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剧变和转机 (2) - 一个小国的生存

(2022-08-05 08:01:32) 下一个

2022年2月24日,俄国打着去军事化去纳粹化的旗号对乌克兰大举入侵,本来一场各方觉得无悬念的速战速决,打成了胶着,俄军损失惨重,放弃了一开始对首都基辅的围攻,专注东部的战事。受乌克兰战争警示,瑞典和芬兰加速申请加入北约的程序,7月5日,两国正式签署入约议定书。芬兰如此急于加入北约,其实还有历史原因,普利策奖得主哈佛教授Jered Diamond在其2019年出版的书《剧变 - 国家在危机中的转折点》(Upheaval - Turning points for nations in crisis)中,对二战时期及二战之后芬兰和前苏联间的博弈,有比较详细的考察。

当年人口只有三百七十万的芬兰在五十倍人口于己的苏俄边上,国力是一只小白鼬和一头北极熊的对比,二战前夜的苏联,工业和军备在世界上已首屈一指,而芬兰只是一个弱小农业国,武备上几乎没有重武器。芬兰和俄国的边界长度,是所有与俄国接壤的欧洲国家之最,她既属于斯堪迪纳维亚又是波罗地海小国群中的大哥, 是苏联和纳粹德国间地理屏障的重要一部分。尤为敏感的是,芬兰与苏俄与德国两者都有着纷乱的历史纠葛,芬兰本来名义上并不是个独立国家,受俄国托管,但却基本行使独立的权力,拥有自己的议会,但到了尼古拉二世,一个暴君被派来当了总督,芬兰人民开始水深火热,俄国总督最后也遭刺杀,当1917年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芬兰便借机宣布独立,引来一场由德国支持的白派和苏联支持的红派间的内战,德国也曾因而驻军芬兰,最后白派获胜,好在芬兰人民族认同意识强烈,白红两方很快和解共同建国。但作为一个民主政体的国家,芬兰和边上这个新生的共产专制强邻一直格格不入。

此后纳粹在德国窃得政权,大肆恢复军事扩张,斯大林感到威胁,便通牒包括芬兰的波罗的海四国,要求驻军,通行权和割让土地,其中三国不得不屈从,很快全国便被苏联占领。料到苏联这个意图,芬兰不打算屈服,一边与斯大林谈判一边准备硬抗,斯大林不把这撮尔小国放眼里,1939年10月悍然出兵入侵,计划几个星期内抵达赫尔幸基完成对全芬占领,没料到装备几千飞机坦克大炮的五十万机械化苏军,却遇到十万基本只有轻武器的芬军的顽强抵抗,打起了闻名世界的冬季战争。芬兰国弱人稀,期盼友国援助,但美国还处于孤立主义时期,英法疲于应付纳粹德国,许了不少空头支票却按兵不动,只有瑞典组织了几千战力薄弱的志愿兵,意大利提供了一批一战时期老炮,后坐力极大难有准头,据说每门炮需配两个观察员,一个在前方观察报告弹着点,以供修正诸元,一个在后方报告大炮被后坐力甩去哪里,以便找回。

芬军善用熟悉的冬季雪原和森林地形,身披白色伪装踩着雪橇轻兵出击,神出鬼没,苏军机械化纵队陷在雪里防不胜防。没有反坦克炮,芬军土制燃烧瓶,或干脆用原木阻挡坦克,再由躲在雪洞的士兵爬上去用步枪伸进炮筒射击,这种原始战法几乎是自杀性的,70%的参与士兵因而战死。然而让世界瞠目的是,苏军的攻势居然被遏制了,到了1940年1月,斯大林开始品尝苦涩战果,放弃了对一个傀儡芬共政权的支持,意味着对芬兰政府主权的承认,芬兰领导人也见好就收,恢复与莫斯科谈判,他们清楚这场没有后援的消耗战是不能持久的,抵抗只是为了有更好的谈判筹码,底线是不亡国。最后芬兰签订和约,割让东南毗邻苏联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圣彼得堡)的一大片土地,以供形成防止德国进攻的缓冲地,另外割让在赫尔辛基附近的一个港口让苏军建立海军基地。

