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以忘忧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个人资料
李培永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我的十年语文教改(2455)通往世界冠军之路

(2024-08-19 20:16:59) 下一个
我的十年语文教改(2455)通往世界冠军之路
1988年7月11日,汪深在芬兰举行的二十届国际化学奥赛取得金牌第一。这是中国中学生参加国际学科奥赛以来的第一块金牌第一,与许海峰获得的奥运第一块金牌一样,具有划时代意义。
汪深从芬兰回到北京后,第一件事是给武汉发电报。一封电报是:  
P       BEIJING   北京    RD4178   27   14    1717
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4)班WUHAN 
三级跃过一步而已感谢老师同学汪
(一) 三级跃过,一步而已
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4)斑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语文教材改革实验班。这个班从I 9 8 2年9月开始,连续六年使用人教社的分编型语文实验教材,进行教材改革实验。汪深的成长是离不开这个班集体的。当他于l 9 8 5年9月,以6 2 3.5分的优异成绩考取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中,被分到实验班学习时,他的妈妈李振宽同志(交通部二航局科研所所长、高级工程师)非常高兴地对我说:“我的孩子能进语文实验班.我们感到非常高兴,因为他小学、初中语文,特别是作文都不好,而一个高中理科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语文水平,才能了解中国文化,提高文化素质。而且语文能力强,将来才能研读各种文章,探求自己所需要的各种知识。”
汪深从踏进实验班的第一天起,就强烈地感受到这是一个改革开放、富于想象和创造意识的智能环境,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而每一个成功者都有自己的个性。
 还在武汉市I 5中读初中时,汪深就已听说闻名全国的“小市长”王江。现在他和王江在同一间教室学习。王江的创造思维引起的“开窍反应”激发了他,他和王江就“失落感”展开了一场辩论……
“小作家”孙涵把自己创作的中篇小说《正值青春年少时》(发表在l 9 8 8年第3期《长江》大型文学期刊上)手抄稿给他读,请他提意见。他和全班同学一起参加孙涵自己主持的“作品讨论会”,热烈讨论小说创作的成功之处和败笔……
最有意思的要算“竞选班长”了。竞选双方组阁成员中都有汪深,也就是说,不论哪一方获胜,汪深都要当“学习委员”。真是英雄所见略同。谢晖竞选失败了。但汪深却发现了她的优点:那是竞选结束的第二天早自习,当班主任老师宣布由竞选胜者邢霏同学主持本届班委工作后,谢晖要求发言,她首先向邢霏同学表示,祝贺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当上了班长,然后她表示一定支持邢霏的工作,最后主动走到邢霏跟前同他握手言和。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
王江、孙涵、谢晖、李映晖、张力立等同学都是经过三年初中语文教材改革实验锻炼的学生,虽然仅占高中班的10%,但他们就象“种子”,在高中实验班这块智能园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充分发挥了“解放思想发展个性”的开窍作用。
l 9 8 5年开始进行的高中语文教材改革实验起步艰难。高中重组的实验班,大部分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对语文教学改革看法各异,而语文教材改革步子迈得很大,与全国高中统一使用的一本《语文》书完全不同。实验教材每学期三本书,一本阅读教材供课内讲读使用,一本《写作》课本公写作教学使用,还有一本《现代文选读》供课外阅读用。课内阅读教材又按年级分三个层次:高一学习《文言读本》;高二《文学读本》;高三《文化读本》。
高一全学年每节课都学习文言文,不是太枯燥单调了吗?确实有些同学感到乏味。但汪深却越学越有劲,课堂上,老师用“诵读法“教学的文言文,他都能当堂背诵。久而久之,他的这种强记能力在师生中传开了。有的老师来实验班听语文课,就打听谁是汪深,然后坐在他旁边,验证传闻的信度。凡是这种场合,老师也就有意识地让他为大家“表演”:听课老师们发现:汪深上课发言不太积极,但他非常注意听同学们的发言和老师教的诵读方法,边听边看书,有时点头或摇头,有时还发出会心地微笑。一节课上完,老师让他背诵时,他慢悠悠地站起来,望望老师,又望望天花板,然后不慌不忙、不紧不慢、一字一句开始背诵,每次他都能一字不差地背完刚学完的文言文。
