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7
寻找语文教学的“序”
1985年6月28日中考结束后,华中师大一附中初中语文实验班学生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由湖北省教研室组织他们参加1985年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语文单科测试,与当年高考学生同时考试,试卷交华中师范大学高考阅卷教师评改。考试结果为人平61分,比当年高考湖北考生人平59.46分高1.54分。
1985年高考语文命题组副组长章熊先生看了我们的对比分析报告后,在华中师大《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发表文章说:
李培永同志提供了一些令人感兴趣的数字,但仅有数字而缺乏具体分析,还不能说明问题,只能引出一些想法。
所谓“缺乏具体分析”,主要是指缺乏这批学生入学时的情况介绍,没有这方面的情况,我们就很难估计他们进步的幅度以及取得进步的原因。
但是这些数字表明,这些学生的语文能力已经达到了今年高考学生的平均水平。如果扣除三、四、六这三题的相比数字,可以说他们巳超过了平均水平。再从总分情况看,70分以上者三人,最高分71分,60分以上者12人,50分以上者13人,其中59分5人,50分以下的1人,分布比较平均,可见这批学生中并没有出类拔萃的“尖子”。那么,可不可以说,我国的青少年,如果能得到较好的学习条件,而且引导得法,其中相当一部分可以提前达到今年高考生的平均水平?
其次,可以看出这些学生的基础打得比较扎实。高考属于选拔考试,它不同于结业考试,为了扩大区分度,每届试题中都要有一些难题,对一个初中生来说,答不出这些难题是正常的。然而就第五题的第五小题来看,这道题要求学生在一定语言环境中根据上下文判断
概念的特殊意义,是比较难的,这些学生的成绩却大大超过一般高中毕业生,可见他们受过较好的阅读训练。此外,从前面谈过的总分分布情况来看,也可以看出学生的基本功情况。
最后还想说一点,我和一些同志都有这样的看法:语文高考不需要特别复习,尤其不要搞题海战术;考生上埸,凭的应该是平时培养起来的基本能力。李培永同志的学生临场表现,证实了我们的想法。这批孩子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应该说,它是李培永同志训练的成果。
章熊老师在分析了实验班学生的卷面分数分布情况之后提出:“我国的青少年,如果能得到较好的学习条件,而且引导得法,其中相当一部分可以提前达到今年高考生的平均水平?”
章老师在这里提出了三个问题: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效率。而这三个问题归根结底是要解决语文教学的“序”。
章老师说:叶老不止一次地提出语文教学要寻找“序”,这一点语文教学界都知道,并且引发各种各样的思考。
谈到叶老所呼唤的“序”就会联想到吕先生提出的“科学化”。两位老人意气相投,私交甚笃,两种提法此呼彼应。虽然所想未必完全一致,然而所表达的是相同的焦虑,是为语文教学效率不高而产生的焦虑,是对我们这些第一线工作者的期待。
我执教的华中师大一附中初中分编型《阅读》和《写作》实验班,经过三年试教,参加高考语文单科测试人平成绩超过当年湖北省的高中毕业生。如果高考分数可以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的话,那么,是否可以说,我们运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实验教材,改革教学方法,确实提高了语文的教学效率。现在,回过头去看初中那三年的改革历程,正如章熊老师所说,我们一直在寻找语文教学的“序”。
还记得那时在北京参加一个语文教改座谈会,我在发言谈到语文教学的“序”的问题时,举抓痒为例:蚊子叮咬颈部以上,抓痒的顺序是从上往下,我一边说还一边做动作演示。这时,北京四中著名特级教师顾德希先生插话说:
我们学校有个老师是这样抓,他一边说一边做从下往上抓痒的动作。(全场大笑)
我接着问顾老师:
你们这位老师是属猴的吧?
他说:
是的,你怎么知道的呢?
