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魂王博客

钓鱼是人们最喜爱的室外运动之一。它不但能给钓鱼者以舒展的好心情,也让钓鱼者把自己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里,尽情享受那种没有人为压力的自然冲动。
正文

话说意识流小说的由来与特点(上)

(2019-02-09 13:15:34) 下一个

我第一次听到“意识流小说”这五个字是在六年前的一次朋友聚会上。当时,中国作家莫言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诺奖),所以交谈时的风彩都被莫言获奖的代表作《红高梁家族》抢了过去。一时间,大家众说纷纭。有说这部小说写的好的;有说这部小说写的太啰嗦的。有一位朋友竟然拿出了打抱不平的语气,愤愤地说:“在中国,比莫言好的作家多得是,诺奖评比委员会怎么会选上了他?”而我却是莫言获奖的支持者。不为别的,就因为他是我的老乡。但由于我读的书比较少,连莫言写的《红高梁家族》都没有看过,不知道如何为莫言争辫。就在我对这几位朋友的说辞生闷气,又不知道如何反驳的时候,我的一位老乡却话中有刺地帮着莫言说好话了。他板起来脸,说:“你们知道吗?从小说结构和语言表达的创新角度上来讲,从对世界文学贡献上来考虑,中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小说能与莫言的《红高梁家族》相比。他还提到了法国著名作家普鲁斯特写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他说:“这部小说比《红高梁家族》更啰嗦,但与《红高梁家族》一样都是文字优美的啰嗦,并且一不小心啰嗦出了一个意识流小说流派。直到现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著名作家都从《追忆似水年华》那里学到两手哩。”

得知世界上有一种意识流小说之后,奇得我居然心中生出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求知心切,并且这种奇妙的感觉在我心中不停地发酵,竟然到了欲罢而不能休的程度。因此,这次聚会结束我回到家时已经半夜十二点多了,也顾不上休息,惶惶然上网查找关于意识流小说的信息,这才知道“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是西方心理学上的术语,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的,大体意思是人的意识应该像自然流动的水,或清或浊,或先或后,无次序,无头尾。而意识流小说则是英国小说家梅·辛克莱在1918年评论小说《旅程》时引入文学界的。接下来,我又发现早在1918年以前,被誉为意识流开山之作的《追忆似水年华》的第一部《在斯万家那边》已经问世了。作者普鲁斯特在这部小说里通过不受约束的心理表现手法和优美的词句第一次为世界文学界展现了在时间和空间游动自如的意识流语言和文体结构,以致直到现在,凡是喜欢意识流小说的读者,《追忆似水年华》便成了他们必读的著作。就连对别人发表的小说评头论足,尖刻的英国著名作家毛姆读完《追忆似水年华》后,感叹地说:“我宁愿读普鲁斯特读得厌烦,也不愿意读其他作家的作品来解闷。”

在接下来不长的日子了,我又夜以继日地阅读了莫言获诺奖的代表作《红高梁家族》和《丰乳肥臀》,以及许多专家对《红高梁家族》的评论,这才对莫言为什么能获得诺奖有了清楚的认识。说来也巧,时隔几日,香港的凤凰电视台有一期《锵锵三人行》节目,专门评论了莫言获诺奖的小说《红高梁家族》。有一位评论员竟然这样说的:“哼!莫言运气真好,简直撞了个大头彩。依我看,陈忠实,贾平凹和李锐的文笔和写的小说都比莫言好。”他还说《红高梁家族》之所以获得诺奖是因为莫言第一次把土匪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写在了这部小说里。当时,我听到这种评论后心中便生出了不快,虎着眼睛心想:“这种人也有资格当小说评论员。虽然陈忠实,贾平凹和李锐都是目前中国最出色的作家,但他们的代表作《白鹿原》,《秦腔》和《旧址》除了故事情节复杂,一环扣一环,引人入胜之外,在小说的结构和表达上几乎没有什么创新和突破。在叙事上,这些作者仍然沿用了中国传统的白描写法,顶多加一点人物的心理描述。而莫言写的《红高梁家族》则不同。在这部小说里,莫言几乎运用了当代小说的所有技巧,包括先锋派小说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和意识流小说的,并把它们巧妙地融和在一起,在继承上有发展,惟妙惟肖地烘托出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段故事。这才是莫言获诺奖的主要的原因。”

那么意识流小说到底有哪些特点呢?