  “不简单!真不简单!简直是天才!” 听课老师实地考察后,无不赞叹他过目不忘的才能。然而,汪深不承认自己是“天才”。他说:“我认为学习动机是很重要的。这是‘主动学’与‘被动学’(不管自己承认不承认,有些人虽然确实很努力,但不属于‘主动学’)的分水岭。我在学习中起作用的是强烈的求知欲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浓厚的兴趣。”
 “我的兴趣非常广泛。高一学文言文,我回家从爸爸妈妈的书柜中把《庄子》、《史记》、《左传》、《梦溪笔谈》等都搬出来了,一是为了查找课文的出处;二是想尽可能多读一些,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对中国文化的进一步了解。”
要问汪深的兴趣究竟在哪方面,当时实在谁也说不清楚。对数、理、化有兴趣就不必说了,还在初中阶段,他就已连续五次获得过武汉市、湖北省、乃至全国数学竞赛的二、三等奖,武汉市化学竞赛三等奖。
单说语文吧,他不仅喜欢背诵文言文,还特别喜欢参加语文课外活动:诗人雷子明来学校给写作爱好者讲诗歌的创作与欣赏,他挤在第一排听讲,后来,还在课余写了一首抒情诗。著名青年作家董宏猷每次来班上讲写作时,他都听得非常认真。班上的“小记者”去采访著名的怪味作家祖慰,他和同学们有说有笑地走在最前面。参加湖北省高中作文竞赛,他的作文荣获二等奖。……
兴趣广泛的汪深考入华中师大一附中真是如鱼得水。早在l 9 8 4年,华师一附中就开始实行整体改革方案(草案),明确提出为把学校办成全国第一流的中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坚持“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压缩必修课时,增加选修课时,给学生尽可能提供培养能力和发展个性的时间和条件。汪深除参加数、理、化选修课外,还积极参加学校安排的其它活动。政治课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他兴致勃勃地和同学们一道去武汉商场,调查了解开放搞活后的商品经济。医务室主办的气功讲习班,他坚持三年,后来成为新学员的辅导员。学校组织的蓝、排、足三大球赛,他是班级代表队的主力队员;运动会上,他是班上的“健将级”运动员,得分的好手;冬季长跑比赛,他第一个报名并获得较好名次。
 课外活动时间,他从来闲不住。只要有球赛,哪里有球,哪里就有他,在最紧张的赴厦门参加全国化学竞赛的停课两周备考期间,他每天坚持上两节体育课,几乎和全年级8个班所有男生都打过足球。打扑克,争上游,他玩得最起劲。他好动,动如脱兔;他也好静,静如处子。只要有一本好书,他可以坐下来全神贯注地阅读;纹枰对坐,可以忘记吃饭。下围棋也是他最感兴趣的事,高一时,老师和他下让子棋,让他六子,他输了。他与老师“约法三章”;“以后只要我连赢您三盘,就升一级。”老师爽快地答应他的条件,同时,请他的妈妈来学校,与教数学的倪政勇老师一起,也与他“约法三章”:“我国每年都选拔优秀中学生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你不仅对数学有兴趣,而且基础很好,希望你三年后参加数学奥赛连跳三级,即第一级要在全省数学竞赛中得一等奖;第二级要在国家举办的数学冬令营中入选国家队;第三级在国际上获奖。”汪深也爽快地答应了老师的要求。
  汪深说了就干,每年寒暑假时间,几乎全花在数学方面了,但正如他妈妈在获悉他夺得化学竞赛冠军之后所说的:“有心裁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他未能在数学竞赛中实现“三级跳”的计划。当他在化学竞赛中如愿以偿时,他怎能忘记“三级跳”呢?回到北京,一封言简意明的电报发往武汉。既表达了夺冠的喜悦之情,又无陶醉之意。他深知在人生的道路上,这一步虽然值得自豪,但毕竟还是第一步,未来在召唤……
(二)归心似箭   
(左起汪深的爸爸、妈妈、汪深、李培永老师)
汪深从北京发往武汉的另一封电报,是给爸爸妈妈的,电报只有四个字:“归心似箭”。获奖归来时刻,汪深怎能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呢?
  走出北京电报大楼,看到宽阔平坦的长安街,他浮想联翩……
人生之路会是这样的吗?也许还是有坡度要好一些……,坡度?!记得小时候,从宿舍大院出门后去上学时,每天从小东门走到大东门的那段上坡路……
爸爸总是忙——父亲,汪定扬,长江科学院高级工程师。湖北省七届人大代表——难得带我上街玩。第一次带我上街,正遇到一位年近半百的工人拉着满载货物的板车,从小东门向大东门艰难前行,那位工人双手把握车把,全身几乎与地面成3 0度角了。爸爸只说一句:“汪深,我们去帮忙推一推!”话还未说完,他已走上前去推车了。父子俩终于帮忙把板车推上了坡。   
  爸爸:“累不累?”   
