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以忘忧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个人资料
李培永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我的海外生活(十二)与赵毅相遇在《文学城》相逢在母校

(2024-11-10 12:30:49) 下一个

我的海外生活(十二)与赵毅相遇在《文学城》相逢在母校

(李培永与赵毅校友2019年5月在母校喜相逢)

赵毅是华中师大一附中1988届高中毕业生,他在三班,我教的语文实验班是四班。  

2018年初,他在美国硅谷工作之余,看到《文学城》上我的博客文章后,立即联系我,加了微信。我们在网上相遇了。

他在微信中告诉我,高中在母校三年,他只在高考前夕听了我的一节课,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华中师大一附中每年高考前一周时间,老师不上课,让学生自习。这是母校的传统做法。1965年我参加文革前最后一次高考前夕,高三年级停课一周,时任老校长郎君诗,给我们全年级学生做“考前动员”,特别强调大考前几天不要复习功课了。老校长说,如果中学六年、尤其是高中三年,是“撒网”的话,这几天就要“收网”了。

(我与郎校长在母校六十周年校庆时合影)

收网只要记住一个成语“纲举目张”,理顺各科知识纲要,举“纲”张“目”就行,不要花太多时间复习功课了。

郎校长还建议大家高考前做好下面几件小事:

第一,要吃好、喝好、睡好,养精蓄锐,保持头脑清醒。吃好指的是要吃有营养、易消化、卫生的食品;切忌吃生冷、凉拌之类的食物,以免拉肚子。

第二,每个人都要准备两条干毛巾带进考场(每年7月7、8、9高考三天,武汉天气最热,当时考场都没有风扇,更没有空调。),一条用来搽汗,一条垫在手臂下面,以免汗水浸湿了试卷。

1988届高三年级组研究决定,6月25日上最后一天课,走读生可以在家复习,住校生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宿舍复习。要求学生于7月6日上午九点到学校看考场,确认自己在哪个考场。7月7日早上八点半到班主任那里领取准考证。

6月25日上午,第一节课在我的实验班上了《最后一课》,然后,应甘晓星老师和严育开老师的邀请,到他们执教的二班和三班;六班和七班分别上了考前《最后一课》。据两位同事告诉我,他们的学生反映李老师讲得很好。那时赵毅是三班的学生,我们还不认识。

7月7日上午九点全国高考准点开始。九点半看到试卷复印件,正如省教研室的张良谟老师所言,考试题型和内容,我们语文实验班平时都训练过,甚感欣慰。

我们实验班的学生考完出来,笑容满面,纷纷议论,兴奋地说:“都抓到了!都抓到了!”少数学生对作文《习惯》能得多少分把握不大。

后来,严老师和甘老师去华中师大参加高考阅卷。据严老师阅卷后统计,我们年级语文高考平均分超过湖北省人均10分。实验班人均78.17,略高于年级平均分,皆大欢喜。学校领导希望我再从初一开始新一轮实验。

2019年5月23日,微信收到华中师大一附中校友会马老师发来的邀请函。邀请我于5月27日下午回母校参加1988届校友“爱之甘醇”分享会。不一会我的班长王伟就来电话,说这次活动是我们年级校友分会邱凌同学主持,与母校高一年级三十个班的学生分享人生经验、智慧及行业展望。这是校友会马老师和88届校友分会邱凌等同学精心策划的、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传统教育活动。

分享会正在进行时,刚刚从美国硅谷回来看望父母的88届校友赵毅得到消息后赶到会场,向大家介绍了现代科技的最新动态。他讲完后,走下台来,紧握我的手说:“李老师好!在美国《文学城》上看到你的文章好兴奋,虽然在学校读书时,你只教过我们班一节课,但是你那讲课的神态和内容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没有想到我们今天在母校遇到了,真是有师生缘啊!”我与赵毅第一次相见在三十年后的母校。

我们坐在一起,看着他那陌生而又热情洋溢笑脸,努力回忆当年最后一节课给学生讲了些什么,能让他们留下如此深刻印象呢?

1988年我们师生所在的教室,还是1965年我在母校读高中时的那栋教学楼,当我走进三班教室面对陌生的学生时,上课伊始,我深情地对学生说:“二十三年前,我就坐在你们现在的教室,听我的老师讲怎么去迎接人生第一次大考……”然后简要转述了当年郎校长的“考前动员报告”的要点。才开始讲我的《最后一课》。

重点讲“临门一脚”要做到:第一,投其所好;第二,胸有成竹;第三,意在笔先。

先说“投其所好”。

说白了,投其所好就是要“投”阅卷老师“所好”。

那么,阅卷老师喜欢什么呢?所有阅卷老师都喜欢看书写整洁的试卷。因此,“投其所好”的关键之一就是一定要认认真真写字,一定要注意卷面整洁。而且历年高考作文卷面整洁是必须给3——5分。 高考作文写字要一笔一画清清楚楚、工工整整,不要写潦草字,把字写在作文稿纸的格子里;行款格式也要规范,避免随意性;标点的书写也要规范,不要都点成圆点。

“投其所好”的关键之二就是掌握文章的基本模式,努力写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投其所好”的关键之三就是严格按照题目要求的字数完成作文。高考作文一般要求不少于800字。现在高考试卷在作文格子800格下面明确标示出来了。达不到规定字数要扣分的。建议大家三部分的字数安排如下:

