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十年语文教改(2428)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万里行之南京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出自明代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原意是说,多读书以增长才学,多游历以增加见识。对作家而言,多读书、多游历,才能胸中有丘壑,作品成气韵。对中学语文教师来说,多读书,上课才能传道授业;多游历,解惑才会生动有趣。
1986年3月底到4月上旬,湖北省教研室组织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高中语文实验教材的执教老师一行八人,在教研员张良谟老师的带领下,乘长江航运公司的“东方红”客轮,顺江而下,先后到南京师大附中、扬州中学、苏州十中、上海育才中学等全国著名重点中学听课学习,与实验班执教老师座谈,探讨高中实验教材的教学教法,顺道游览了所到之地的名胜古迹。
行万里路第一站到金陵上钟山
我们于3月28日从武汉出发,乘坐“东方红”客轮,在长江上航行了28小时,终于在周六下午到达南京港。下船出港口就看到,江苏省教研室的盛老师举着接“李培永”的牌子,令人精神为之一震。我们与盛老师握手后,就乘江苏省教研室的面包车,到他们安排的邮电招待所下榻。
晚上八点,负责实验教材的教研员朱茫茫来招待所,与张老师详细研究了行程计划。鉴于第二天是星期日,茫茫老师建议我们去“一日游”,走马观花游览南京名胜景点。我与茫茫是1983年洛阳会议相识,以后每次全国会议相见都要长谈,平时还常有书信往来。老朋友相见,分外高兴,交谈了二个多小时。
周日早上八点半,乘车“一日游”去第一站:灵谷公园。
灵谷公园位于钟山(紫金山)东南坡,中山陵以东约1.5公里处,因灵谷寺而得名。
导游简单介绍说,明朱元璋为建明孝陵,把原南朝名刹迁于现址,后毁于战火,清同治年间重建,偏居一侧,不复昔日规模。民国年间,又在此修建了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
进门北行,首先见到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牌坊,五门六柱,顶覆绿色琉璃瓦,气势非凡,坊前置一对石兽。再往前,便是景区最具特色的建筑无梁殿。
无梁殿是明代灵谷寺仅存的一座建筑,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如此大的殿堂却不用一根梁柱,全部用砖石造成。殿堂内是公墓的祭堂,正中的墙上写着“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两边是《民国国歌》和孙中山的《国父遗嘱》,四周墙壁上嵌着一块块“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名单”,名单上都是在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烈士。看着这英烈名单,心情沉痛又复杂,想起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那是一座无名英雄纪念碑,青史未留名,谁知父母心?
留名在壁上,父母心何忍?人到中年,不仅懂得了“养儿方知父母恩”,更深切体会到养儿育女之不易啊!
“一日游”第二站是中山陵。
导游说,中山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钟山风景区内,前临平川,背拥青嶂,东毗灵谷寺,西邻明孝陵,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主要建筑有博爱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从空中往下看,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融汇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之精华,庄严简朴,别创新格。
我们无缘从天上俯瞰,只能边听边想象。边听边跟着导游,登了392级台阶后,上达“祭堂”。
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普世博爱,金光闪烁!
祭堂为中山陵主体建筑,融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祭堂南面三座拱门为镂花紫铜双扉,门额上分别刻有:民族、民权、民生。中门上嵌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天地正气”直额。 祭堂中央供奉中山先生坐像,出自法国雕塑家保罗·朗特斯基之手,底座镌刻六幅浮雕,是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的写照。我立马想到,在汉口民族路、民生路、民主路的交汇处,有一座孙中山先生的铜像。武汉人都知道三民路的铜人像在汉口的繁华商业区,还知道在武昌阅马场“红楼”前面也有一尊孙中山先生的铜像,更知道三民主义的革命先驱孙中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伟大领袖。
祭堂东西护壁大理石刻着中山先生手书的遗著《建国大纲》。堂后有墓门二重,两扇铜制前门,门框则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书“浩气长存” 横额。二重门为独扇铜制,门上镌有“孙中山先生之墓”石刻。进门为圆形墓室,中央是长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汉白玉卧像,下面安葬着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外用钢筋混凝土密封。
站在祭堂大门前,远望苍茫平川,往后看巍峨碧嶂,气象壮丽。立刻想起1984年在西安,看到的骊山始皇陵,也是这样的天地人自然和谐,深感中山陵与始皇陵一脉相承,且都是生前自己选定的。不得不佩服伟人高瞻远瞩!
中山陵名副其实是“天地正气”,气势宏伟壮观。瞻仰的人群络绎不绝。
据说,那是1912年4月,孙中山与胡汉民等人去半山寺打猎,也就是如今的中山陵的位置。孙中山立马被这壮阔的景色给迷住了,激动地说:“这里的地势比明孝陵还要好! 待我他日辞世时,向国民乞上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可想而知,孙中山葬于南京的愿望由来已久,并不是他人的安排,也不是草草的决定。
我相信毛主席纪念堂选址建在天安门广场,绝不是草草决定。但是,他老人家绝没有想到,1956年带头签字的死后遗体火化,而不再保存的倡议书尚存,但继承人却看似虔诚地请他老人家,躺在广场上的纪念堂,供亿万群众前来瞻仰。也许大家都忘记了,文革期间各地各单位大树毛主席塑像时,他老人家就说过的,“让我日夜为你们站岗放哨,于心何忍啊?”现在让他躺在人声鼎沸的广场上,噪声不绝于耳,于心何其烦啊!
跟着导游,第三站是明孝陵,一般般,匆匆而过。第四站是清凉山。“清凉胜景”、“崇正书院”小巧玲珑,其中展出的雨花石,真是天下奇石,石中景物,浑然天成,绝妙之极!立即收藏一枚,至今还在书柜之中。
中餐就在书院吃素菜,别有一番味道。
下午游览了莫愁湖和长江大桥,感觉莫愁湖不能与我们武汉东湖比,南京长江大桥更远不如武汉的长江第一桥。
周一上午八点半,在江苏省教研室,听教研员朱茫茫介绍他们全省实验教材试教情况。
九点四十到十一点半,南师大附中徐老师和许老师,介绍参加人教社高中《写作》实验教材编写过程和试教反映,讲得非常好。
下午二点半,在南师大附中接待室,与执教实验班的郑老师和张老师,还有校长、语文教研组长一起座谈试教工作情况。
周三上午去南师大附中听课,第一节在张老师执教的少年班,他讲《文言文点读练习;第二节课,郑老师上《阿房宫赋》诵读课。两位老师的课各有特色,郑老师更胜一筹。听完课后,又就文言文诵读教学法等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两天、准确地说是一天半,感触很深。看来试教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带有普遍性,值得今后教学中注意。朱茫茫老师讲执教老师的苦恼也与我们的感受大同小异,可喜的是江苏省教研室领导对这些问题,有比较清醒的认识,能体谅第一线的老师不容易,从主客观多方面进行中肯的分析,赢得大家的热烈鼓掌。
中餐,我们湖北省教研员张老师,宴请江苏省教研室的领导和几位教研员,感谢他们热情而周到的安排,更感谢他们介绍的宝贵经验。
饭后,茫茫老师送我们乘南京到扬州的长途汽车去扬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