冬季战争进入世界战典,平均每牺牲一个芬军官兵,换来杀死8个苏军官兵,一个极弱小的国家,击退一个体量上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的强权的入侵,实现了维护国家独立的战略目标。但芬兰人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 – 芬兰几乎全民皆兵,征召年龄到60岁以下,13岁以上儿童也要为国防服务,牺牲者(绝大部分是男性)高达芬兰人口的2.5%,和男性人口的 5%,这个比例放在二战时的美国人口,大约相当是3百30万人,而美国二战总共士兵阵亡人数是40万5千。

为了不被亡国,芬兰所为也不全是一清二白问心无愧的,尽管当时的芬兰政府并不认同纳粹思想,但当1941年6月德国发起对苏联进攻后,芬兰不仅借以收复了被苏军占领的土地,而且小规模上与德军在对苏军事上有所合作,并让20万德军驻扎在境内一个省份(不过此后对苏联不再有其他军事攻击行为);盖世太保曾要求芬兰政府迫害境内犹太人,芬兰政府虽没有对芬兰公民下手,但还是交出了一小部分非芬兰裔的犹太人。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在两个强权间绷紧的钢丝上行走,这肯定有很大的无奈成分,如果因抵抗纳粹而被纳粹占领,境内犹太人可能更遭殃,但这是否就能作为和纳粹德国合作的正当理由,不如留作一个开放性问题。

1944年苏军转为对纳粹德国大反攻,也曾打回芬兰境内,同样遇到芬军顽强抵抗,攻势被遏制,斯大林急于抢在美英之前攻入柏林,另外也吸取冬季战争的教训,放弃了进一步进攻,条件是芬兰自行赶走在境内驻扎的20万德军。德军撤离时实行了焦土政策。和苏联的停火协议除了恢复苏联以前的占领土地外,还包括将芬兰政府领导人作为战犯予以刑事惩罚,六年内赔款3亿美元,以及对苏外贸须占全芬外贸的20%。为了支付巨额赔款,芬兰不得不快速从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机械制造业,为此后芬兰成为高收入的现代化工业国奠定了基础,芬兰除了被迫从苏联进口大量劣质工业和日用产品外,最主要的大宗进口商品就是石油,这却使得芬兰得以免受以后中东石油市场的动荡影响,为工业发展保障了稳定的能源供应。

战后的芬兰,所担心的最大风险是苏联策划和支持国内的共产主义者夺取政权,颠覆民主体制。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以后加上捷克,都逐一被苏联策划转化为共产主义专制国家。为使当时比这些东欧国家弱小的自己免于这一命运,芬兰表现得对苏联言听计从,国家领导人长期任职以保持亲苏政策,甚至不惜钳制媒体发表对苏联不满的言论。忍辱负重和小心翼翼地走钢丝政策,换来了斯大林和以后各代苏联领导人的信任,曾有人问斯大林为何不在芬兰扶植共产政权,斯大林回答说我有现在这个芬兰政府和领导人为何还要一个共产主义者呢。如此,在强邻的虎视眈眈下,芬兰赢得了宝贵的发展空间,冷战时期,苏联放心地让芬兰成为自己和西方自由世界联系和获得西方技术的主要窗口,甚至同意芬兰加入欧共体和欧洲自由贸易组织。

纵观芬兰这段历史,有光荣,有屈辱,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主义,也有忍气吞声的退让,有抵抗强权侵略的正义,也曾一度成为魔鬼的帮凶,是也非也,历史走到今天,证明芬兰在几无援助的逆境中,全民承担了巨大的牺牲,成功捍卫了民族独立,从一个弱小农业国成了名列前茅的工业化自由民主政体。近八十年后的今天,面对当年强敌的化身,芬兰终于走进了自由世界的保护圈 - 北约。

(图片来自网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