开头:50~100字;展开:500~700字;结尾:50~100字。

再说“胸有成竹”。

自从1984年著名语文教育家章熊先生参加高考命题之后,高考语文的命题模式已经基本形成,整个卷面四大板块:第一是语文基础知识及其运用;第二是现代文阅读;第三是文言文;第四是作文。而且,每年考前还要公布“考试大纲”,明确考试范围。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已经知道要考什么,就可以做到“胸有成竹”。

(1985年8月在北京章熊先生家客厅倾听先生讲述高考命题的故事)

做到“胸有成竹”,首先要在总复习阶段从整体上把握中学语文的内容和形式及其具体要求:

一定要会读会写记叙、说明、议论等实用文章;

一定要学会鉴赏 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四种文学样式 ;

一定要 能借助工具书(特别要重视试卷中文言文中生字难词的注释)阅读浅易文言文。

其次,要明确重点,把握得分点。高考语文卷面总分150分,作文60分,其他三个板块大约各占30分。毋庸置疑,作文是重点。而高考作文的命题原则是公开的:“有话可说,无本可依”。

因此,高考作文备考的关键就是要训练学生怎样把话说好。

高考作文把话说好的标准是高考作文评分等级。章熊先生与他的高考命题团队研究制定的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部分。基础等级有六项要求,平时作文训练时,老师们都是按要求对学生进行训练的;至于发展等级的四项要求,你们甘老师平时在总复习阶段多次结合作文讲评已经讲过了,我不再耽误大家的时间。只请你们记住基础等级的“得分点”,你的作文分数至少在40分左右。

最后说说“意在笔先”。

“意在笔先”原指写字、作画前,先构思精审,然后下笔。当然也适用于高考作文。

大而言之,“意在笔先”就是古人说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历年高考,语文都是第一天第一科,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头,那么,心情就好,后来几科就会越考越好。

在考场上怎么做,才能发挥得更好呢?

语文考试开始前五分钟,按规定,监考老师要宣读“高考考试规则”。此时,考生可以阅读试卷,但是,绝对不许动笔。但考生可以利用这宝贵的“五分钟”,切实做好“意在笔先”的“意”。

第一,要在监考老师宣读考试规则的“五分钟”时间之内做到“意气自若”,也就是说要迅速做到神情气概自然如常,镇静自如。客观地说,考生面临这样决定自己前途命运的重大考试,不紧张是不正常的。走进考场,心情紧张是人之常情,关键是坐下来之后,要尽快恢复正常。

快速消除紧张情绪,恢复正常状态的有效方式是“气沉丹田,闭目养神”。此时,你可以展开充分的想象,设想自己躺在静谧的大森林里,耳边听到的是风吹树叶发出的“沙沙”之声,你在这绿色生态环境之中,回想自己短暂的人生,从记事时想起,只想自己曾经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每一次成功、每一次获奖,哪怕是在幼儿园周末得到的一朵小红花,也是人生起步时最大的成功。让“成就感”充满心中,让期待“成功”的心理成为开启心智的锁匙。

第二,要在“五分钟”之内做到“意料之中”,也就是说要快速阅读语文试卷,边读边思,拟定答题计划,确立解题顺序。其宗旨是:先易后难、先“读”后写、先“选”后答。

首先说说“先易后难”。任何一份试卷的题目都是有难有易的,同时,任何一份试卷的题目排列的顺序都不是由易到难的,因此,考生在阅读完试卷后,一定要确立先易后难的解题顺序。在监考老师宣布可以动笔答题后,先把最有把握的正确答案写上去,让“成就感”充满心中,期待“成功”的心理在由易到难的解题过程中就越来越强烈!解题思路就越来越清晰!解题速度就越来越快!

再说“先‘读’后写”。从1949年到1965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就只考一篇作文,1978年恢复全国高考,从当时考生的实际出发,语文试卷中增加了“语文基础知识”部分。

(1992年章熊先生到海南农垦中学讲学时,与夫人一起在我家客厅合影)

经过几十年的高考语文研究,自1984年章熊先生参加高考命题以来,已经形成了现代高考语文试卷的基本模式,即俗称“四大块”:

第一部分是“语文基础知识”;

第二部分是“现代文阅读”;

第三部分是“浅易文言文阅读”;

第四部分是“作文”。

语文高考时间是150分钟,卷面总分为150分,作文占总分的40%。据此,临场解题顺序应该是“先‘读’后写”。时间分配比例大约为3比2,即前三部分90分钟,作文至少要有60分钟。

最后说说“先‘选’后答”,前三部分就考试题型而言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两种,所谓“先‘选’后答”,就是先做客观题,后做主观题。

第三,要在“五分钟”之内做到“意气风发”,意气风发就是精神振奋。振奋精神也是一种自我心理调节,心理调节的最佳境界是快速点击“兴奋点”。

当然,我的《最后一课》,绝不是简单罗列上述要点和要求,其中穿插了一些与高考相关的段子或故事,加深学生的印象。赵毅同学三十年前听了我那一节课,就留下深刻印象,尽管是个别现象,但也说明了老师教学生学,一定要“以其昭昭使人昭,以其先觉觉后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