正对中国(国际)形象造成伤害的,还不是大外宣在国外直接制造的垃圾,而是在中国的民粹媒体"...
"民粹媒体并不是中国独有,但是当中国那些纯粹的官宣没办法成为可看的来源时,那么语气夸张、用词诡异的民粹媒体内容,反而被西方记者的相中。"
2 【塑造】形象
英文中有一句话, Perception is everything, 感知/印象就是一切。意思是说,人们对事物的感知/理解/印象的重要性,远大于认知事物真正内涵的重要性。从商业行为上说,人们买的东西是否很值得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人们走出店门时【感到】自己钱花得很值。人们这一"很值得"的 perception (感受), 需要店家努力"制造/塑造"出来。
何频先生似乎非常理解媒体"塑造"的功能。通过对中国大外宣批评的上面两段话,何频先生【塑造】了几个与实质不相符的【形象】:
1) 中国当前在国际上的不良声誉,非中国政府现实中的操作/行为的结果,而是民粹媒体中"夸张/诡异"言辞的责任。这些言辞,在国际上【塑造】了一个对中国的【误解】。文章的最后一句,何频先生清晰地强调了这一点: "至少,他们(西方)的报道更真实、可信,塑造出的中国形象还没有大外宣丑陋";
2) 这一对中国国际形象的损害,与官方媒体关系不大,甚至不是大外宣的的责任,罪魁祸首是"中国民粹媒体"。通过有意回避中共对中国国内媒体的全盘掌控这一事实, 完全忽视中国政府媒体(人民日报/环球时报/中央电视台)这些年对中国民粹思潮的引领风骚/推波助澜,何频先生努力【塑造】(且有意不解释清楚)一个中国社会中根本不存在的貌似独立/民间的"中国民粹媒体", 从而卸掉中共官方媒体【成功地塑造了中国失败的国际形象】的责任;(环球时报是中国最大的民粹媒体,其官方背景也广为人知)
3) 在文章中,何频先生特意提到习近平所言"中国不向世界输出革命"这句话,巧妙地回避了十年來习近平主席在推动中国民粹主义的方面的苦心与努力,从而为习近平推卸了责任 --- 大外宣的宣传也好,中国民粹媒体的叫喊也罢,都不是习近平的"初心"。
3 何频先生的自我揭示与否定
在文章中,何频先生不仅多次使用"塑造"一词,而且在论述中强调了"塑造"功能, 以及他对这一功能的认可。"塑造"一词本身带有的强烈的"主观/目的"含义, 让何频先生自诩媒体人的说法成为自我标榜,而且背叛了自由社会中对媒体客观性这一基本要求。
或正是出于对媒体的这种理解,何频先生似乎在文中暗示, 其文中提到的"80%美国大众对中国持不良看法", 不是出于中共在中国的集权统治/言论自由的限制,也不是中国政府在新疆/西藏的管理方式/对"香港基本法"的否定/在南海对国际法的蔑视/在台湾问题上的蛮横张狂,而仅仅是中国"民粹媒体"中"夸张/诡异"言辞所致。就如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何频先生不遗余力地把中国战狼外交对中国国际形象损害的责任,一股脑推到外交部长王毅身上,完全无视【外交部仅是外交政策执行者/中国政府外交立场传声筒】这一基本事实, 何频先生的这些行为,都是【塑造】一种观点/解释/印象的需要,regardless of the facts in real life.
【塑造/制造】一种解释/印象/感受,是商家让买家感到满意的必须行为,对何频先生来说,媒体也是如此。这应该可以justify 我在何频先生节目下的一段留言: 何频先生不是媒体人,而仅仅是靠媒体吃饭的商人。
听到何频先生一些观点,的确有受侮辱的感觉,评论中予以指出。结果,他屏蔽了我的评论(只有我自己能看到我的评论,其他人看不到)。这种伎俩比删除评论还恶心。
于是,把他的一些观点拿到文学城讨论。每次登出博文,都会告诉何频先生:针对你的xx 观点,我在文学城上写了一篇博文。公平起见,特告知。
从某种意义上说,讨论政治就是浪费时间。这类人在美国有一个特有的名字:Political junkie.