  我说:“有点累。”
  爸爸:“走上坡不容易吧?”
  我记不清,也许当时还未悟出爸爸的言外之意.不知道当时怎样回答的。我也记不清后来又和爸爸一起帮别人推过多少次车,但“走上坡不容易”的印象实在太深刻了!
  爸爸给我的影响何止于此啊!爸爸妈妈虽然都是从事水利研究的,但他们的藏书却包罗了古今中外文史哲诸方面的经典著作。
  小时候,看不懂那些书,只喜欢看娃娃书,爸爸妈妈就给我买了一箱子娃娃书。我也不知道怎么读得那么快。妈妈每次出差买回的新书,我一会儿就看完了。妈妈以为我是走马观花没看懂,让我讲书里的内容,我没有讲不出来的时候……
  后来,会读字书了,还是看不懂爸爸妈妈书柜里的书。 他们就给我买了许多适合我读的书。   
  上中学了,我学会了逛书店,妈妈就让我自己去买书读。
  直到上高中,我才发现爸爸妈妈书柜中的那些书真是无价之宝——那许多古书中。我尤其受读《庄子》,这不,到芬兰去参加比赛,我只带了一本《庄子》。这又是爸爸给我的影响,爸爸不仅读《庄子》、还练气功,他长年订阅的《气功》,我是每期必读的。  
我们的星期天,常常是家庭读书日,除了姐姐陪着小外甥外,其它人都选自己感兴趣的书或杂志读。
  爸爸忙,妈妈比爸爸更忙。妈妈真是里里外外“一把手”,在家,要负责我们的衣食住行;在外,要负责全所的工作。她太忙了,所以上次从厦门给她发电报,写明了返回时间也没有用,她不能为了我耽误工作。所以,今天这个电报最好……
等回家后,我一定象平常一样,在晚餐桌上,向爸爸妈妈讲一讲芬兰行。
我们家,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是吃晚饭时。只要妈妈不出差,晚餐的饭菜是最可口的;妈妈要是出差了。那我和爸爸就只好吃面条了。吃面条倒没什么,只是饭桌上少了妈妈,就搞不成精神会餐了……
  从我懂事起,我们家的晚餐就是妈妈主持精神会餐的时间。 她把最后一道菜从厨房端到桌上。解下围裙,坐下来后的第一句总是以“所长”的口吻说:“今天谁第一个讲?好吧!还是我先讲……”
妈妈最会讲故事。她的故事比《一千零一夜》里的还要多!每天讲一个,绝不重复!小时候她把我当成她的小朋友,我爱听她讲故事,她更爱听我讲自己的事,只要轮到我讲,她总是津津有味地一边吃饭,一边听我说。
妈妈更会讲道理,尊敬老师,尊重女同学,爱护小同学,热爱集体,热爱事业……,这次接到去北京集训的通知后,妈妈说:“我们和学校老师一样,希望你能取得出国参赛的资格,但也不要背包袱;只要你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智,即使被陶汰了。妈妈也要到车站去接你!”
妈妈特别善于分析问题。记得她在学校举行的欢送我赴京集训的会上发言时说“汪深这次能被选中去北京,首先要感谢学校领导和化学指导老师尹一冰老师,还要感谢班主任和其它各科老师,特别是几位数学老师。因为,如果不是当初班主任和教数学的倪政勇老师为他制定一个“三级跳”计划,这次不会取得这样好的成绩。当然.这也与他自己的努力分不开,希望他……
妈妈,爸爸,我没有辜负你们的希望,终于成功了,我是多么想你们啊!
(汪妈妈今年九十一岁了,八十寿辰时,与汪深在武汉的合影)
(三)  你往何处去
早春四月,汪深已到北京大学化学系参加奥林匹克化学的集训,前途未卜,但国内最著名的清华、北大都有意免试录取他,无论选择哪一所大学就读,他都可以选修自己理想的专业。该往何处去呢?
