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三道四(26) 一脉相承
成语一脉相承的意思是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
从始皇开始的“避讳”,到当下国内网络所设定的“敏感词”,也是一脉相承的,但是,严格来说,还是有些区别的。
先看看百度怎么解释这两个词。
【百度】查“避讳”:
避讳,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即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以表尊重。避免利用名字进行人身攻击,而冒犯君主或尊亲超然的地位。
郭沫若《蒲剑集·屈原考》:“始皇名政,别人一定要避讳。”
【百度】查“敏感词”:
敏感词,大部分论坛、网站等,为了方便管理,都进行了关于敏感词的设定。
在多数网站,敏感词一般是指带有敏感政治倾向(或反执政党倾向)、暴力倾向、不健康色彩的词或不文明语,也有一些网站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定一些只适用本网站的特殊敏感词。
再听我来说三道四。
从“避讳”到“敏感词”差不多两千年,说一脉相承,主要还是指封建思想;说两者有区别,前者更多的是指封建礼仪,而后者就是限制老百姓言论自由。
网络设定“敏感词”,屏蔽发自百姓的自由之声,自建“防火墙”,隔断大陆以外的所有现代的即时信息,是非常愚蠢的。
且不说古代明君都明白,“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就说毛主席,他老人家也认为,“让人讲话,天塌不下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人大会议有记录,时任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习仲勋,曾建议立法“保护少数人发表意见”。
再说两个似乎不那么恰当的例子。
例一,我们许多中小学老师,想了许多方法,防止学生在课堂上讲话,就是没有想办法让课堂教学“一言堂”变成“群言堂”。我曾经问过一位来美国新泽西读初二的武汉学生,“你来这里已经一年了,你觉得美国学校与中国学校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呢?”他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在武汉,是我们听老师一个人讲,而且必须端端正正坐好;在这里,是老师听我们大家说,还可以走到老师身边去说。”
例二,2018年2月28日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采访我国冬奥著名运动员杨杨,她讲到退役后第一次参加国际奥委会时,看到其他国家运动员积极参与并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她很尴尬,就去问主持人,她该做些什么,主持人反过来问她,这应该是我问你的,你该做什么呢?她后来悟到,长期以来,她所受的教育是听话,而国外运动员所受的教育是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敢于问话。
一个是普通的初中生,一个是世界级的名人,说的都是中外教育的本质区别。国内主导的教育理念还是听话教育;而国外倡导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问难。
勇于独立思考,就要敢想、多想、会想;敢说、多说、会说;敢问、多问、会问。
毋庸讳言,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遇到“敏感词”,他能找到许多规避方法,因为汉语博大精深,正如古人所说,“防人之口,甚于防川”,防不胜防。至于什么“防火墙”,它一出现,就有“翻墙”软件自如应对。不论是有形的“柏林墙”,还是无形的“防火墙”,都阻止不了历史的进程,都挡不住人民追求民主自由的强烈愿望!
最后,借上世纪初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首诗来结尾: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引自《陶行知教育文选》第307页)
从“孔子入太庙,每事问”,到陶行知“智者问得巧”,才是一脉相承的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让我们努力继承中华文化的精华,坚决摒弃其糟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