法国第一轮选举刚结束后,媒体有意制造话题/炒作概念: Lu Pen(右派或极右派) 可能战胜马克龙(中间偏左)。
当时的主要问题,是得票第三(极左派,得票20%)的参选人的支持者们,在第二轮中把票投给谁,谁就获胜。在当时的一期想点就点的节目中,何频先生说自己查到的欧洲调查结果:这些人中,1/3会投给马克龙,2/3 人会投给Lu Pen,马克龙可能败选,结果自然是"北约/欧盟内部分裂,普京有望获胜"。
我对何频先生的这个数据持强烈的态度:第三名是【极左派】,在第二轮投票中,此人的支持者如此大比例地把票投给一名【极右派】的候选人,不合民主政治常规。上网查找,一篇登在英国报纸 The Telegraph 上的调查结果是:第三名支持者中,有近半数人(44%)决定在第二轮投票中弃权,1/3投给马克龙,23%投给Lu Pen。1/3会投给马克龙这一结果,与何频先生讲述的一致,这让我感到我与何频先生看得是同一个调查结果,他误读了其他的调查数据。
根据这组数字,结合第一轮投票的总结果,我做了自己的计算。因为川普当选/英国脱欧的意外,计算时特意保守。计算结果马克龙接近59.7% 获胜。再打入保守余量(-2.7%), 得出我前面那篇文章中的预测, 马克龙57% 当选。
何频先生明显的误读,或说明他不了解民主政治基本规律,或有意认真地炒作一个不合民主政治常理的概念,或误读了调查结果(2/3 人会投给Lu Pen)。也许是三者结合。
我是在2020年美国大选时开始听何频先生的想点就点节目的。当时非常担心川普连任后美国的前途,何频先生的这个节目给我很多的安慰,for which I still feel grateful. 如果不是唯一,何频先生的节目是当时为数不多的明确反对川普连任的华人视频频道。现在看来,我们不希望川普连任的原因不同: 我因为担心美国的前途不希望川普连任,而何频先生则更可能是认为拜登上任会改善中美关系 --- a now-poven misjudgment I at the time tried and failed to convince people.
一期节目中,何频先生批评奥巴马医疗法案的不足,让我感到他不了解美国政治/甚至民主政治。奥巴马医疗法案非常不完善,但何频先生批评它的方式,让我了解到他根本不知道奥巴马医疗法案通过时的艰难,以及这一不完善法律出台的历史意义。
****
我最初也有你的迷惑:明明带球到了门前,他要么把球踢飞,要么突然停住了,不是一次,而是次次。
后来明白了,这就是何频先生的风格/套路:笼统批评,具体辩护
这篇文章展示了何频先生典型的论述特征:
如果无法否定眼前的事实,那他的通常套路是,指出中国政府通常的缺陷,但否定对目前具体的错误有责任。简单地说:笼统批评,具体辩护。笼统批评,是为了赢得‘客观/中立"的印象,以便更有效地达到最终"具体的辩护"的目的。
面对【中国(中共)目前的国际形象是灰头土脸(举出美国社会调查的结果 80%负面印象,但有意不给出负面印象的理由】,他就是使用这一套路: 批评大外宣/纯粹官宣/的通常缺点以及习近平言辞的不可能性,但最终却为大外宣/党媒(纯粹的官宣)/习近平推卸了责任, 越俎代庖地替美国人回答了80%负面印象原因:民粹媒体的胡说八道。巧妙的是,在中国"民粹媒体"是个虚拟概念,脱离党的领导/监督的民粹媒体根本不存在。
最终,何频先生不仅没有指责任何人对此事负责,还成功地掩盖了世界对中国印象不佳的根本原因:在新疆/西藏/香港/南海/台湾等问题上,习近平挑战世界良知的专制统治/治国方式.
I don't know him personally. Yet I believe I understand his words well, and comment on them accordingly.
刚才有一位评论员,在评论中针对何频先生使用了侮辱性的语言,我把那个评论删除了。看到你的评论后,我觉得删除那个评论有点儿操之过急。
想点就点节目是何频先生的私人节目,他说的都是自己的肺腑之言。
美国法庭上,一方指责被告罪该万死,另一方说被告纯洁无暇。因为知道前者是检察官,后者是辩护律师,陪审团不会被两个截然相反的故事所迷惑。而且, 明确知道双方清晰的倾向性, 从而对双方的论述都采取将信将疑的审视态度,是陪审团最终得出(尽可能)公正结论的先决条件,是法庭公平/公正判案的基础。公平,是美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元素。
不明确承认自己辩护人的角色,以"中立"的面目出现在众人面前,从事实为"辩护人"的工作,让自己的论述带有一种不当手段得来的被信任的优势,以美国的标准看,是对听众的不公平,是作弊。 特别那些付费听戏的,这点最起码的尊重/诚实还是应该得到的。这是我不能认同何频先生的做法。
至于他的观点,尽管我不同意/甚至强烈不同意,但他 is entitled to his own opinions, as everyone else 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