让我们读一读他在l 9 8 5年11月2日写的一篇“课外练笔文”吧。题目就是《你往何处去》:
 从小学到中学.所学的自然科学知识(如物理、生物)完全是西方科技体系的内容。然而在这同时,我也阅读了一些有关东方科技体系的书籍,主要是中医学、气功学以及哲学方面的论述。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在我脑中并存。最近一段时间所体会到的现象,促使我对这两种体系进行了一番思考。   
 这是由一句拉丁格言引起的:“简单是真理的标志”。然而我觉得现代西方科技是离它太远了。
 拿物理来说,当初牛顿的三大定律。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等,都还具有一定的简洁性、优美性。可是,当它进入微观世界时,这一切都被打乱了。西方体制的研究方法,是用各种仪器对实验对象进行测试,找出因果关系;然而对微观物质,观测它时就会影响它,这样,“测不准”原理问世了。它取消了一切精确性;而后宇称也不守恒、不对称了。几乎陷入混乱的科学家们是恪守那句拉丁格言的,于是开始着手于大统一理论。然而随着能量的提高,各种千奇百怪的现象,稀奇复杂的“基本粒子”不断出现。作为局外人看着这些资料,我觉得他们好像是勇敢地冲向泥潭。
 再说生物学吧,人们发现了蛋白质,DNA等等等等,然而还未能彻底说明人体和一个化工厂有什么区别,更别说揭示大脑的秘密了。还有人提出要更深一层从量子力学的角度去研究生物。他们给我的感觉是一次一次碰壁,却想不出怎样绕过迷宫。   
 相比之下,东方科技体系从没有遇上这些困难,因为它是从整体上进行研究的。与西方物理学对应,东方哲学认为万物从“道”开始(使我想起了“大爆炸”理论),所谓“道”,应该是物质和规律的统一体,它自身发展变化,于是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或者“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形成了世界。依此理论衍生而出的科技理论,都带有整体联系的特点。其中以“天人合一”的理论观点最为典型,它认为人的身体就是一个小宇宙。用这种方法研究人体,就产生了中医学、气功学等等。事实证明。从整体上研究,注重功能而不注重器质是非常聪明的。
一个满脑袋西方科技系统观点的人,初看东方体系,会说它是不科学的。有位西方医生就说过:“中医更多的是一门艺术而不是技术。”此话有赞叹,也有怀疑。他们这样看,是因为不了解东、西方研究方法的区别。
西方科技,是通过仪器找出因果关系,对象是客体,人人都可以看到,而东方则是“返观内视”,即通过气功了解自己的身体,再向外界推广,对象是实验者本身,故不是人人可见,这就是区别。
然而,不管你信不信,中医的治病效果无人否定,气功强身祛病正在掀起一股热潮。特异功能更使整个西方思维体系为之震动。而这些现象,东方科技体系很容易解释出来了。   
如此说来,我们该抛却西方科技吗?不。因为东方理论毕竟只能得出一个整体结论,对细节的描述是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的,更何况西方的许多研究成果也是很有价值的。如能在东方思想指导下,将东西方思维方式融为一体,得到一幅清晰的人体图象,那将是妙不可言的。
当今世界,人体科学方兴未艾,而美苏日等国虽然仪器设备先进,但总的来说研究人体还处于较低层次。这一点上,我们中国人有优势,不知我们这一代中,何人有志与此。
汪深的这篇练笔文,把自己的潜意识用文字表达出来了,虽然有许多地方值得商榷,但是,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他有志于研究人体科学。
(四)屡败屡战,矢志不移
汪深坚信,人的潜意识有引导人走向成功的能力。这也是他从自己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信念。
汪深在芬兰举行的第2 0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荣获金牌第一名,回国后,8 8年8月 l 9日有记者对汪深进行了专题采访。   
记者:你是这次竞赛的第一名。据说我国中学生在国际性学科竞赛中获金牌的不少,但得第一名,你还是第一个,是吗?   
汪深:是的。我希望我国中学生以这次为起点,今后能拿更多的第一。
记者:你为我们国家,为湖北省以及你的母校赢得了荣誉,可喜可贺,你真幸福。听说你并不总是这么幸运,你似乎在别的学科省级选拔中落选,是真的吗?
汪深:去年l 0月,我先后参加了全国中学数学、物理竞赛省级选拔,均获二等奖,两次都未能进入国家集训队.机遇不好,很遗憾。
记者:是很遗憾。但你能代表你的同学参加选拔,这说明你的数学、物理的实力也很强。你在省化学选拔赛中的成绩怎样?
