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以忘忧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个人资料
李培永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我的十年语文教改(2415) 教育部魏一樵主任来听课,肯定教改成绩

(2024-06-18 03:26:23) 下一个
我的十年语文教改(2415)
教育部魏一樵主任来听课,肯定教改成绩
1985年4月22日下午,湖北省教研室组织武汉市参加语文教材改革实验的执教老师,到省教研室开座谈会,向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会魏一樵主任汇报改革教材的使用情况。在会上发言的有已经完成初中三年实验的,执教中央教科所编的初中综合型《语文》教材的华中师大一附中刘友三老师、武汉中学蒋自立老师;还有即将完成初中实验的,执教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分编型教材《阅读》和《作文·汉语》的华中师大一附中李培永老师、武昌实验中学的陈文国老师。   
座谈会结束后,省教研室彭慧敏主任对我说:“我们已经通知你们学校领导了:明天魏主任要去你们班实地考察,第一节听课,后面三节课开学生座谈会,听听学生的汇报。”
当晚回家备课。按教学进度计划,该讲的课文是吕叔湘先生的《人类的语言》。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选自吕先生的《语文常谈》。
吕叔湘先生是中国语言学界的泰斗,这篇课文不到1000字,吕先生深入浅出,如叙家常,就像讲故事一样,把语言的本质、特点及其运用,这一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说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课时计划规定一节课。
教学要点:语言的本质、特点及运用。
教学重点:语言的运用。
教学难点:文章的逻辑性。
课堂教学结构成竹在胸,如我的教材改革实验指导教师汪厚铎老师所说,“就看临场发挥如何了。“
我执教的语文实验班的学生,从1982年9月1日,到4月23日,已经接待全国各地来听课的老师1000多人次,学生已经习以为常。你听你的课,我上我的课,也不管来听课的是谁。只要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即席提问已然常态。
1985年4月23日,上午第一节课,时任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会主任魏一樵一行五人,到我们华师一附中初中语文教材改革实验班来听课。陪同魏主任走进教室听课的,还有省市教研室的领导和教研员,我们学校的领导和语文教研组长等十几人。
我的教法是实行“民主教学”,遇到问题就组织学生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产生“开窍反应”,来寻求正确的答案。
当然“领导讨论是一种困难的艺术,但也是很值得发展的艺术。教师必须经历过一段时间,有时要若干年的实验,才能发展起既有效又舒适的方法。”(引自[美]林格伦著、章志光等译《课堂教育心理学》第428页)。
不论是平时上课,还是举行公开课,都要尽可能创造有利于学生思维产生“开窍反应”的教学环境。“开窍反应是在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去寻找尽可能多的不同解答或答案时所使用的许多教与学的方法之一。”(引文同上,第426页)
因此,课堂教学的导入程序非常重要。
吕叔湘先生的这篇说明文《人类的语言》,与学生上学期学过的说明文《统筹方法》(华罗庚著)一样,都是说明事理的。初中学生虽然还没有学过逻辑知识,但学习《统筹方法》时,已经对文章的逻辑性有了初步了解。于是,我用提问式导入,让学生温故知新:
《人类的语言》和《统筹方法》一样,都是说明事理的,你们该不会忘记《统筹方法》那节课怎么上的吧?
学生立即七嘴八舌、议论纷纷,都想起了我这个李老师表演哑剧的情节。
1983年春节过后不久,上《统筹方法》,一课时,导入程序:“同学们都喜欢看央视春晚,特别喜欢去年春晚表演哑剧的王景愚。我现在来为你们表演一幕哑剧,好不好?(学生兴趣盎然,齐声叫好)你们不花钱买票,但是不能白看,看完我的表演,请大家说说剧情,好不好?学生齐声说好,我就开始表演了。”
         于是,我表演一个教师中午下班回家,处理家务的情景:
         打开房门,放下课本、备课本,进厨房。
           洗手、淘米、煮饭。
          然后,择菜、洗菜、切菜;炒菜。
虽然我的表演并不十分到位,但是,最可喜的是学生放开了,大家抢着说“剧情”,基本符合要求。明白了老师中午下班回家时间紧,事情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要安排好顺序。接着,问学生:“如果老师回家先做菜,后煮饭,结果会怎么样呢?”
此时,要求学生速读课文。
然后,在黑板上挂出课文中的“泡茶”的两幅插图,指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再把我的哑剧表演与华老文章中举的“泡茶”的例子结合起来,想一想华老讲的“时间方面的事”。你们以后在学习中能不能多考虑一下“时间方面的事”呢。
学生很快就明白了“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华老是怎么说明这种数学方法的呢?
我的哑剧表演虽然远远比不上王景愚,但学生看懂了,再读华老的“泡茶”,就明白了什么是“统筹方法”。
这就是用“具体形象”来说明“抽象概念”的常用教学方法。进而告诉学生,何谓“抽象”?继续举例:
问学生:“你们去医院看望因病住院的同学,要买点水果吧?买什么呢?”
“苹果、梨子、香蕉等。”
“如果他平时只喜欢吃苹果呢?”
“那就买苹果呀!”
此时,我特别加重语气问:“你们吃过水果吗?”多数同学即刻回答:“吃过啊!”
“吃过吗?”
有学生开始思考了。一个学生举手要求发言:“我吃过的水果很多,有苹果、梨子、香蕉等。”
“好!请大家记住:‘水果’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看不见、吃不着;而‘苹果’是看得见、吃得着的食物。在逻辑上来说,前者是抽象的,后者是具象的!”
“《人类的语言》三段文字,作者在第一段说明了人类与别的动物语言的特征各是什么?运用什么说明方法?”
“第二段可以分几个层次?各层次分别说明什么?层次之间的关系如何?”
“第三段可以分几个层次?各层次分别说明什么?层次之间的关系如何?”
通过讨论,达到了教学目的,受到听课领导和老师的好评。他们一致认为,“学生训练有素。”
座谈会由语文科代表孙燕主持,所有学生都是即席发言,没有一个学生照稿子唸。十几个学生的发言,从不同角度、比较详细地汇报了参加语文教材改革的体会和收获。
魏一樵主任最后讲话时,热情表扬了学生参加教材改革的积极性;高度评价学生的发言内容实在、具体,表达清楚明白、逻辑性比较强;充分肯定学生的说话能力很强。最后明确表示,你们的实践证明了,这套初中《阅读》和《作文·汉语》实验教材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鼓励大家继续参加高中语文教材改革实验。希望李老师认真总结初中三年试教经验,把总结和试教成果报送给我。
他离开时,在实验班听课记录本上,郑重地签名: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会   魏一樵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