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77)
2020 (69)
2021 (110)
2022 (117)
2023 (112)
上周分享了一篇博文“一次华人聚会有感”,没想到反响还挺不错。个别评论有误读,其他都很中肯。其中一个评论提到,因没去过巴黎在华人圈里会遭到唏嘘,触动了我的神经。Me too! 我也连巴黎都没去过。
家境贫寒,在政府衙门里谋个差事,养家糊口,供两个孩子上大学。平时省吃俭用,巴黎、伦敦是梦想。在华人圈子里聊天,听别人讲欧洲、南美,地中海、加勒比,豪华游轮,如此这般,只能假装用羡慕的口气“是吗?”“不错”“挺好的”来应付。碰到说“我们都是坐商务舱”的只奉承一句“够牛的”。
现在经济情况有所好转,却没有去巴黎的欲望,开始怀疑自己的心理素质有问题,不愿意嚼别人嚼过的馍。深挖思想根源后,找到了原因。我身高一米八三,这年头作飞机很痛苦,一两个小时还能忍受,时间长了腰腿发麻(每当想到这儿,“我们都是坐商务舱”就在脑子里萦绕)。
当然,身高腿长只是一个借口,“老”“懒”都是不能排除的原因。两个弟弟都喜欢旅游,小弟弟已经进入倒计时,每年算计着还有几个国家没去过。俄国是他要攻克的大堡垒。因为我学过俄语,又迷恋俄罗斯歌曲,还有朋友住在莫斯科,他一个劲儿窜捣我一起去,可是我就是提不起精神头,一拖再拖好多年了。
所以至今我的护照上没有任何国家的签证或入境记录。(哈!有台湾入境记录,可是台湾不能算“国家”,不是吗?去中国用的不是普通护照。)去台湾有神游的感觉,语言无阻,每次都能感受到新鲜事物,为中华文化感慨,骄傲。曾写过博文“台北,我的中国梦”(点击)赞美台北,结果挨了一顿骂,还引起其他人之间的口水战。
言归正传,去巴黎,恐怕不会有去台北的感觉,异国风情对我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我的朋友说我是“narrow minded”,我不能接受,只能说我对旅游没有那么大的兴趣,有点“宅”,品着小酒赏花、听音乐、看书很惬意,也许是多年过穷日子过的。记得文革逍遥时,跟三位发小蹭火车,登泰山,望日出。一位发小说后山还有好玩的地方,要继续玩,我却说“我想回家”--从小就没出息。
像摄影、绘画、钓鱼一样,旅游是一种爱好。爱好是可以培养的,培养多种爱好是退休前必须作的功课。我不放弃旅游,慢慢培养。希望以后飞机的座位前空间宽大一点…是不实际的想法,所以可以考虑火车(中了彩票也可以考虑商务舱)。
我有另一种想法:美国这么大,东南西北、风土人情、名胜古迹、景色宜人,足够玩儿的。我常问自己,在埃菲尔铁塔前留影和在自由女神像前留影,哪个会让我更开心满足,哪个会让我觉得自己的生活更充实,更有意义。我的回答是:都一样。既然如此,何必大老远跑到天涯海角去。我没有不见蒙娜丽莎不甘心的情怀,所以对巴黎说一声:此生此世可能无缘。
旅游不是用来告诉别人的, 巴黎纽约伦敦巴塞罗那balabalabala
你要是说去过非洲肯尼亚吉布提,问题就不一样了
何况这种城市玩的是人文和历史,环境本身就是人文内容。伦敦人喜欢说巴黎filthy,比较起来确实又这种感觉,但如果城市一样还有什么值得看的?巴黎的街头咖啡馆是一景。
尤其是孩子在中学阶段求知欲最强的时候,这种经历对其影响是巨大的,包括价值观都会受影响。我们小家伙上大学后说把自己的钱都用在花钱买经历上,类似音乐会,各类剧,与朋友利用break时候旅行...而不是像同屋那样买一堆奢侈品,这个年龄段的女孩世界观理论上还没有形成,有这种意识很难得的,而且说这是我们一贯做的(也许是给自己旅游花钱找借口,毕竟钱是我们给她的,也不可能无限度。但起码是个不会拒绝的借口)。
小时候的旅行对人一生的见识会产生很大影响,父母带你去过哪里都是印象很深的,并不一定是旅游点,对贫穷的见识总有一天会让你容易接受关心弱势的人文主义思想,我自己就是这样感觉的,为了孩子的健康心理发展也值得去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