汪深:紧接着我又参加了省化学竞赛,得第三名。
    “第三名"能代表湖北省参加全国选拔赛,这就是汪深的“机会”:中国化学会选拔参赛者时采用了“估计潜力,评价能力”的办法。这个办法要求考试不能局限于知识量和解题能力两个方面,而应着重考核学生寻找、描速、综合和评价信息的能力,推理、归纳、举一反三和相互比较等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化学实验操作的能力。实践证明,湖北省化学会选拔组“选”准了,“拔”对了。汪深在厦门举行的全国选拔赛中顺利通过了理论和实验的考试.进入前十名。紧接着,就到北京大学去参加国家集训队的集训。6月3 0日,汪深等四名同学代表中国中学生乘飞机去芬兰参赛。
  汪深从高一到高三,每年寒暑假都在倪政勇老师辅导下备战数学奥赛。他参加全省数学竞赛完后,自我感觉非常好,自信拿一等奖没有问题。但是,结果宣布他得二等奖。倪老师听说汪深的一道难题得零分,立即找他,问那道最难的题是怎么做的。汪深像围棋复盘那样,把解题的步骤和结果全部写出来交给倪老师。倪老师认真对照考试参考答案,感觉他的答案是正确的,但与竞赛的参考答案不一样。为慎重起见,倪老师还特地去华中师大数学系找几位教授看看,教授们仔细研究后认为汪深的解答步骤更简捷,更好,应该给满分。然而,全省竞赛结果是不能改了。这就是他的“不幸”。
他立即备战物理省级奥赛,两周后参加比赛,获二等奖。他当时面对的竞争对手,都是一些备战三年的物理尖子生,他能够获得二等奖已经很不错了,但是没有机会去北京参加集训了。
物理竞赛结束回到学校,大概是元月上旬吧,负责辅导化学奥赛的尹一冰老师到教室找到汪深,笑着问他:“想参加化学比赛吗?“
(尹一冰老师指导汪深作化学实验)
“想啊!“隔了一天,学校进行选拔,顺利通过。一周后,省里进行选拔,我被选中。
  2月2 4日到厦门参赛,进入前十名。也许除他以外,别的选手至少为这次全国比赛准备了三个月以上。
  紧接着回到武汉,汪深在武汉大学接受了三周“强化训练”,汪深非常感谢武大化学系的几位教授了,没有他们的帮助,也许进京还会被淘汰的。
  4月5日抵京参加国家集训队集训。十个人中要淘汰6 O%。四周后,汪深终于被选中,可以出国了。 
 (五)王者归来,实至名归
1988年7月17日中午,我与汪深的爸爸妈妈,还有孙涵同学,到武昌火车站去迎接汪深。昨天此时,湖北省教委副主任朱定昌、省科委向部长,华中师大章开源校长、邓宗琦副校长等,还有中央、省、市报刊的记者二十多人前来学校迎接汪深凯旋归来,因中国化学会发给省化学会的电报文字太简约而引起歧义,没有等到汪深。
今天,汪深乘坐的火车正点到达。他一下车,看到我们就立即跑步前来握手,简短交谈后拿出金牌给我们先睹为快。孙涵笑着对他说:“没有想到我会来接你吧!你这个冠军真难接啊!”
汪深立即笑着回答:“嘿!发完电报走出电报大楼就感到文字有点问题,没有想到化学会发的电报还不如我的。”
孙涵接着说:“我将履行诺言写写你呀!
