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以忘忧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个人资料
李培永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教育随笔(76)学校教育无小事,事事都要为学生

(2021-05-19 16:27:53) 下一个

教育随笔(76)学校教育无小事,事事都要为学生

 疫情期间,禁足在家,一日三餐之后,还有那么多时间干什么呢?一辈子从事中学教育教学工作,情不自禁总是回忆起学校的那些人和那些事。有人说,老是想那些陈年往事于延年益寿无益;还有人说,那些陈谷子烂芝麻,翻来覆去有什么意思?我不以为然。

今天还想再晒一晒“陈谷子烂芝麻”。

一件是发生在武汉华中师大一附中,1982年11月初,上午第二节课,年轻的英语老师把贺巍赶出了教室。我的班主任工作日记,只简单记下了“为了一件小事”,什么小事呢?逝去了的记忆,无法追回。能有多大的事呢?无非是不听话,激怒了老师。

还有一件是发生在海南海口市昌茂花园学校,2005年9月初,上午第一节课。我时任管教育教学的副校长,巡视到小学部一年级一个教室门口时,看到一位年轻的女老师,让一个学生在教室前面面壁罚站。一个刚刚从幼儿园大班进小学读书孩子,没有按规矩端正坐姿。

两件小事,发生在相距千里之外,时差二十多年,好像风马牛不相及。

其实不然。

被赶出教室的那个学生,当时在湖北省重点中学读初一;海口这个被面壁罚站的学生,在著名的民办学校读小学一年级。都是起始年级的学生。显然都是因为不听老师的话的结果。

我不知道受过师范教育的年轻教师,读师范学院(校)时,所学教科书中有哪些内容,但我从这两件“小事”中,看出了他们共同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爱”的教育;其次是缺乏生活常识,且不会把“生活常识”转移为“教育教学能力”;最后还有一个问题,也许是两位年轻教师,从小就是“听话”的孩子,他们的老师曾经那样对待不听话的学生,他们依样画葫芦。

也许有人会说,我这是管蠡窥测,我说这是以窥见豹,这种现象在国内中小学还相当普遍。

先说主要问题,关于爱的教育。

首先要用爱心赏识自己的学生。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当教师的,不能决定学生的命运,但是不经意的一句话却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

教师的“爱心”,不论是在课堂还是课外,是通过面部表情、眼神、手势以及言语表现出来的。和蔼可亲、表情自然,不是装出来的,而是教师热爱事业和学生的诚心,通过眼神与学生的目光交流,发生心灵感应的爱的能动反应。教师的眼睛应具有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双重功能,既放眼未来,又明察秋毫。

动辄把学生赶出教室,或罚站,或训斥,就是对学生没有爱心!

教师还应该将爱心散满课堂。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曾说过:“教育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就不为池塘一样。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不仅要爱聪明的学生,更要爱不那么聪明的孩子,予以更多的关爱,让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

再说教师的教学能力,只有通过教学实践,才能不断提高。

教师必须用教育理论规范爱心。教育理论是实现教师从教学想法转变到教育实践的有力保障。“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生活常识告诉我们,坐在汽车上,如果车子急转弯,人没有抓住扶手,就会失去重心,容易摔跤。学生刚刚进入起始年级,就如同车子急转弯的时候一样。教师要有这些日常生活小常识,教育学生,学会抓住“扶手”。

“扶手”就是学习理念、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等。

最后说说“听话”教育。我不知道这种教育始于何时,但我知道中国自古以来就倡导“问话”教育。君不见屈原的《天问》,全诗373句,完全以问句构成,一口气对天地、对宇宙起源、天体结构、日月星辰运行、对自然、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提出173个问题,被誉为是“千古万古至奇之作”;还有“孔子入太庙,每事问。”;更有陶行知明白如话的《提问诗》:“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其实,孩子小时候出于好奇,对什么都要问一问,问题是从幼儿园学前教育开始,老师们都是奖励听话的孩子,于是,孩子们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慢慢就不敢问了。

我的大外孙女生在加拿大,从小在幼儿园说的是英语,在家我们还是要她学习说中国话。大约在她四五岁的时候吧,一次吃晚饭时,她的外婆看到她掉在桌上的几粒饭,就说:“Anika,你看你把饭都撒在桌上了。”她看着外婆,想了一会儿说:“外婆,我只掉了几粒饭 ,没有‘都’撒啊!”

她想了一会儿,是因为还不是很熟悉汉语,但是她的回答却准确的理解了“都”的意思,更重要的是她敢于质疑,敢于问话!完全没有国内小孩那种传统的“大人说话小孩听”的思维,外婆说得不对,她也要问一问。

再说一个案例,是武汉一位初中一年级的学生,随他做访问学者的妈妈来美国读书。一次餐后聊天,我问他:“你在这里读了一个学期了,感觉怎么样?”

他脱口而出,说:“在武汉,是我们听老师讲,而且必须坐得端端正正的;在新泽西,是老师听我们讲,而且我们可以在教室随意走动。”

“你喜欢哪种方式呢?”

“我喜欢美国老师这样教我们!”

他妈妈最近在给我的微信中说:来美国快半年了,儿子从听天书到能在课后请教老师问题;从四体不勤到帮忙做家务;从滑雪小白到蓝道水平;从纸上谈兵的军迷到亲身体验航母……,作为母亲内心是感到非常欣慰的。

以窥见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鼓励学生敢问,养成多问的好习惯,不是小事,而是关乎后代健康成长的“悠悠大事”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Lucky001 回复 悄悄话 好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