我说只有猴子是这样抓痒的。开个玩笑,接着讲蚊子叮咬颈部以下,腹部以上时,抓痒的顺序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如果叮咬腹部以下,其抓痒的顺序则是从下往上。
循此例而讲到语文教材、教法、学法的“序”。
在进行语文分编型教材可行性试验的六年时间内,我结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全方位研究语文教学,逐步形成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我的语文教学系列观,即语文教学是把《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师创造的教学环境,运用比较科学的和艺术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素质、思维能力、基本技能训练的一个有机整体。
任何一个整体都是由部分组成的。语文教学这个整体由教材、教师和学生三部分组成,通过课内外教学活动构成有机联系。从纵向看,随着年级的递增,根据各年级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等,形成教育、教学和训练系统,各系统自有序列、有层次、有重点;从横向看,每一个教学单元又以教材内容为中心,形成教育、教学和训练的“单元微循环”结构,这个结构有模式、有重点、有反复。从教材内容来看,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有专家把这四种文体统称之为“实用文”),从读写结合的角度设立单元;文学作品、文言文,从阅读角度设立单元;写作基本能力训练同文体知识相结合,与实用文阅读教学基本同步。现代语文课本(分编型和经过修订后的综合型)“着重建立现代语文读写能力的训练序列。知识点和训练点少而精.求实效。纵向注意循序渐进的序列,横向注意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突出重点,由易到难,以简驭繁。”(见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语文》课本说明)当教师自觉地有意识地以课文这种结构体系为轴心,从纵向把教育、教学和训练系统与课本的纵向序列相结合,从横向运用“单元微循环”模式进行“单元教学”,再加上教师创造性的、科学的和艺术的教学方法.就能使语文教学这个整体“活”起来。
树立了整体观点,还比较容易处理课本说明这提出的“纵向”与“横向”的关系。从纵向看,记叙、说明、议论三种文体的读写训练各有若干知识点和能力点,按年级递增由浅人深、由易到难有序列、有重点、有反复;从横向看,每一个单元微循环教学模式中,都有听、说、读、写训练。这些能力的训练涉及方面相当多,不可能在两周的课时内做到面面俱到。只有抓住主要矛盾,力求教学目的单一性,才能解决各种能力训练的综合性问题。每一个教学单元,都抓住某一个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通过单元微循环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对这一点的认识,再从纵向引导学生深化对这一点的认识,就能处理好纵与横的关系。例如现行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议论文教学系统,共有8个单元,前5个单元都只是解决读写议论文某一个方面的问题,而且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纵向”递进排列:
一、把握观点和材料的关系;
二、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
三、论证的思路和结构;
四、论证的方法;
五、辩证地分析。
每一个单元抓住一点进行训练,可以强化学生的认识,由于点与点之间因教学时间间隔较长,所以在进行下一个单元教学时,就应引导学生复习前一个单元的教学要求,使学生温故知新,达到深化认识前一个单元教学要求的目的。
现代语文读写能力训练凭借的是课本,课本的结构体系决定了教学的训练体系。众所周知,现代语文课本是由单元、层次排列组合起来的,因此,语文能力训练体系也应该是有层次的。“所谓层次,是指事物内部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最为紧密的那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层次在微观上讲是结构、运动、时空的统一的表现形式,一般复杂的事物具有多层次的结构形式”(引自钱学森先生主编的《关于思维科学》中张光鉴先生著《相似论》一文,见该书第386页)语文教学是当今最复杂的事物之一,具有多层次的结构形式。在长达六年的教改实验过程中,我试着把语文能力训练体系从纵向分为心理素质、技能、能力三个层次;在每一个层次中,又尽可能使学生的各种能力训练基本同步,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网络。这个网络的中枢神经是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所以,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千方百计引起和调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实现语文能力三步训练的根本方法。三步训练与三个层次之间的网络图如下:
心理训练 爱读爱听 敢想敢问 敢说爱写
技能训练 多读多听 多想多问 多说多写
能力训练 会读会写 会想会问 会说会写
输入信息 储存和处理信息 输出信息
图中纵向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爱读爱听爱写,敢想敢说敢问。
第二层次:训练学生掌握技能。叶老说过,凡是技术,没有不经过反复历练的。
第三层次:训练学生的能力。
三个层次的训练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重点又有反复,心理素质和思维能力训练则贯穿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全过程。六年教改实践表明,学生只要心理素质好,就会利用各种机会反复历练技能,只有熟练掌握听说读写技能,才能提高语文能力。因而也证明语文能力训练的三个层次,基本上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上述三个层次的系统训练,必然与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训练相辅相成,构成语文教学的综合性整体的体系。这个体系是相当复杂的,我参与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语文教材可行性实验,由于教材体系比较科学,参加实验的学生是经过筛选的比较好的,又曾得到许多前辈和专家的具体指导,所以教改实验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然而也正因为有这样多的有利条件,所以还不能说我的上述探索就一定反映了语文教学的规律。我寻找的语文教学之“序”仅为一孔之见,语文教改之路是艰难而漫长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