汪深爽快地说:“写吧!“
送他们母子上车回家后,我和孙涵商谈该怎么写汪深夺冠。
7月26日上午,湖北省副省长韩宁夫在省政府办公厅接见汪深。省科协向部长首先介绍了这次比赛的全过程,强调这次化学国际奥赛是历届以来最难的一次。接着,汪深向省领导汇报了夺冠过程。然后、让我全面介绍汪深的成长过程。
韩副省长最后讲话,充分肯定了汪深获国际奥赛金牌第一的伟大意义,说这绝不亚于许海峰的第一枪!希望好好总结、宣传汪深。
高度重视宣传汪深事迹的还是母校的领导,请汪深在开学典礼时,向全校师生汇报是怎么夺取金牌第一名的吧。 汪深在开学典礼作报告(节选):
(汪深在母校1988年9月1日开学典礼上作报告)
先说化学奥赛吧。
  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与数学、物理一样,都是起源于东欧,而后扩展到世界范围的国际竞赛。第一届只有东德、捷克和波兰三国参加,试题十分简单。要是那时我们参加的话,一定不只拿两块金牌。随着参赛国的增多,试题越来越难,其中首推十八届,而我国是第十九届才参加竞赛的,那一届比十八届要容易,结果我们中国第一次参加就拿了一块金牌、二块银牌、一块铜牌,信心大增。接着又着手准备参加第二十届比赛。
  第十九届竞赛前的全国选拔赛,湖北省没有参加,否则我一定要去试一试的。这是我的习惯。一方面是对诸如竞赛之类的事,极感兴趣;另一方面,对感兴趣的事,不论时间多紧也要想办法完成。我觉得,虽然准备竞赛相当费时,表面上好像会影响学习,但在培训及参赛时所获得的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广阔多变的思路,及考试时镇定自如的心理,都是课堂上难以学到的,好处是巨大的。
  这次从接到参赛通知到选中出国,想起来犹如一场没有准备的闪电战。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去年下半年开学不久,我就停课准备参加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大概是九月底吧,不幸阴错阳差被数学冬令营拒之门外【1】。随后,又全力准备物理竞赛,十一月参赛,又马失前蹄。当时我只好定下心来,准备参加高考了。
  今年一月,我正在上自习,曾教过我们化学的尹一冰老师找到我,开口就问:“想不想参加化学竞赛?”“想啊!”虽然我知道如果选不上,对高考有什么影响。
于是,一场闪电战就开始了。第二天,学校选拔考试,这是很容易的。不到一周后,全省选拔赛,结果,我和黄石二中的一位同学被选上,去参加全国选拔赛。紧张准备了两个星期后,于2月24日到厦门参赛,顺便第一次尝到了坐飞机的滋味。厦门这一关,侥幸通过,心里十分高兴,尤其是得知外省的选手,多半都准备了三个月以上时,我更是得意。紧接着,回武汉,在武汉大学接受了三个星期的强化训练后,于4月5日抵达北京参加国家集训队。四个星期后,得知我被选中了,可以出国了。
 单从时间上看并不是特别紧,一个星期、两个、三个、四个星期,好像没有问题,但全国选拔赛的题目中,中学内容很少,大多是大学一、二,甚至三年级的内容,因此在那至关重要的二个星期,我必须学到大学一二年级的所有重点内容,而且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掌握,那是不能作表面文章的。在这种情况下,尹老师搬来近二十本书摆在我面前,要我在学习每一个内容时,拿四五本书对照着看,在比较中加深理解,这样就记得牢,但阅读量却增大了,好在我平时学习过程中,培养出了较强的阅读能力,不但看得快,而且一看就能抓住重点【2】,因此才应付得了这种高难度高强度的训练,上午看书,下午做实验,晚上做习题。开足马力,度过了最关键的两个星期,到厦门拿到了国家集训队的“入场券”。
  以后就相当顺利,到了6月30日,我们就出国参赛了。当时心里没底,不知能取得什么样的成绩。
 我们于芬兰当地时间6月30日晚上十一点半,到达了赫尔辛基。天空是淡蓝色的,这是极地附近天空特有的淡蓝色。夏天的赫尔辛基是不会黑的,我们这样想着就上床睡觉了。第二天一觉醒来,天已大亮。我马上跳起来,心里想着睡过了,这要不到十点才怪了,一看手表才七点半,这时候我才开始认识芬兰。
  7月2日,客车接我们到一个小城市埃斯堡,住在那里一个临海边的旅馆。当天晚上举行了开幕式。
 7月4日5日两天考试。3日安排我们轻松轻松。