虽然目前社会上流行的意识流小说非常多,内容千奇百怪的,但只要读得仔细,你会发现意识流小说的表达手法万变不离其宗。最主要的特点不外乎就那么几个,其中之一是“内心独白”,而这种“内心独白”的写作方法却由来已久。

下面我将从“内心独白”的表达方法说起,来寻找意识流小说产生的根源,并对意识流小说的特点进行剖析。

(一)意识流小说的由来:意识流小说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内心独白”,而所谓的“内心独白”其实就是作者在小说的叙事过程中对人物心理描述的一种方法。拿中国古典小说《水浒》和《西游记》为例,作者多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肢体语言和叙事时的氛围(比如天气变化和地理环境因素)等间接地表达了小说里人物的心理变化。而“内心独白”则是作者直接通过对人物思想或思绪的揭示来表达小说里人物的心理变化的,是作者的思维意识以人物为载体在作品中的表达。

在中国,最早把“内心独白”运用于小说的作家非《红楼梦》作者曹雪芹莫属。在这部小说里曹雪芹通过第三人称“他”作为叙事视角直接表达和描述了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比如,在《红楼梦》第十一回贾瑞遇到凤姐儿的那段故事里:“凤姐儿是个聪明人,见他这个光景,如何不猜透八九分呢,因向贾瑞假意含笑道:‘怨不得你哥哥时常提你,说你很好。今日见了,听你说这几句话儿,就知道你是个聪明和气的人了。这会子我要到太太们那里去,不得和你说话儿,等闲了咱们再说话儿罢。’贾瑞道:‘我要到嫂子家里去请安,又恐怕嫂子年轻,不肯轻易见人。’凤姐儿假意笑道:‘一家子骨肉,说什么年轻不年轻的话。’贾瑞听了这话,再不想到今日得这个奇遇,那神情光景亦发不堪难看了。凤姐儿说道:‘你快入席去罢,仔细他们拿住罚你酒。’贾瑞听了,身上已木了半边,慢慢的一面走着,一面回过头来看。凤姐儿故意的把脚步放迟了些儿,见他去远了,心里暗忖道:‘这才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呢,那里有这样禽兽的人呢。他如果如此,几时叫他死在我的手里,他才知道我的手段!’”不难看出,在这段故事情节里,作者是通过画外音的“内心独白”和贾瑞或凤姐儿自己直接的“内心独白”来完成人物心理描述的。

放眼世界,早在十六世纪初,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就已经把“内心独白”的写作方法成功地运用在他的传世小说《堂吉诃德》里了。在这部旷世巨作里,塞万提斯忽而利用画外音的怪诞的“内心独白”,忽而利用第三人称“他”作为叙事视角,并直接通过小说人物的梦呓般或变态的“内心独白”,给读者呈现出了一位自以为是的,神气活现的,具有神经病思维的骑士——堂吉诃德,以达到嘲笑骑士和反骑士的,后来被人们称之为黑色幽默的效果。让读者读过之后或捧腹大笑,或啼笑皆非。比如在《堂吉诃德》十八章里,当堂吉诃德遇到羊群时,作者通过画外音的“内心独白”和主人公直接的“内心独白”对堂吉诃德的病态心理进行了描述:“唐吉诃德再一看,果然如此,不禁喜出望外。他想,这一定是两支交战的军队来到这空旷的平原上交锋。他的头脑每时每刻想的都是骑士小说里讲的那些战斗,魔法、奇事、谵语、爱情、决斗之类的怪念头,他说的、想的或做的也都是这类事情。其实,他看到的那两股飞扬的尘土是两大群迎面而至的羊。由于尘土弥漫,只有羊群到了眼前才能看清楚。唐吉诃德一口咬定那是两支军队。。。。”

就在我对塞万提斯描写的精神病骑士唐吉诃德放声大笑之时,突然想起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原来在这篇小说里,鲁迅是模仿《堂吉诃德》的笔法,借着画外音“内心独白”和主人公直接的“内心独白”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活生生的心理病态的阿Q,并通过阿Q的这种神经病思维来讽刺和挖苦中国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丑恶的人性。比如,阿Q明明被别人打了,却在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再比如:“他不知道谁和谁为什么打起架来了。骂声打声脚步声,昏头昏脑的一大阵,他才爬起来,赌摊不见了,人们也不见了,身上有几处很似乎有些痛,似乎也挨了几拳几脚似的,几个人诧异的对他看。他如有所失的走进土谷祠,定一定神,知道他的一堆洋钱不见了。赶赛会的赌摊多不是本村人,还到那里去寻根柢呢?。。。。但他立刻转败为胜了。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剌剌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虽然还有些热剌剌,——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

然而,严格地讲无论是曹雪芹写的《红楼梦》,还是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或鲁迅写的《阿Q正传》,“内心独白”只是以它的雏形出现。因此,对人物的心理描述是苍白的,少得可怜的,只能称为有心理描述的影子。直到十九世纪,法国作家司汤达在他的著名小说《红与黑》里把“内心独白”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也就是说在这部长篇小说里,作者司汤达通过多视角的限制叙述,从社会和爱情两个角度出发,对小说人物丰富多变的内心世界进行了精细缜密的揭示,第一次为心理小说开辟了先河。比如,在《红与黑》这部小说里,作者利用画外音“内心独白”来表达德-莱纳夫人的心理活动:“这时刻真可怕,她的灵魂连自己也陌生了。刚才她还尝到一种未曾体验过的幸福,现在一下子就沉入一种难以忍受的不幸之中。她对这样的痛苦全然不知,她的理智被搅乱了。她有一阵想向丈夫承认她怕是爱上了于连。这倒可以谈一谈他了。幸好她想起了结婚前夕姑母给她的一个忠告,说的是向丈夫讲心里话的危险,因为说到底,丈夫究竟是个主人。她在极度的痛苦中绞着自己的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