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农垦中学十年(2412)到农场中学去上公开课
1990年12月1日,上午第二节课,接待了四个农场中学的二十多位老师听课,赖校长、林书记也来听了课。林书记认为很好,要在农垦系统宣传。第二天晚自习时,,赖校长到我们高一年级办公室,与我谈昨天的公开课,认为“农垦中学可以拿得出手的公开课,只有你的语文课和游丽昭的数学课“。于是,我和老同学游丽昭又像在华中师大一附中那样,经常接待外校来听课的同行。
海南省农垦中学是海南省重点中学,也是农垦系统的“企业重点中学”。不仅负责培养农垦子弟升入高一级学校深造,而且肩负农垦系统教育教学示范的重任。自从接待四个农场中学的老师来听课的消息传开以后,有些农场的场长或教育科长就直接找赖校长,希望请我和游老师去农场中学上公开课,然后给老师们讲教材教法,让更多的老师受益。为了不耽误我们两个人的正常教学工作,我建议赖校长安排我们在周五周六周日三天下农场。
1990年10月22日,农垦总局教研室吴多雄主任聘请我当教研室兼职教研员。11月22日,语文教研员黄励明老师约我与她一起,于12月10日到13日,去西流农场听课评课,讲《单元教学》。
12月11日上午在西流农场中学听了两节课,然后与该校领导和老师们一起评课,结果很不理想。本来想听听老师们怎么评这两节课,也许是我们从海口来的几个陌生人坐在那里,大家都不敢发言。最后黄老师让我讲几句。讲什么呢?在充分肯定两位老师讲课的优点之后,说说我评课(也是备课和上课)的方法:讲清要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一节课45分钟,,要点最多不超过三个,但每一点都必须非常明确;重点只能是一个,一节课重点太多就等于没有重点;至于难点,必须在深入了解学生和熟悉教材之后才能确定。当然,一个优秀教师上课一定还会有亮点。而这个“亮点”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也许在课堂上某一瞬间“闪现”,就看老师能否发现并抓住它,让它引起学生思维的“开窍反应”,而形成课堂教学的亮点,让学生终生难忘。如我在1984年11月在华师一附中为华师大中文系三百多见习生举行的大型示范课《孔乙己》,学生在两节课快要结束时提问:文章最后说“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的确“和”大约“是矛盾的呀?鲁迅为什么要这样写?学生的即席提问,引发的讨论、辩论,成了那两节课的”亮点“。
第二天上午听课、评课,讨论比第一天好多了。下午,我主讲《单元教学》后,吴多雄主任总结了这次活动的收获和今后要注意的问题。
12月21日(周五),校办黄秘书陪我和游老师去乐中农场中学上公开课。那时海南岛路况真不好啊!我和游老师上午第四节下课后,乘坐乐中农场的丰田面包车,下午五点多才到达乐中农场中学。吃完晚饭后,与教育科长、校长商量明天的活动安排。他们想“一锅煮“,即中小学各科教师,加上高中学生都来参加所有的活动。我们建议分开活动,教师听课、听报告;高三学生听公开课和备考复习的报告。
第二天,按我们的建议,分别开展活动。上午游老师给高三学生讲数学课,高中数学老师去听课。其他老师都来听我讲教材教法和学法。我的报告《新大纲、新教材、新观念、新教法、新学法》,从五个方面来讲,重点在后面三个部分。
新观念,就是我的母校倡导并践行了十多年的“把方法教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讲方法,特别强调思维方法,只要敢想,就会多想,只有多想,才能会想。一个会思考问题的学生,前途无量!早在1981年,袁庚在深圳特区率先提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对在校学生来说,”时间就是前途,效率就是能力“。把时间还给学生,要求老师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都要让学生主动学习。
新教法,就是要变”一言堂“为“群言堂”。采取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成功与否,关键在教师。一般来说,在讨论式教学过程中,来自学生的问题常常超出教师预先设计的教案,表现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要特别珍惜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根据全班学生的智力水平,以适当的方式“反弹”回去,让个别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引起全班学生思维的“开窍反应”。 “开窍反应是在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去寻找尽可能多的不同解答或答案时所使用的许多教与学的方法之一。”(引自[美国]林格伦著、章志光等译《课堂教育心理学》第426页)
新学法,作为学生来说,还应该有一套适应单元教学的学习方法。80年代初就参加了语文教改的一批学生,曾经总结了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他们把单元学习过程总结为“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小结”的五步学习方法。
预习从实践和内容上可以分为三类:
学期预习:开学前要把新教材翻一翻,了解这一册课本的知识体系,以便树立整体观念,站在全局的高度进行学习。
单元预习:单元学习开始前,要看一看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以便掌握单元教学要点。
课前预习,讲读课文开始前,要认真读一读讲读课文,以便扫除文字障碍,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听讲应力求做到集中精力、积极思考、理清思路。现行通用语文教材要求教师上讲读课要讲清要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自读课文要讲自读方法。
如何指导自读方法,边听边想,积极思考问题,理清思路,要把老师在讲课时运用的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理清楚。
课后复习常常被学生忽视,以为这是可有可无的一个学习环节,往往要到考试前再去突击,结果得不偿失。课后认真复习,及时巩固课上学到的知识,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环节,课后复习要做好三件事:尝试回忆、复读课文、整理笔记。
尝试回忆,是在复读课文之前,把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象放录相片一样在脑子里房一遍。
复读课文,应将课堂上记的片言只语,按文章思路,或按自己的学习思路进行系统的整理。
完成课后复习后再做作业,注意提高作业质量。语文作业阅读练习和写作练习。阅读练习一般分为单项训练以基础为主,综合训练以培养能力为目的。完成阅读练习,应根据不同的类型的题,采取不同的方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写作练习一般分为写片断和写一篇文章。写片断要活学活用单元知识,明确单元训练的重点;写一篇文章要综合运用以前学过的全部知识,按题目要求完成。
最后一步是认真写好单元学习小结。写小结要根据单元教学要点,理解单元学习内容,归纳学习收获和存在的问题。
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往往要经过一个摸索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就可以使学生少走一些弯路。法国生理学家贝儿纳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所以,我们应当把想学习方法列入教学计划,既要指导学生做读书卡片、列表格、文言实词卡片等。王力先生曾经说过:“读书要取得较好的成效,就得采用科学的方法。平时要坚持写作卡片。对于重要问题、资料或心得,应该在读书时,边读边写成笔记卡片,可以避免遗忘,以后也便于把它们分类,便于归纳和分析。“(引自香港《语文杂志》80年8月第5卷第19页)
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密切相关。掌握了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自觉地运用到学习活动中去,就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要我们在教学中重视指导学法,并坚持在教学中做到“扶其肩”、“携其腕”、“不离其身畔”,督促学生“反复的历练”,(以上引用均选自《叶圣陶论语文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并不难。
该场场长也来听了我的报告,并给予很高的评价。
下午给高三学生讲备考复习方法,学生非常欢迎,表示明天还有来听高二的公开课。
晚上农场书记、场长、校长又来招待所谈了两个小时代教育教学工作。
第二天上午第一节课,用诵读法在高二教《<指南录>后序》,因为学生没有预习,仅教学生诵读了第一段。“所谓诵读,就是要求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可以背诵。“(人教社高中一年级《文言读本》前言)大多数学生和听课老师反映很好,但有两位语文老师认为,这样教学费时费力,不如以前的”串讲“(就是老师讲一句文言文,马上翻译成现代汉语。)
中午饭后,乘车回海口,5点到家。晚上向赖校长汇报两天的情况,决定以后去农场上公开课就这样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