  两天考试,每天5个小时,从上午8点到中午1点不间断,这对人的耐性也是一种考验吧。这也意味着参赛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我刚到芬兰,对别国的选手心里没底,颇有些忐忑不安。
 4日考理论,大致一看,题目相当难,不太好解。总共有六大题,按理应该先做容易的,可是他们把最难的题放在最前面,分明是一种挑战,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先做第一题。这并不是说这样做就好,而是我的一种趣向,对我自己起到调节神经、激发雄心的作用。结果,第一题用了我一个多小时,第二题也用了一个小时,第三题用了近一个小时,但我始终抱着蔑视它们的态度,从容地解完所有的题,再回头补上悬置的小问题。5小时还剩二十分钟。
 第二天考实验。同样是5个小时时间,中途出了点问题。原来实验分两步,先制出一种产品,再测出有关的性质数据。在第一步产品烘干时,各国选手都被卡住了。试卷上明明写着烘干半小时就行,可是半小时后一看,表层是绿色的,干的;里面是黄色的,湿的。搅松散后又烘了二十分钟,再一看,黄绿相间,斑斑点点,竟十分漂亮。以致保加利亚的选手称它为鳄鱼皮,而加拿大选手一个劲地问监考老师是否要重做。当时,我的手给烘箱烫了一下,这时正是心中容易发毛的时候,我也觉得自己有些心烦了,灵机一动,看了看表,走出实验室,喝饮料去了。记得那时监考老师似乎很吃惊,然而,过了一会,当我认为烘的时间足够了,那时 ,我走进实验室已经心平气和了。从烘箱拿出产品一看,完全与试卷的要求吻合。时间虽然紧迫,但我从容不迫,算好最后一个数据时,收卷了。自我感觉发挥得非常好。实验40分,我得了39.5分,加上理论53.75分。总分93.25分,在26个国家的104名选手中名列第一。如果十个小时中什么时候沉不住气,冠军可能就不是我了。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我的学习经验就是感兴趣的课程不仅学得好,而且非常轻松。兴趣是发动大脑潜力的有力工具,是推动学习进步的无形动力。正是对化学的兴趣,驱使我在短时间内学到大量看似枯燥的知识,也正因为如此,我才能应付这次竞赛,赢得金牌。
(六)因材施教,不拘一格
2018年回国,我在清理书柜时,欣喜发现当年汪深参加化学奥赛到北京大学参加集训期间,我写给他的两封信的原稿,以及他回校向全校师生汇报夺取金牌全过程的讲话稿,那十几张已经发黄的稿纸,勾起了许多往事。这些宝贵的资料,都是当年他离汉赴京去清华大学报到后邮寄给我的。
 先读第一封信中的我写给他的一段话吧:
  “在同等条件下,机遇是均等的,但幸运之神更多地偏爱超越自我的人。一个全身心投入事业的人,不要背那么多包袱!包袱沉重必然压抑智力的超常发挥。稍纵即逝的机会,没有那么多时间顾及其他,想得太多,顾虑重重,必然阻碍临场的正常发挥。临场正常发挥,要靠‘战前’积极准备,这恰恰是‘超常发挥’的必要条件。试想,聂卫平战前不仔细研究对手的情况,积极备战,怎能克敌?他如果没有良好的竞争心态,又怎能无往而不胜?我相信你能像聂卫平那样,认真对待每一次考试的”。
再看第二封信中的一段话:
    “你我都是围棋爱好者,下围棋要抓住机会是非常重要的。机会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事关大小、轻重等等,而左右全局的大机会却不是经常能够碰到的。为了要抓住大机会,必须有绵密细致的预见、全局观点和来自经验的第一感,最后还要当机立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我在给他的信中反复讲到棋圣聂卫平和围棋。是因为1985年汪深分到我们实验班时,还不会下围棋。当时中日围棋擂台赛在全国掀起了围棋热,我问他会不会下围棋,他说不会,但很想学。于是我们约法三章。课外活动时间,我教他下围棋,让先六子开始,只要他连赢三盘,就可以升级,边学边教一些围棋的基本知识和术语。到高三时我们已经纹枰对坐,难分胜负了。记得有一次中日围棋擂台赛决赛在上午十点开始,我回家刚打开电视,他和方辉两个人来敲门,说:“我们想看聂卫平怎么打败日本人。”他们见我微笑不语,就进来坐下聚精会神看起来。
  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
  我们华中师大一附中的教师是不坐班的,但是,学校严格规定三个时间老师是不得迟到早退,更不能旷课的:按课表该你上课的时间;每周一次的教研组集体备课时间;每周四下午政治学习时间。其他时间完全可以自由支配。
那么,作为班主任怎么可以让学生也来家里看电视呢?
首先,来的两个学生都是非常聪明,而且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一两节课不上,不会影响他们的学业。
 其次,他们准时来我家敲门,说明他们热爱围棋,关心中日擂台赛,尤其崇拜聂卫平。这正是我今后教育他们这样优秀学生成才的最佳切入点。有利于因材施教。
 所以我们师生三人兴致勃勃地看完了那场比赛,也给他们留下一个不一般的班主任的深刻印象。
 汪深获得化学奥赛金牌后。华中师大副校长邓宗琦教授约请他的妈妈,写写家庭教育和对中学教育的建议。他妈妈给邓副校长的信中这样说:
    “从汪深在语文水平的提高方面看(他高中才分到实验班),他初中并不喜欢语文,高中进入实验班后,对语文兴趣大大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也有飞跃性进步。究其原因,一是对教材有兴趣;二是对李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方式方法满意,例如汪深之所以能当堂背诵难度较大的文言文,主要是李老师教会他如何诵读文言文,读顺了就容易记忆和背诵。汪深能获‘湖北省首届高中作文竞赛’二等奖,这是我始料不及的,因为他小学、初中语文特别是作文都不好,这说明他高中阶段取得了多么大的进步,对这一点,我们从心里感谢李老师的成功教育。
  既是老师又是朋友,这是李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课堂上是师生,认真教和学;课下是朋友,师生可以一起下棋一同交谈。汪深经常和李老师下围棋,也经常与李老师一同去同学家走访,特别是当同学家里发生意外的时候。
  李老师不但抓全班的高考升学率,同时也注意培养个别人才。在对汪深培养方面也下了功夫,他根据汪深数学特别好的特长,高一就为他制定‘省、全国、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三级跳’目标,这次获得金牌,虽然不是在数学科,而是在化学科实现了这一规划,但能说明李老师有远见、不仅能识才,而且能引导学生成才。
  例如有一段时期,汪深不做化学课本上的作业,任课老师有意见,汪深则说‘题目太简单,一看就会,何必再做?’李老师一面要求汪深往深度和难度方向自学,另一方面建议化学老师给他出补充题。并不是简单地批评学生,硬性规定他做题,而是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学些东西,任课老师也没什么意见。
我们华中师大一附中的教育教学理念就是“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特别是当班主任的老师,对一些优秀学生,更要因材施教,不能搞本位主义,局限于本人执教的学科。所以,当我们班的数学老师倪政勇提出要重点培养汪深,到高三冲击数学奥赛时,我积极配合他抓汪深的数学奥赛训练,同时也没有放松对他的语文阅读和写作的训练。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课内外的活动,激发他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汪深1988年10月9日,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我又开始教新高一了。他给我的一封信中谈到学习问题时说:“我认为学习的动机是很重要的,是‘主动学’与‘被动学’(不管自己承不承认,有些人确实努力,但还是属于‘被动学’)的分水岭,所以您不妨对学弟们强调一下,强烈的求知欲,以及由此而来的浓厚兴趣在我学习中的作用。”他说:“我的兴趣非常广泛。高一学文言文,我每天回家就到爸爸妈妈的书柜中把《庄子》、《史记》、《左转》、《梦溪笔谈》等都搬出来了,一是为了查找课文的出处;二是想尽可能多读一些,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对中国文化的进一步了解。”
汪深在通往世界冠军的路上,历经艰难曲折,最后能够夺得金牌第一名,有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和教训,最重要的莫过于“三级跃过,一步而已”和“归心似箭”这十二个字。
注释【1】汪深从高一到高三,每年寒暑假都在倪老师辅导下备战数学奥赛。他参加全省数学竞赛完后,自我感觉非常好,以为拿一等奖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结果宣布他得二等奖。倪老师听说汪深的一道难题得零分,立即找他,问那道最难的题是怎么做的。汪深像围棋复盘那样,把解题的步骤和结果全部写出来交给倪老师。倪老师认真对照考试参考答案,感觉他的答案是正确的,但与参考答案不一样。为慎重起见,特地去华师数学系找几位教授看看,教授们仔细研究后认为汪深的解答步骤更简捷,更好,应该给满分。然而,全省竞赛结果是不能改了。这就是他的“不幸”。
 注释【2】当时,高中普通班三年只有一套六册《语文》课本,而我们语文教材改革实验班从高一到高三有《文言读本》,《文学读本》、《文化读本》各上下两册,还有三册课外阅读的《现代文选》,另外有三册《写作》供课内作文教学使用。仅看课本数量就多了几倍,而从阅读量来说,就比非实验班更多了。且授课时间按教育部规定都是每周5节课,严格规定实验班不得自行增加课时。所以,实验班必须改革教法,比如文言文采用诵读法,因为没有时间让老师逐字逐句“串讲”。还有那么多现代文,更没有时间讲什么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等。唯一的办法就是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比如精读、略读、速读、浏览的方法,文段阅读抓中心句的方法等。一句话,不给学生吃“鱼”,让他们学会打“渔”。这就是我在实验班开学第一课讲的两个汉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